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四个水利 构建五大体系大力实施“水利安徽”战略

2015-03-05 06:55安徽省水利厅厅长
中国水利 2015年24期
关键词:安徽省水利工程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 纪 冰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全面加快崛起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加快推进“四个水利”建设,着力构建“五大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走出了一条富有安徽特色的水利改革发展之路,书写了安徽水利史上的恢宏篇章。全省累计完成重点水利项目投资1 073亿元,是“十一五”的2.4倍;累计完成面上农田水利投资465亿元,是“十一五”的2.24倍。

系统谋划,推动“水利安徽”提升为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省委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出台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省政府成立水利改革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建立重大水利项目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水利十条”等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准确把握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建设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四个水利”,构建防灾减灾、水资源保障、农村水利、水生态保护、水利社会管理“五大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形成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赋予了安徽水利工作崭新的时代内涵。“水利安徽”战略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并由水利行业战略上升为省级全面战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更加完善。

围绕工程水利,着力构建完善防洪减灾综合水利工程体系。抓住淮河治理、长江干支流治理两条主线,同步实施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一是构建“畅通淮河”:在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安徽省单项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淮干蚌埠至浮山段行蓄洪区调整建设项目全面实施,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和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基本完成,新汴河、淠河、史河等重要支流治理加快推进。二是建设“安澜皖江”:完成水阳江近期治理工程,基本完成青弋江分洪道、滁河治理项目。实施26座沿江泵站建设,其中20座已完成。长江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三是补强水利薄弱环节:实施388项中小河流治理,其中313项基本完成。规划内16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工程已安排实施40座,其中蚌埠闸等26座已完成。更新改造17处大型灌排泵站,其中9处已完成。实施3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12条山洪沟治理。依托不断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抗灾减灾效益累计达727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围绕资源水利,着力构建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构建以长江、淠史杭—驷马山、淮河为横,以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引淮济亳为纵的“三横三纵”骨干输配水线路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全省水资源调控能力。一是推进重大调水工程建设:安徽省首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可研报告通过水利部审查,2016年将开工实施。安徽省首个跨区域调水工程——淮水北调干线工程建成并基本具备通水条件。二是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白莲崖水库建成验收,已蓄水运行。下浒山水库工程开工建设,月潭水库可研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江巷水库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一批中型水库正在加快谋划推进。实施9个全国重要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公布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省辖市基本实现城市多水源供水。三是推动落实“三条红线”管理制度: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指标体系,自2014年起开展省级考核工作,推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地生根。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四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修订出台《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完善取水许可、地下水、水功能区等系列管理规定,建成一批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示范企业),淮北、合肥等三市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节水型社会建设初现雏形。持续开展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完成22个中型灌区项目建设。

围绕民生水利,着力构建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针对群众最关心的水盼、水忧、水难等问题,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一是建设两大民生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和“八小水利”工程纳入全省统一实施的民生工程。自2006年实施工程以来,共解决3 2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上全省社会水厂供应780万人饮水,累计解决4 05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高了群众生活健康水平。累计完成3 751座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重点小(1)型病险水库全部“脱帽”,解除了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2003年以来,累计除险加固小型水库1 200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34.7万kW、加固新建小型水闸3 397座、改造中小灌区251处、扩挖塘坝25.5万口、整治河沟2.2万条、修复和新建机电井10.7万眼、改造灌区末级渠系1 041万亩(1亩=1/15 hm2,下同)。完成工程量16.7亿m3,完成投资301亿元。二是打造小型水利建管改革品牌。在规划和资金投入方面,借鉴城市规划理念,在全国率先成立农田水利规划委员会,整合支农涉水资金,合力投入农田水利。在管护方面,成立小型工程管护组织1.07万个,管理受益农田1 789万亩,年筹集管护经费1.89亿元,发放“两证一书”45.2万份,专业化管护实体、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户协会等蓬勃发展。小型工程建管改革成为全省农村农业改革的突出亮点,得到汪洋副总理和陈雷部长的批示肯定。

围绕生态水利,着力构建完善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生态修复2 000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150 km2。省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由60%提高到90%,市县由50%提高到70%,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实现根本性好转。水利血防直接灭螺面积1 370万m2,控制影响钉螺面积16 801万m2。在全国率先开展28个水环境优美乡村试点建设,实施16个国家级或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探索各具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实施水电供区农网改造,全省水电装机达130万kW,有力地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加强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达52个(其中国家级34个),成为群众亲水乐水的重要平台。

围绕依法治水管水,着力构建完善水利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水法规体系建设,《安徽省水文条例》《安徽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修订)》《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相继颁布施行,《安徽省湖泊保护条例》《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条例》进入论证和调研阶段,出台了《安徽省小型水库管理办法》《安徽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法》《安徽省淮河河道采砂管理规定》。加强涉河涉湖建设项目管理,开展非法侵占河湖、违章建设等专项执法,查处500余起较大水事违法案件。实行采砂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长江、淮河和面上河道采砂管理有序可控,有力地维护了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完成大中型工程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基本解决工程运行管理的 “两费”渠道。健全管理技术标准体系,颁布水闸、堤防、护岸等一系列地方标准。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省级以上管理标准的水利管理单位达14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管重点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发生质的跃升,每座工程都是一道靓丽风景。全面建成全省防汛抗旱通信骨干工程,集视频图像、计算机广域网和程控交换网“三网合一”,联通省市县乡四级并覆盖主要工程。建成雨量自动监测站2 457个、水位自动测报站1 285个(断面),覆盖全省江河湖库和85%以上的农田,其中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全部实现雨水情自动测报,极大提升了预测预报能力,水利信息化为防洪减灾配上“千里眼”和“顺风耳”。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5年,也是推进安徽水利初步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5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三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十三五”全省水利发展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坚持除害与兴利结合,更加注重兴利;坚持建设与管理并举,更加注重管理;坚持水资源配置开发与节约保护共抓,更加注重水资源节约保护;坚持防洪除涝抗旱工程建设与水环境、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协同,更加注重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坚持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与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畅通“最后一公里”契合,更加注重兴水惠民、兴水富民,实行防水、排水、调水、蓄水、节水、净水“六水同治”,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到2020年,全省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其中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努力让江河更安澜、供水更安全、山水更秀美、人水更和谐,建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除险加固后的淠史杭灌区红石嘴枢纽工程

猜你喜欢
安徽省水利工程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