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分析

2015-03-02 05:03孟祥林
关键词:空心化民俗村民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政教部,河北 保定 071003)

·三农专题: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分析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政教部,河北 保定 071003)

提升农村文化品质需要冲破传统观念、改变不良风气、强化发展动因。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交流在增多,文化产业在拓宽,国家也在不断推出文化惠农政策,这些都有利于农村文化发展。不同地区发展农村文化的条件有差别,发掘有利因素,遏制不利因素,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理性选择。在发展农村文化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农村文化的成功经验,还要不断推出新举措,这包括:发展民间体育运动,丰富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将谋生之道变成生活乐趣,让民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

农村文化;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新农村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对应,二者的主体有差别。城市文化的主体是城市居民,而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村居民。所以农村文化建设是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一种文化建设行为。农村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情感、价值观、理想、信念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建设是提升农村品质,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项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等一起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区域的灵魂,农村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这种文化的渲染,成为新农村中的新农民。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此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村文化空心化

农村文化空心化的根源是村庄空心化。村庄空心化,一般认为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就业而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其二是村民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会在原房舍以外的地方建房,建新但不拆旧,村子的规模于是在这样的发展局面下开始外扩。当大多数人都选择在新房舍中居住的时候,“旧村居”就被闲置了下来,导致了村庄空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村庄空心化”指第一层意义上的空心化。这种“空心化”表现为村庄中的居民数量在减少,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不回家,老年人和小孩成为村庄的“主力军”。“村庄空心化”给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村庄空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农村文化空心化”。由于村庄人气不兴旺,不但不会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农村文化,而且村里的资源还会不断地向外流,农村文化建设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造成“村庄文化空心化”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不对称发展造成农村的资源被抽空,在城市迅猛发展的同时,乡村显得落后了,“村庄空心化”导致的“文化空心化”问题,最终会影响农村文化、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农村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村民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人际交往中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农村形成了以宗族文化为核心的农村文化,村民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人际网络,在农村中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圈子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色彩。农民是在农耕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小农意识严重禁锢了他们的思想。沿袭农业文明特点,村民一般都是凭经验做事,在农村,很多村民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习惯做法往往会占上风。村民交往也带有很强的倾向性,族内交往较族外交往的频率高,族内长者在族人当中具有较高的威信。这种封建宗法思想严重阻碍了农村政治文明的发展,延缓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在外面长期务工的村民虽然接受了很多新鲜事物,但是回到农村后仍然要受这种宗法文化的约束,因为传统的农村文化代代传承,外来文化很难替代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三)旧习惯排斥新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但是农村文化的落后状态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农村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风气还很难一下清除。很多农民对物质层面的东西追求太多,缺乏精神追求,摆阔、炫耀成为很多在外打工的回乡农民日常行为方式,赌博、酗酒、色情、迷信等现象在农村有漫延之势。一些村民认为只有张扬物质方面的富有才能够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并且能够在村民中间赢得更多的面子,这对于健康的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新农村建设中,如果只是有了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而没有形成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这样的农村实际上还是旧农村。

(四)重经济轻文化

很多农村基层政府将经济指标作为考察农村发展状况的唯一依据,忽视了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量资金会投放在经济建设上,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显得严重不足,很多农村处于“文化真空”状态。多数农村地区,唯一具有文化味的地方就是农村小学,但是,由于入学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很多地方的小学被撤并。被撤掉小学的村庄,原有的那点文化味也荡然无存了。实际上,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民间餐饮、服饰、戏曲、建筑、传说、风俗等等都包含着文化的内涵,这些文化资源在没有被发掘时会处于休眠状态,但是被开发出来以后,就会与经济发展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重经济轻文化”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使得经济发展失去了长足后劲。文化没有给经济做支撑,经济也不会做大做强,割裂了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等于经济发展被釜底抽薪了。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文化繁荣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逐渐弱化了城乡之间沟通的障碍,促进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农民工在城里务工不仅将财富带回了农村,而且将城市文化也带回了农村。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城里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技术技能等学到了手并融化成为自身的东西,随着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把这些东西也带回了农村,逐渐改变了农村的文化发展状态。城乡之间的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农民的居住条件、工作方式、消费内容、生活情调等都开始向城市文明方面靠拢。农村中开始出现了新气象,这种新气象实际上就是农村文化的变迁过程。传统的农业作业是单家独户进行的,而成为“上班族”的农民,彼此之间开始了明确的分工协作,村民之间的交往变成了工人之间的交往。村民虽然还是农业户口,但实际上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这时候的农民虽然还是生活在农村中,但享受到的已经是城市文明了。因此城乡之间的频繁交流,在改变了农村文化的同时,也改变了村民。

(二)国家推出了文化惠农政策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让农村具有较强文化造血功能,首先就需要对农村地区进行文化输血,当农村的文化平台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农村的文化景象就会显著不同。为此国家推出了很多文化惠农政策[1]。通过在农村推行文化政策,在农村社会发展中遏制腐朽和落后的文化,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满足村民多层面的精神文化需求[2]。不同农村地区的文化积淀存在较大差别,这就需要不断整合农村的文化资源,在政府的扶持下放大“新文化”资源的辐射作用。政府在文化惠农的过程中实行了很多重要措施,在农村地区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文艺演出”下乡、拍摄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等。这些举措可以让农村的老百姓方便地享受文化大餐,农民在感受到新鲜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内在素质得到了提高。在有条件的地区,政府推出了“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制度,在农村地区培育“文化种子”,让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开拓者。文化惠农的目的是让农村在物质文明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也要让农民享受到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使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走向富裕。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是开展新农村建设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现实需要,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发展民间体育运动

