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典舞的组合教学

2015-03-07 00:00战扬
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身体

战扬

试论中国古典舞的组合教学

战扬

中国古典舞是舞蹈中的重要舞种之一。自新中国之后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但是中国古典舞的师资多是实践出身,对理论的深入研究较欠缺。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还是采用着口传身教的做法,没有上升到科学理论的层面。笔者在多年的中国古典舞实践与教学中,对其中的组合训练多有心得,现付诸于笔墨总结如下,供广大中国古典舞教师与爱好者参阅。

中国古典舞 组合训练 舞蹈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国古典舞是当代中国舞坛的主要舞种之一,而且其在世界古典舞体系中也有自己重要的位置。“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以传统美学思想为审美原则,以戏曲舞蹈为基础,融合了中国武术中的动态、动势。借鉴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某些有益成分,遵循人体运动的科学原则,按照舞蹈自身的规律,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具有鲜明而浓郁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体系”。①中国古典舞在高校的建立也是蓬勃发展起来,但是教学理论的发展却不客观。对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其中的组合训练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组合训练的掌握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舞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组合的训练笔者本着全面、细致且凝练的方式阐述如下。

一、提沉组合

提沉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础元素。所谓提,亦即吸气,也就是通过大吸气,把身体由弯曲状态一节节拉直,由放松到收紧。所谓沉,亦即呼气,通过呼气让身体放松和收缩,同时配合低头含胸。提和沉的练习是密切相关的,有提必有沉,有吸定有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把呼吸称为舞蹈的生命,是颇有道理的。由此可见,提沉练习乃是古典舞基训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开始训练时期要以单一的提、沉训练为主,通过节奏的变化,力图达到呼吸流畅、上身柔韧的目的。

二、冲靠组合

冲靠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本姿态之一。所谓冲,是在沉的过程中,用肩的外侧和胸大肌向八点或二点水平斜移,要求肩与地面保持平行线,切忌上身向前倾倒。头部的配合,或与肩同行,或与肩相反。所谓靠,是先经过提,然后在沉的过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侧带动上身向四点或六点“靠”出,要领是前肋往里收,后背佣肌拉长,肩与地面保持水平拉出,不能向后躺身。如果向右靠,头则向左转。眼平视看出,头及颈部略向下梗,不可上仰。该组合的训练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以身体的单一练习为主。第二段,配合双手进行冲靠练习,重点训练手、眼、身、气的运用与上身的表现力。在训练中,特别强调每—个动作的开头,都要有重拍,然后再慢慢延续展开,要求每个动作出去和收回时,都须经过身体最高位,走上弧线来完成。

三、含腆组合

含腆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姿态,是身韵八个基本元素中的两个元素。可以说,含和腆是一对彼此相反又互为映衬的动律元素,它们是提沉直接的发展。如果说提沉是上下动律,冲靠是斜移动律,那么含是以胸腔和后肩为动力的前后动律。含的动作要领与沉一样,但要求加强胸腔的含收,双肩向里含挤,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头,气息在沉的过程中向后背拉出。碘是与含相反的运动,它是在提的过程中,双肩向后掰,胸尽量前探、头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开。含腆组合的训练要着重通过节奏的变化和动作的快慢来进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含腆的动律。另外,组合训练中还可以加入双臂来配合关、开。

四、旁移组合

移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姿态,它是肩部在腰的发力下向左或右的正旁移动,与地面成横的水平运动。其动作要领是先经过提,在沉的过程中,以腰发力,用肩带动向旁拉长腰肋肌,头与运动方向相反。要求移动后要有不断的延伸感。组合的训练要以单一的旁移训练为主,在左移至右移横线练习的过程中,加上经过上弧线的旁移运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移的认识并得到充分的训练。

五、平圆组合

平圆又称云肩转腰,它是将冲、移、靠、含、腆等四个基本元素融为一体,连成一条平行线来进行的动作。要求以腰为轴,向四周做最大幅度的平行转动。组合训练时要通过节奏上的变化处理,重点进行点与线的练习,并要配合单手平穿云肩转腰。在平圆的运动过程中。有一句口诀,“身推手,手带身,身让手。”组合训练要着重强调移时手带身,含时身让手,腆时胸部主动向上推手。另外,训练时要配合提沉呼吸,使腰部自如地运动起来。

六、眼睛组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舞者的表演如果离开了眼睛,无疑将很难与观众交流和沟通”。②仅凭肢体语言,是很难达到“神似”之境界的。而唯有形神兼备,才是舞者孜孜以求的境界。眼神与眼睑的训练,可以在任何一个规定的位置和运动线上进行。眼神训练主要是训练眼睛能够快速而难确地找到视觉的焦点。通过放光与缩光,“张”与“驰”的练习,以达到眼神收放的自如和理想的表演效果。其训练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训练眼神的放神、收光和眼睛的环动。第二部分主要训练甩头亮相,并配合单指动作,进行点与线的练习。在训练眼睛点与线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了眼和头的配合和服与舞姿步伐的协调性。组合要选用欢快活泼的乐曲,可以增强眼睛训练的灵活性和神韵表现力。要求动作中的点与线清晰,节奏准确,神形统一,情绪欢快活泼。

