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逍遥骑士》看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风格服饰

2015-03-07 00:00陆平
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怀特比利骑士

陆平

从影片《逍遥骑士》看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风格服饰

陆平

影片《逍遥骑士》以嬉皮文化为背景,以两个年轻人骑乘摩托进行长途跋涉的一段旅途为主要剧情,是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片中真实展现了美国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的着衣方式和嬉皮士的服饰风格。嬉皮服饰风格作为一种充分体现嬉皮士对主流文化和主流审美反叛的服饰风格,用自身的服饰语言符号传递了嬉皮士们倡导的爱与和平、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理念。

逍遥骑士 嬉皮风格 服饰

一、引言

影片《逍遥骑士》是由丹尼斯·霍珀执导,由导演本人和彼得·方达主演的一部充满惶惑、否定、叛逆的存在主义式公路电影,是后来众多公路电影的鼻祖。《逍遥骑士》这部电影成为了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缩影,在1969年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在第22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处女作奖,开创了新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影片以嬉皮文化为背景,以两个年轻人骑乘摩托进行长途跋涉的一段旅途为主要剧情,讲述了两位男主人公比利和怀特在一次毒品交易后,骑着摩托赶赴新奥尔良参加四旬斋前的狂欢节。旅途中因为他们的奇怪装扮、自由不羁的气质而招来各种质疑、敌对的眼光。一路上,两位骑士风餐露宿、随心而行,在离群索居的波西米亚人部落里停留的短暂时间里,他们目睹了这群人贫穷困苦却自由放浪的生活。在德克萨斯州,比利和怀特因另类的打扮和怪异的举止被警察关进了监狱,在律师汉森的帮助下免除了牢狱之灾。比利和怀特怂恿汉森和他们一起上路,当三人来到一个保守的小镇时,因不受欢迎而被拒绝入住旅馆,夜里受到当地居民的袭击,汉森被打死,比利和怀特虽感震惊,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他们继续前行的决心。当到达目的地后,两人并没有感到喜悦,内心依旧充斥着无尽的空虚与沮丧,令人意外的是,在影片结尾处,这两位主人公的行程被一个卡车司机和他的双杆猎枪终止。

影片中,电影人物的着装方式成为了嬉皮人物的身份标志。男主人公比利留着一头散乱不羁的长发,脖子上佩戴着类似动物牙齿的串珠饰品,上衣从袖口处到袖根处、衣服的袖山及下摆都装饰着长长的流苏,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一种叛逆、追求自由的嬉皮精神。另一位男主人公怀特留着一脸络腮胡,脖间系着印花丝巾,身着印有美国国旗的黑色皮夹克,紧身的黑色皮裤散发出强烈的反抗传统、特立独行的嬉皮气质。

二、萌生嬉皮风格服饰的时代背景

服饰作为人类创造的某种表达意义的符号,也必定是一种精神文化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形象反映。“嬉皮士”服饰其实就是“爱与和平”的符号。这显然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动荡混乱的十年,处于迷惘、困惑的美国青年以其特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起了一场反主流文化的运动。这场运动源于年轻人的反叛意识和反叛的冲动,他们对美国现存的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发出了挑战。这场反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战争、反对主流价值观及颠覆传统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抗议运动。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青年在面对越战失利和“水门事件”等政治丑闻后认为他们的美国梦已落空,对未来毫无希望,失去了对国家的信心。怀疑过去,抛弃过去,对未来充满不确定的幻想,对现状焦虑不安,这构成了当时一代人的文化心态。[2]社会生活和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将人们渴望过上安宁富裕生活的梦想推向了绝望、迷茫与麻木,社会的不平衡发展所产生的冲突和矛盾为60年代的社会动荡埋下了祸根,人们内心中的愤怒情绪开始蔓延滋长,逐渐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强烈的不满,年轻人对现存一切事物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环境极端不满,他们激烈地否定父辈的价值观念,颠覆社会秩序,追求自由和标新立异。这些不仅体现着他们对现存传统、道德、规则、文化的反叛,还意味着他们渴望创造一种新生活和新文化的过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垮掉派”文学、迷幻摇滚、嬉皮士文化等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三、嬉皮风格服饰的特点

在《逍遥骑士》这部影片中,男主角怀特和比利在赶往新奥尔良参加狂欢节的路上搭载了一位离群索居的部落首领,在这个充满波西米亚式的部落里,男男女女向往自由,他们过着颓废、无拘无束却又贫苦的群居生活,希望用“和平与爱”来抵制战争及现有社会体制。当两位骑士最终达到目的地新奥尔良时,城市中为了寻找自由、寻找自我,为了对抗社会的年轻人颠覆了主流的审美观,在嬉皮运动的影响下,嬉皮士们追求或淳朴自然、或随意自由、或反叛不羁的着衣方式。