民间体育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不同区域的民间体育有差异,但都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体育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组织农村民间体育运动,能够激发最大多数农民的参与热情。农村民间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武术、舞狮、拔河、踢毽、放风筝、扭秧歌、抖空竹等。不同地方在这些项目上有所侧重能够让寂静的农村欢腾起来。农村居民在这种富有趣味的娱乐形式中,不但找到了乐趣而且锻炼了身体[3]。为了发展民间体育运动,政府需要组织以民间体育为内容的赛事活动,赛事应安排在农闲时节或者传统节假日期间,内容安排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尽量吸引群众的广泛参与。在这个平台上每个村子、乡镇都可以安排这样的赛事,为参加更高级别和更大规模的比赛做准备[4]。人们为了参加这样的赛事,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身体锻炼,无形中就会在广大农村地区形成全民健身的热潮。参与运动会的成员不分男女老幼,人们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参与进来的人越多,体育的文化味就会越浓。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村民之间的联系多了,相互之间谈论的话题也就会多,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会有很大改观。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乐趣,在趣味与养生过程中发扬了农村体育文化,村民的精气神乃至生活态度也会发生较大的转变。

(二)将谋生之道变成更有生活乐趣的文化创意活动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牵引力”也需要“发动机”,“牵引力”是外力,“发动机”是内力。外力是条件,内力是根本。在城乡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农村也开始效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一些群众在晚饭过后就会在村子中开阔的地方跳广场舞。“跳舞”正在改变村民的业余生活,让村庄充满了现代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辽阔、生产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可以结合其具体情况,引导、组织农民朋友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如许多茶乡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炒茶比赛、品茗活动;还有些举行有浓郁本地特色活动,如剪纸比赛、书写对联比赛、烹饪比赛。从老百姓日常生活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百姓才有参与的热情。让每一个百姓都从农村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变成“表演者”。让农村文化与村民生活、农业生产等紧密结合起来,让世代以谋生为目的活动变得更有情趣、有品位,充满着文化气息,使得文化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让民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

民俗是展示农村文化的重要途径,所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就需要重视民俗。民俗文化包括民间娱乐、民间音乐、民间绘画、说唱艺术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民情。应该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到繁荣民俗文化的过程当中来。在民俗文化开发、利用中,要做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一要发展民俗旅游。发展民俗旅游,能够将民俗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民俗产业化能够让静态的民俗动态化,民俗活动、民俗商品、民俗服务等都可以被打造成为旅游产品,给游客送上不一样的消费感受。游客在民俗村中旅游,可以观看民俗表演、享受民俗食品、购买民俗商品、欣赏民俗音乐、穿戴民俗服装。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各种地道的民俗服务。二要丰富民俗产品。民俗产品是承载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民俗服饰、民俗工艺、民俗美术等都是代表民俗特色的商品。游客将这些民俗产品带回家中放到枕边案头,会时时回忆起民俗消费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三要振兴民俗影视。反映民俗风情的影视作品往往给观众以“此景只应天上有”的感觉。人们对这种充满民俗风情的地方充满向往。民俗影视能够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全景展现,饱含民俗风情的影片自然能够产生较好的广告效果,吸引更多人关注、欣赏、爱护民俗文化。四要做好民俗表演。民俗文化的所有品类中,音乐、曲艺、舞蹈、杂技等都是民俗文化中非常抢眼的内容。民俗表演由于有声音、有动作、有观众、有道具等,整个场面会显得更加热闹。“刘三姐”“二鬼摔跤”“龙舟竞赛”“火把节”“泼水节”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民俗表演项目。民俗表演能够让民俗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总之,只有将民俗文化变成更多人的文化享受,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村民在文化发展中受益,才能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王富军.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基于体制机制层面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124-127.

[2] 程 娜.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83-90.

[3] 姚 磊, 田雨普, 余 涛. 文化强国战略下农村体育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 14-18.

[4] 张凤华. 从冲突到和谐: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文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227-230.

(责任编辑:蔡宇宏)

Impacting Item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Analysis on the Way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ENG Xiangl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Research School i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rural culture character,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out tradition culture, overcome negative impact, follow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urban-urban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dustry is widened continuously, more and more policies benefiting agriculture are applie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concerning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areas of culture. It is the rational choice about the issue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favorable factors and curb negative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ion of developing rural cultur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terior and exterior China used as references is necessary, in the meantime, new strategies put forward is necessary as well, which includes: Developing folk sports; Enriching rural them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urning the means of making bread and butter into fun: Leting folk custom play lea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lk culture in the countryside.

Rural culture; Positive factors; Negative factor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14-08-06;收修日期:2014-11-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05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YJA790070);河北省教育厅项目(SZ2010505);华北电力大学专项课题(20120001)

孟祥林(1969-),男,河北保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

G120

A

1003-0964(2015)02-0033-04

猜你喜欢
空心化民俗村民
冬季民俗节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民俗中的“牛”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民俗节
基于国企集团化改制背景的母公司“空心化”问题及对策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乡村空心化并非坏事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