七、旁提组合

旁提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姿态。它是在“沉”住上“提”的过程中,身体由下经“移”而向上的上身弧线运动,其形犹如一轮弯月和满风的船帆。旁提贯穿在中国古典舞的许多动作之中,它与下旁腰的不同之处是,下旁腰的力点是往下,腰、肩、头均向下倾倒,而旁提则是强调向上的运动感,要求以髋关节到腰椎都要向上提,一直提到胸助。训练时要先从地面旁提做起,因为跪地旁提是站立和行走旁提训练的基础。要求每一个旁提动作,都要配合提沉。动作中呼吸自如,动律鲜明,注重内在的表现力。要围绕旁提的基本形态,由地面到站立再到行走,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地渐进组合练习。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旁提的体态,并领会旁提的灵活运用和它的内含。可共分三部进行:地面单元素旁提、站立舞姿旁提、行走旁提。

八、横拧组合

拧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形态之一。拧包括有仰拧、俯拧、横拧,本组合主要是训练横拧。横拧的动作要领是:胯不动,以腰为轴,水平面向左右拧动。要求肩与胯成十字形,带手臂动作的横拧,要以手领法儿来带动腰椎运动。该组合的训练由单一的身体拧动和单手舞姿横拧组合而成,随着节奏的变化,要求动作中要体现内在的“寸”劲。地面单元素训练之后,需要逐渐站立起来,并放大动作,并加以步伐流动练习。在单一横拧的基础上,要增加舞姿拧、旋转拧和行走拧等与拧身密切相关的动作来组合练习。要求动作到位,呼吸流畅,步伐干净,拧身时,肩与胯尽量形成十字形。该柔则柔,该刚则刚,突出拧身的训练特点。

九、手位组合

本组合是中国古典舞中常用的几种基本手位的训练,包括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扬掌、顺风旗、斜托掌、双提襟和冲掌等。在训练中采用双膝跪地,目的是使学生在下肢没有任何重量负担的情况下,能够更易于掌握多种手位的准备位置。组合衔接以单晃手、交替晃手、双晃手、双合手和双分手为贯穿线,风格上要体现浓郁的民族传统的神采与韵律。要求晃手舒展,上手有神,并在一拍亮出,呼吸自如,节奏准确。另外,要以地面手位练习组合为基础,并适当增加了下肢的动作,并要配合重心的变化和步伐的流动进行训练的。要求动作中晃手轻柔、连绵不断,亮相干脆、神采有力,呼吸自如、节奏准确。组合共分四段:单晃手、交替晃手、双晃手、双分手。

十、盘腕组合

盘腕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连接和起“法儿”动作。盎盘腕是以腕为轴,通过手腕的绕动带动臂肘部向外旋或内旋,手腕在空中宛如画一个立体的8字。手心向上为上盘腕,手心向下为下盘腕。上盘时,肘尖要往胸部贴近,夹紧腋部。下盘时,手腕要尽量“前折”,使手指对准胸前,腋部尽量张开。要求盘腕要做到360度绕动。本组合的盘腕练习,是以单—的盘腕来带动身体的提、沉、含、仰。外旋盘腕,基本上是在身体的前方垂直路线进行。内旋盘腕,则是在身体的侧前方进行。无论上盘、下盘,眼睛都要注意与手的动作配合。盘腕是由手腕的转动带动臂肘部向外旋或内旋绕动的动作,它在身韵中是不可缺少的连接动作。盘腕练习是一个综合性练习,它包括了单盘腕、双盘腕、身法盘腕、云肩转腰盘腕、云手盘腕等。其中特别要强调身法性盘腕,正是由于它将局部的盘腕和旁提、仰、含等身法连贯起来成为一体,使组合形成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训练步骤。在组合中,要大量运用了节奏的变化,大幅度的舞姿,以及流动的步伐,以此来体现和增强身韵自身的艺术张力。

十一、小五花、云手组合

小五花和云手,均系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手臂动作。小五花的动作要领是:两手手背相对,尽量屈腕,一手向外环绕,另一手向里环绕,腕子的转动幅度要大,转的过程要圆。双手心向上,为上盘小五花;双手心向下,为下盘小五花。云手是通过双臂交叉而产生的“立体式”圆线运动。云手虽然是双臂的运动,但它自始至终与身法紧密结合。云手就像揉球一样,整个身体随“云手大揉球”的运动路线而运动。训练时本着动作由小到大、气息由浅入深,情绪由内在到激烈的渐进原则来进行。做小五花时,要做到动作细腻、呼吸自如、情绪含蓄。而放大动作时,要配合身体的提沉含仰和整个身体的平面开合而划圆,犹如揉球一样。其组合主要训练上身的灵活与表现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学的组合教学大概有以上十一种,相对比较细碎,这也是中国古典舞组合的特点之一。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这些组合的训练也需要整体进行,不可以片面的进行割裂。整体练习往往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注释:

①李璐.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116.

②赵柯.中国古典舞教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P88.

[1]李璐.中国古典舞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曾一冰.中国古典舞[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3]赵柯.中国古典舞教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4]李成忠.舞蹈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身体
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重要性研究
近十年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综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我de身体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