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在低增长中崛起

2015-03-07 09:45
环球时报 2015-03-07
关键词:工业德国经济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

二战后,德国经过短暂的恢复,经济迅速走上正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8%和4.6%,外界称其创造了“经济奇迹”,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随着1966—1967年战后首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及对高增长下带来的环保灾难的反思,德国就此告别了高速增长阶段,经济进入十多年的缓慢增长期,平均增长率在2%左右。两德统一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上升。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放缓期,德国政府选择了改革,而不是加大刺激计划。从1967年起,德国专门制定《经济稳定与促进增长法》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并注重科研和教育的投入,积极扩大出口,大力减税,为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松绑,积极开拓新产业。同时,积极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德国制造”的名声也是从经济放缓阶段开始逐渐打响的。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制造”从一开始的大批量生产,转型到强调质量和“后工业时代量身定做”。“量身定做”是指企业讲究按照客户需求进行生产,无论是完整设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是智能机械,都是如此。“德国制造”还开始不断塑造品牌,积极投入研发,像德国的拳头产品汽车,其研发开支占销售额的10%左右。

经济学者罗多夫认为,在经济放缓阶段,环保产业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几十年,德国加大了对风能、太阳能等环保企业的补贴。到2014年,环保产业已经创造了30万个就业岗位,预计到2020年可攀升至35万。到2030年,德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欧元,将超过机械、汽车等行业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

鲁尔区的转型就是一个范例。鲁尔区曾是欧洲最大的密集区和工业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逐步衰退,出现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负债增加等问题。之后,鲁尔区开始转型。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共同参与鲁尔区的改造工作,并成立鲁尔区开发委员会,给鲁尔区重新定位。鲁尔区一方面积极发展医药、物流、化学等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文化旅游,开发了一条被称为“工业文化之路”的旅游线路。现在,鲁尔区已成为德国“新经济”的中心和“欧洲文化首都”。

“出口战略”也是德国经济在低速增长期采取的措施。基于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等多方面的战略考虑,上世纪70年代,德国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国外,加快、加大了在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从美国到巴西,从俄罗斯到南非,以及中国等国家,到处可见德国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其直接投资目前已超过1万亿欧元。

不过,德国在经济放缓期间的政策也有过教训,比如对民众福利投入过多,导致国家财政吃紧,企业负担加重,失业率反而大增。另外,由于政府更迭,政策不统一,走了不少弯路。▲

猜你喜欢
工业德国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梦梦”“娇庆”德国行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新中国科技60年(3)
经济
工业技术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