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父爱让他天天向上

2015-03-04 10:54钟淑新
中国青年 2015年23期
关键词:鸡毛掸子汪涵坛子

文/钟淑新

汪涵:父爱让他天天向上

文/钟淑新

鸡毛掸子故事多

汪涵的父亲汪培荣,是建筑工程师,苏州人,与其母亲喜结连理后定居湘潭。同“策神”儿子不同的是,他谨慎讷言,对外从不谈儿子,亦不谈己。

汪涵在他的一本书《有味》中描写过有趣的童年时代,童年生活是他做节目灵感的养分,走得再远,那段日子也不曾放下。

汪涵原名汪建刚。小时候,他很怕父亲,对他来说,父亲像竖立的一道墙,很多时候有点生硬。每次父亲回来,假如看到他的桌子没有收拾整齐,父亲就会大喝一声:“建刚,你看你的桌子咯,自己去搞整齐。”然后父亲会拿起鸡毛掸子吓唬他一下,那个鸡毛掸子在父亲手里如同一只血脉贲张的公鸡,还好没有落下。在汪涵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父亲就让他站在板凳上洗碗。冬天水很凉,也要坚持让他洗。他小手冻得通红,眼睛里泪花滚动,父亲装没看见。

幼小的汪涵,不了解那时候父亲的压力有多大,父亲要努力负担三个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当中最小的是汪涵。他只关心自己今天是否玩开心了,是否在做完作业之后还有空来刻图章玩。

那时候,汪涵家住的是平房,有的人家会在门外放几个腌菜坛子,做榨菜、辣椒、萝卜之类。这些腌菜坛子,成了孩子们玩乐的目标。有时候小汪涵出门时会狠狠踢一脚那坛子,看自己的力气是否大到可以一脚踢翻那50斤的东西。

有一次,汪涵等几个小朋友打赌,说能不能在这腌菜坛子里放个鞭炮,也许坛子就会像鱼雷一样炸开。果真有一个胆大的,把一个鞭炮点燃了扔进去,孩子们马上四散而逃,背后传来“嘭”地一声闷响。孩子们不敢看腌菜坛子的惨状,各自奔逃回家,享受了一阵犯罪后的刺激。但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没有什么事情是躲得过大人的眼睛的。

因为汪涵过往的斑斑劣迹,父亲本能地把总账算到他的头上。父亲生气地说,那一大家子又得去买几十斤白菜,还要另外再买坛子,要不你全部都赔上?父亲说着说着越来越激动,拿起了鸡毛掸子,让他背过身去,一直打到气喘吁吁,问是不是他点的。他说不是,因为本来就不是他点的。父亲又打,打他的头,直到鸡毛掸子变成了根竹棍,鸡毛掉得满地都是。他火烧火燎地睡着了,在梦里还哭了。冬天的夜晚寒气很重,他迷迷糊糊到黎明,被人摇醒了,睁开眼睛一看,父亲居然坐在床边。父亲摸了下他的头,问:“真的不是你点的?”他无力地点了下头,父亲叹了口气说:“人家都说看见你最后跑开的,所以鞭炮是你点的,其实,我晚上想了好久,也许真不是你点的。”不会表达歉意的父亲,顶着清晨的薄雾送汪涵去学校上课,他感觉到父亲在他身后一直目送他进了教室。

“父亲教给我许多东西,但记得最深的是,他说‘要有尊严,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的脊梁骨’。”这话他一直记得非常清楚,伴随他走过了成长的岁月。

培荣书屋有书香

父亲是工程师,汪涵却做了“抛头露面,耍嘴皮子”的营生,当初也是经过了“顽抗”的。岁月使毛头小子成为熟男。而中国文化又着实博大,非得有一番阅历和见识方能欣赏。是以如今的汪涵,开始秉承父亲身上的喜好——父亲喜读国学,喜淘旧书,儿子终于理解了这个“从前看来很老派”的雅好。父亲教会了他严谨,是以让他强迫自己强记五花八门的知识,以便人前能舌灿莲花。人后,他虽不像其父亲“讷于言”,却也日渐沉潜,抛却光怪陆离的电脑网络,一心钻去旧书旧学问里找寻有味的新事新解。

从《越策越开心》到《天天向上》,汪涵的综艺脱口秀陪伴了至少两代人的青春记忆。当他再听到有观众当面告诉他,我是看你节目长大的时候,除了欣慰,他还有一种感受是害怕。“天呐,我给过他什么呢?有些人说,我特别喜欢你和黄小鸭,你的《天天向上》让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才考了那个大学,我才怎样怎样。原来我在他的生命中起了这么大的作用。于是你就会紧张,你就会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他把这些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说:“到了40岁的时候你该考虑将来以一个什么身份和世界道别,如果是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我觉得也行,但我觉得你可以利用你的身份做一些更有益的事情。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文化印迹。”

