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学生健全人格

2015-03-02 03:13于敦孝
现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儒家思想人格

于敦孝

(华侨大学附属中学,福建 泉州 362021)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却每况愈下。当代推崇的“唯富是举”的人才观念使整个社会执著于“物”的追求,而忽视精神的陶冶,于是滚滚红尘为了权钱而翩翩起舞,中国人人性演变的轨道进入了“贪婪欲望”的膨胀期。而此时的媒体为经济利益所趋动,不再去指导舆论,而是讨好舆论。各种选秀烽烟四起,各种娱乐节目媚态实足,而此时最该“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教育思想却舍本逐末,教育方式举措不定。样样都使得智者虑,仁者忧。当此人竞物欲,精神困于现实之时代,受害最深者当属免疫力最差的中学生。而中学生的道德式微,精神没落,无疑于污染了民族的血脉,葬送了民族的生机。因此,重建失落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行为,是未来50年中国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力方面都足以承担21世纪的中国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中国的命运。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认为:“受过教育的人最后展现的成果就是高雅的风格。”他所说的“风格”就是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来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包括个人的理想、追求、情趣、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方面,其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是人格的核心。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的和谐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

培养健全的人格需要学校的教育。然而,目前学校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著名艺术教育家周荫昌把它归纳为五大症结:重教轻育,重说轻做,重道轻为,重知轻行,重表达轻表现。这种学校教育令中学生的人格现状实堪忧虑。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漠视别人的想法、是非观念淡薄、对真善美懈怠麻木。这种现状与“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有相当的距离。针对教育目标与教育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重塑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自省与伟大复兴的重要课题。

怎样才能重塑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到孔子那里去,在儒家思想中寻找种子的力量。《周易》中“朝乾夕惕”的进取与反思的统一,以及“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创新思维,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准则;《孟子》中提出的“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说话、做事的最佳标准,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等,都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重新焕发中学生的生命活力。

用儒家思想重塑中学生的健全人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心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衡量一个人优劣的最直接的标准。孝就是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父母好比两个好朋友,照顾了你几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了了,你回过来照顾他们,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教师是培养教育我们的恩人。自古以来,“天、地、君、亲、师”并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开启了我们智慧的人生,所以我们要“爱师如亲”,对师长永怀感恩。

2.核心思想——“仁”。韩愈曰:“博爱之谓仁”。仁=人+二。意思是两个人合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仁”的含义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即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绝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破除独生子女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中学生一旦思想中有了“仁”的概念,这个社会就有希望了。当爱心、同情心成为社会的主流,那就意味着孔子开启的仁者爱人、“生生而和谐”的儒家精神,已经充满了现代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仁”的研究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诚”。诚信,是儒家所推崇的处世原则。自古以来,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一诺千金”、“一言九鼎”早已超越时空地域,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格言。“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诚信的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读书、治学与求知的重要法则。中学生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并能“多闻阙疑”,才能从无知走向有知,再由新的无知走向新的有知,如此循环往复,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历史才能不断前进。

4.培养浩然之气与英雄性格—形成“少年公约”。“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英雄性格需要从小培养。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这善,表现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个方面,是仁、义、礼、智的四大开端。这四大开端不会自发地茁壮成长,而需要自觉地加以培养,需要从许多微小的方面慢慢习得。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些人际关系和谐的地方人们所共同信仰的道德规范体系被扬尼称之为“少年公约”。少年公约是在“善端”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最终聚集成公德。公德也需要“直养而无害”,才能塞于天地之间而成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隐而不见的精神力量,平时察之无形,在面临考验时才会彰显其至大至刚的英雄性格。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之精华——仁、义、礼、智、信,此五常正是治疗现今中学生人伦道德衰微,人情疏离,社会冲突的一剂良药。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二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人思绪方式、行为方式的高度总结,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学校和教师则肩负着对他们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的责任,为了青少年一生的幸福,学校和教师必须狠抓德艺教育,通过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中学生逐渐亲近自己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从而达到“陶冶品质情操、启迪思维智慧、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儒家思想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儒家思想与书法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