1.款式特点

嬉皮服饰的款式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男士的上衣多为宽松的廓形,棉麻的材质既透气又舒适,体现着嬉皮士们追求原始自然、不加任何掩饰的美。印第安式的披肩和东方佛教长袍式的外套体现着嬉皮士们极度追求自由的理念和对异域风情的迷恋。印有花卉图案的棉质宽松衬衫传递出嬉皮士们对和平、友爱的向往。男士下装多以喇叭裤居多,或者在做旧、水磨过的牛仔裤上故意挖剪出破洞或拉出毛边,在腰间系着具有波希米亚风格的流苏腰带,透露着否定传统着衣方式的反叛精神。

在影片中,无论是在部落里过着群居生活的嬉皮女孩还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姑娘,她们的服饰都抛弃了当时主流社会所认同的传统女性的穿衣模式。带有抽象图案或布满花朵、圆点的一件式连衣裙,长度缩短至膝盖上方20公分,消除性别差异的牛仔外套弱化了女性气质,黑白条纹的喇叭长裤充满怪诞迷幻的色彩,带有印第安民族特色的刺绣图案上衣搭配紧身皮裤,与主流审美格格不入,内衣外穿表现出大胆直接的性感,轻薄透明的雪纺裙与厚重的羊毛外套、长筒靴混搭,用无声的服装语言呐喊出对整个社会的不满。

2.装饰特点

通过观看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影片,如《在路上》、《邦妮与克莱德》、《逍遥骑士》等作品,电影中的人物服饰造型都代表了那一段特殊时期美国嬉皮士们的着装特点,其中用于服装中的装饰手法也较为丰富多样,如男装中出现了使用女性化的蕾丝及刺绣花边缝缀于上衣袖口、领口、门襟处,在印第安样式的披肩外套中使用大量流苏进行装饰,粗犷的针线缝迹故意裸露在衣服外边缘处,破洞拉毛的处理也成为了装饰服装的表现手法,丰富、夸张、怪诞的装饰效果无一不展现了嬉皮士们的自由与不羁。

3.色彩特点

在嬉皮服饰中,色彩风格较为多样,淳朴自然、散发着乡土田园气息的、明快朴素的色彩,表现了嬉皮士们追求世外桃源、褪去城市化的审美情趣。在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提倡和平的思想下,嬉皮士们常头戴花环、口衔花朵,自称为花童,因此鲜丽、明艳的颜色充分体现了他们崇尚自然、热爱和平的精神追求。由于苦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嬉皮士们常借助吸食大麻、毒品产生幻觉满足精神世界的迷惘与空虚,因此嬉皮服饰中也常出现带有强烈迷幻色彩的黑白条纹或彩色条纹、波普圆点及各种抽象图案。起源于美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流行于六七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和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嬉皮士的热捧,许多摇滚乐明星成为了他们的内心英雄,他们模仿摇滚乐手的打扮,因此金属色也是嬉皮服饰丰富色彩风格的其中一种,金属色作为充满强烈个性与反叛的色彩代表了嬉皮士们前卫另类的时尚态度。

4.饰品特点

从许多描述嬉皮士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嬉皮士所佩戴的饰品大致包含发带、项链、手镯、戒指、眼镜、皮靴等。在影片《逍遥骑士》中,主人公比利佩戴着由动物牙齿串起来的项链,充满了原始部落的粗犷,一头散乱的长发上佩戴着具有浪漫不羁风情的波西米亚式的编织发带,充满了异域情调。主人公怀特佩戴着大而夸张的太阳镜,另类前卫,脖间系着佩兹利纹样的丝巾,完全颠覆了主流社会中男士打领带穿西装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在主人公短暂停留的部落里,影片虽未对首领给出详细介绍,但他的服饰配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部落首领的齐耳短发上用一根长长的布带装饰,布带上印有色彩鲜丽的花卉图案,无名指和小拇指佩戴着硕大的金属戒指,胸前挂着长长的串珠项链,部落里另一位男性成员因迷恋东方宗教在手腕处佩戴念珠手镯,这些都与美国六七十年代主流社会的审美背道相驰。由于雏菊是60年代爱好和平的象征,所以部落中几位女性成员在发间佩戴的花卉装饰也体现了她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感化冰冷的物质世界,以无声的服饰语言宣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四、结语

《逍遥骑士》这部电影在1969年上映,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获得了成功的票房效益,为后来众多的公路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这部影片反映出美国六七十年代电影同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和互动作用。电影中的主人公跋涉迁徙在没有终点的旅途中,以独特的情感表现方式追求内心世界中的反叛,片中真实展现了嬉皮士的着衣方式和嬉皮士的服饰风格。嬉皮风格服饰作为一种充分体现嬉皮士对主流文化和主流审美的反叛,用自身的服饰语言符号传递了嬉皮士们倡导的爱与和平的理念,嬉皮风格服饰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不羁对日后非主流服饰及主流服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蒋彦.反传统的“嬉皮士”服饰[J].文艺研究,2008(10).

[2]江宁康.美国当代文化阐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

猜你喜欢
怀特比利骑士
E.B.怀特和他的英语句子(三)
E.B.怀特和他的英语句子(一)
幸运的“比利”(下)
幸运的“比利”(上)
了不起的作家:E.B.怀特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布尔和比利
布尔和比利
克里夫兰骑士
德里克·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