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荡气回肠”的吴侬软语

2015-03-09 16:06杜竹敏
上海戏剧 2015年3期
关键词:沪剧全剧东乡

杜竹敏

东方升起骄阳,照耀无边海疆。

听那大海欢唱,卷起豪情万丈。

在北洋水师兵将齐声的慷慨高歌中,舞台上,致远号开足马力撞向吉野,一声轰鸣,暗场。整个剧场内一片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沪剧《邓世昌》最终以这样一种方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而人们之前关于沪剧能否演好这一战争题材的质疑,也在掌声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

2014年是中日甲午海战爆发120周年,上海沪剧院选择这一时刻推出《邓世昌》自然有其特殊历史意义。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当时的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就曾经创作演出相似题材的《甲午海战》并引起极大反响。著名沪剧艺术家丁是娥饰演的“金堂妈”一段“祭海”至今流传盛广。不过,2014年这版的《邓世昌》并没有依托《甲午海战》的演出本,而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演出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的“男人的故事”。

说《邓世昌》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一方面是因为全场主要人物除了邓世昌妻子何如真一个女性角色外,其余皆为男性。而且,何如真的人物性格塑造是相对简单而统一的,前后并没有变化递进。和以往许多反映大时代背景的传统戏曲——尤其是江南剧种——往往从男女感情、家庭冲突入手,侧面烘托折射不同。虽然《邓世昌》也安排了邓与何的不少戏份,“夫妻别”更堪称重头。但更多的笔墨,剧本依旧留给了时局、战事的正面叙述和描写。对于擅长描摹儿女柔肠的江南剧种沪剧而言,这一选择可以说是大胆的。

从演出现场的效果来看,这一突破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剧中几个男人——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乃至日本人东乡平八郎,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兄弟之情、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他们之间有惺惺相惜、有误会矛盾、也有相互体谅和同情,当然也包括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水火不容。各种错综复杂的感情在情节的推进中一一体现,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即使是一些反面人物,也没有被简单地脸谱化处理,而是怀着一种善意和体谅之心,将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量,从而使其言行更加可信。尤其是剧中李鸿章这一角色,对于这个多年来被人口诛笔伐的人物,《邓世昌》更多地展现了他身处末世、独木难支的无奈,而不是一味将甲午战败的责任归咎于他。即使是侵略者东乡平八郎,一方面揭露了他的狼子野心,另一方面却也表现出了他的慧眼识才。但不知是否为了将更多篇幅留给主角,东乡平八郎在“劝降”一场戏中来去如风,虽然借此机会让邓世昌有了一大段控诉日本罪行的赋子板,激起台下掌声如雷。但其在刘公岛上的出现与离去如入无人之境,在大战前夕显得不尽合理,以至于当时就有台下观众质疑:“战争一触即发,却任凭敌方重要人物翩然离去,这究竟是处于国际公约?亦或是剧情的漏洞?”如果是前者,似乎也该稍有交代,才能让人信服。

正是这样一群有人性弱点、承受着命运无奈的“间色人物”,让《邓世昌》的故事显出一种平和、客观的态度,也让悲剧有了更大的张力。从某种角度看,沪剧虽名“邓世昌”,但感动人的并非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和陨落,而是让人们看到一群平时生活中各有各的算盘,相互争夺利益的小人物,在国家大义和民族存亡面前,最终选择了抛弃个人得失,走到了一起。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常说的“浩然正气”,这股气,这些小人物的蜕变,恰是《邓世昌》最震撼人的地方。

从剧情设置上看,笔者尤为赞赏的是最后三场戏。从邓世昌何如真的诀别、到东乡平八郎的劝降,最后战争的爆发,层层递进,其中既有“柔”的一面——儿女情长娓娓道来,也有“刚”的一面——敌我双方的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终达到总爆发——战场上的视死如归,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相比之下,前几场戏就稍嫌逊色,让人略觉拖沓和杂乱,不能很好入戏。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可能来源于总体舞台的调度。

《邓世昌》的舞美与传统印象中的沪剧有不小距离,在尺度上充分利用了剧场空间,甚至在舞台框外做了延伸。宏大舞美所烘托的历史感的确为全剧加了分。但在导演手法上却并非如此。看得出《邓世昌》借用了很多话剧、京剧的表现手段,如妓院一场戏中,几位妓女的出场和表演方式就相当话剧。而对京剧的借鉴,则更为明显地反映在第一幕第四场刘步蟾追邓世昌的戏中。几乎不用太多对比,人们就很容易从演员的表演中联想到《徐策跑城》或是《追韩信》之类的京剧经典。惜乎,且不说沪剧的程式化表演是否能达到京剧的精湛程度,但就全场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沪剧独有的剧种气质而言,加入这一片段也显格格不入。结果是将一段原本非常感人的兄弟情分割成几段,以至于笔者不得不在细腻的唱段和略显“怪异”的舞台调度中不断调换频率,连贯的情绪被一次次打断。与此类似,生日一场戏中突然冒出的“Happy birthday to you”,在编剧而言可能是为了让气氛变得更轻松一些,塑造一个更为立体多面的邓世昌,或者从更深层次解读,这样一句洋文的出现也从一个角度折射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撞击的时代背景。但就现场观剧而言,笔者第一时间接收到的信息却更近乎一种无厘头的搞笑,一种纯属“蛇足”的卖弄。

就表演而言,茅善玉饰演邓世昌的妻子何如真,驾驭这样一个蕙质兰心却又深明大义的传统女性,对于茅善玉而言自然是驾轻就熟,并没有多大压力。而作为全剧绝对主角的朱俭,在表演上较以往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开始从“偶像派”逐渐向“实力派”迈进,演出了军人的阳刚之气、英雄的慷慨激昂。与刘步蟾的矛盾产生到误会的化解、与妻子诀别时的恋恋不舍,也都演出了不同的内心层次。唯一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序幕中邓世昌出场时是25岁的青年,至其牺牲其中经历了整整20年。但朱俭在年龄感的处理上,从青年到中年的区别还不够明显,总体上“放”有余而“沉”略感不足,总体年龄感偏轻,与何如真分别一场戏中,似乎更像“姐弟别”而非“夫妻别”。

《邓世昌》全剧开场之时,当“东方升起骄阳”的主题歌唱响时,观众中不乏笑声,由此可见,这一颇不“沪剧”的旋律和表现方式并不是很让人接受。而随着故事的层层递减,当全剧临近结尾时,相同的旋律再次响起时,人们却不再感到不适,而是被深深感动。可见,一出戏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呈现方式是否与传统全然一致,而更在于能否将故事说得深入人心。

作为一出新编剧目,《邓世昌》或许算得上是沪剧院近年来的上乘之作,虽然离经典还有不小距离,也存在着很大的提高空间。但重要的是,《邓世昌》让我们看到了沪剧另一种可能的气质。尤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

猜你喜欢
沪剧全剧东乡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东乡记忆
一个我从未抵达过的地方——东乡
东乡记忆
在《老东乡》里感受宜文化
看见校园霸凌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新时代,沪剧该往哪儿走?
“上海的声音”沪剧如何与时代同频
沪剧《雷雨》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