汪涵将他四处购买搜集来的书和一些藏品,放在解放西路的房子里,父亲说你何不做一个大书房呢?他和父亲讨论后,将那儿改建成了“培荣书屋”。近两百平的面积被分隔成3个阅读区,室内整体装潢采用黑白灰三色,庄重而古朴。在室内明式桌椅、打坐蒲团和石椅衬托下,俨然就是一个旧时的文人书斋。满满几面墙的藏书除少量是出版社和朋友赠送,其余全是汪涵自购,仅供阅读,概不出售。

汪涵秉承了父亲的低调,书屋从来不做任何宣传,也不做任何商业经营。书屋中的一间还挂着“长施古印研习所”的木牌匾。室内人流一旦超过20,汪涵会要求代他经营的经理暂时把门关上一阵,离开几人,再进几人。“人一多就嫌吵闹,就不是读书的氛围。”汪涵的父亲对儿子赞同道。

“任何一个城市的高度都是工业文明的高度,但是在这个高度之上,有没有所谓的文化高度摆在上面?我就选择了在一个23楼开书屋,我要尝试用这种电梯的高度,把一些不愿意看书的人群隔离开,而真正愿意阅读的人会去找。我还希望湘江对岸的莘莘学子能够过来在这里看书。现在4年下来,很多年轻人来到长沙,都会来到培荣书屋。”汪涵很自豪。

农宅私塾开学蒙

几年前,汪涵的健康亮起了红灯,他也对多年的综艺生涯心生厌倦,他对父亲说想退出这一行,父亲并不赞成。父亲说:“以前释迦牟尼灵鹫山说一次法才多少人听到?千二百五十人聚,是吧,你在台上说一句话多少人听到啊,所以你在台上说的每句话都要斟酌,都要传播最好的东西,你站在这样一个地方有话语权,那你就要守住这样一个机会,要学会去利用你的职业去传播一些你内心的东西。”

父亲的话当时就给了他巨大的支撑,让他坚持了下去,要在节目当中传播一些他认为有意义的价值,让人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看到年轻草根身上的闪光点。

父亲喜欢国学,在一次和父亲的闲聊中,父亲提到,在中国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

汪涵对此颇有感念,也开始留心。有一次他去农村看一个朋友租的村屋,一到乡村,汪涵就和劳作的村民们很快熟悉起来,不停地问东问西。那时,他灵感乍现,想成为一个归隐的乡绅。

在远离长沙几十公里外的靖港乡下,汪涵有了自己的一处农宅,5万元一年,租期20年。一进宅院,正门的巨石上便是一诚法师题写的四个大字:澡雪山房。澡雪二字,出自《庄子·知北游》:“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汪涵将这个斋号刻在了那处农家院里,小院也给朋友开办私塾。

在那个私塾,不仅有孩子,还有中年人在那儿读书,黎明即起,清早闻听,自己洗衣服,汪涵带着父亲和友人去的时候,孩子们会给汪涵一行添饭,走的时候会送出一百步,一切都像《弟子规》里面所言。汪涵请来的老师还会在山里给孩子们讲课,讲解这是什么草药,那个草药是做什么的,还有画家过去,教大家写生。父亲退休后,便也去帮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顺便呼吸一下乡下的新鲜空气,汪涵只要周末有空,都会去住上两天。给小朋友们上一天课。他还给当地的村民们捐了一间图书室,他捐的那些书都特别实用,乡亲们都很喜欢,像什么养鸡、养鸭、养猪大全啦,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如今汪涵的身份有:主持人、制片人、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裁、湖南电视中心副主席、湖南省博物馆形象大使、长沙献血中心宣传大使……汪涵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是一个隐士。如果不做主持人,汪涵想当魏晋南北朝的隐士,像竹林七贤,嵇康,陶渊明,和大自然融合,和时代脱节,但不和季节脱节。每天喝茶闲逛看各类书籍。

汪涵自己有了儿子后,就更理解了父亲当年对他的严酷教育。他与父亲的关系,就成了男人和男人间的关系,亦师亦友的亲密,与不常表达的、深沉的激赏。

责任编辑:韩春丽

猜你喜欢
鸡毛掸子汪涵坛子
卖坛子
友情是一种最炙热的态度
汪涵 有的人不需要婚姻
汪涵甘当娱乐圈“隐士”
鸡毛掸子
搞笑作业本
让我来
买东西
汪涵自费465万守护方言
盲人买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