数学校本教研的误区与对策

2015-03-02 00:48江苏宝应县叶挺桥小学2258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5期
关键词:听课者折纸校本

江苏宝应县叶挺桥小学(225800) 王 莉

校本教研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本质是“为了教学”“服务教学”,但一些学校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偏离了方向,表现如下:1.准备度不够,上课、听课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流于形式;2.深入度不够,缺乏有计划性的研究主题,评课无方向;3.提升度不够,虽重视资料建设,却忽视提升资料的质量。那么,作为校本教研核心的课堂教学研究(即课研)应当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课前的备:从听课到研课,提高课研的准备度

误区:很多学校的研课对教师而言是任务,对学校而言则流于形式,从根本上讲是教师缺乏研究的心态。如很多学校的研课,往往是在组织者的招呼下,大家夹着听课笔记就进了课堂,绝不会有教师提前与上课者一样熟悉教材、思考教法。所以,听课之前,很多教师基本上是毫无准备的。

对策:首先,要提高教师课研的准备度。作为听课者,在听课前和听课中必须带着四种准备亲历其中:一是研读教材。听课者也要研究教材,思考“教材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如何有效实现核心目标”“自己执教这节课应该怎样实施教学”“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等问题。二是揣摩上课者的教学思路。听课者要研磨上课者对教材的独特理解,看看与自己的思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三是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听课者要把实际教学与教学预设进行有效比较,看看预想的情况与实际情况有什么不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四是理解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关注学生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有什么发展等。

二、课中的行:从单一到系列,提高课研的深入度

误区:以往的教研活动往往是各备课组让各人自报课题,然后每周安排人员依次上课。这样的课研既随意又无特定的目标,缺少对教研活动深度的、系列的追问与探索。

对策:课研需要引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中提炼出问题,并进行有意识、有方向的探索实践。其中,有两种形式比较适合运用:一是主题研讨,即每学期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几个重点研究的主题,并围绕主题组织上研究课;二是同课异构,即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个性化的理解实施教学。同课异构可以一课一人多上,也可以一课多人同上。这样听课者可以通过对不同课堂教学的比较,发现其中的教学问题,最后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圆的认识”既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圆锥的基础,在整个几何知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何更全面地审视“圆的认识”,优化这一内容的教学呢?我们组织了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并在教学后针对不同教学设计背后所体现的含义、对学生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等进行比较和剖析,这对教师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解读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课后的思:从评课到辩课,提高课研的提升度

误区:以往的评课,每个人的评议都是四平八稳、千篇一律,如先说优点,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大家商榷。听课者往往不会说真心话,导致上课者不能获得好的意见和观点,总是故步自封,无法得到提升。

对策: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问题必然有不同的观点,因此课研中上课者与听课者各说各的,很难产生共鸣。这里可以采取辩课的方法,即针对课堂上的具体教学行为或者教学问题,持有不同观点者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展开直接的碰撞,进行辩论。这样,可以真正显现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促进上课者与听课者的共同提高。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大家开展辩课活动,其中一个环节是验证,这里很少有学生是通过折纸方法进行验证的,但教者上课时仍然首先展示折纸的方法。有教师认为不需要呈现这样“低级”的验证方法,而教者认为折纸操作可以给学生的理性思维以直观材料的支撑。通过辩论,大家认识到:在验时,折纸可以让学生直观体验,降低学习难度;验证时,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折纸方法的局限性,由此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总之,校本教研中的课研要大力凸显研究性的特质,这样才符合校本教研的本质特性,才能促进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校持续、有效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听课者折纸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折纸鹦鹉
折纸
折纸图形
听课者也需“备课”
怎样去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