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不能替代监督

2015-03-10 08:54秦海
政工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养信任官员

☉秦海

信任不能替代监督

☉秦海

在新近的反腐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对官员的信任不能替代对官员的监督。”这句话颠覆了长久流传且为人一贯认同的一句名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知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早出于何处,又是谁人的发明。但从读史得知,它可以说是一句老生常谈,经常有人说到它,也认可它的正确性。然过往的许多事实证明,一些被“用人不疑”的人,其实未必是德才兼备的贤者;而一些被“疑人不用”的人,也未必就是不肖之徒。当疑还是不疑由某一个人独断于心的时候,这种错位就更不可避免了。

如今高调喊出“信任不能替代监督”的口号,那些认为自己应该被充分信任的人一定会觉得十分别扭,十分委屈。比如造神运动中那些赌咒发誓“无限忠于”的人就会想不通,我都“无限忠于”了却还要监督我,我岂不是白“忠于”了吗?在他们看来,监督我就是怀疑我的“无限忠于”。而一些用人者也认为,对“无限忠于”者无需监督。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则,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也处在变化中。过去忠于了,不等于现在也忠于,不等于以后也忠于,更不等于永远都忠于。何况,人是最能伪装自己的,他指天画地的“无限忠于”,谁知道是不是口是心非?所谓叛徒都曾经信誓旦旦表示忠于。

二则,忠于不忠于,并不体现在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上,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一个问题上、一件事情上忠于了,未必其他问题、其他事情上都忠于,更未必所有问题、所有事情都忠于。比如对于官员来说,不贪赃,但是不是同时也不枉法,是不是同时也不道德败坏,是不是同时也公正,也勤政?如果因为某个方面优秀,便以为其他方面也优秀,从而放弃监督,八成会酿大祸。这方面的例子太司空见惯了。

任何一个人都有两面,善的一面,恶的一面,正的一面,歪的一面,美的一面,丑的一面。区别在于何者多、何者少,在于表现在何时何地,在于自我的把控能力,更在于法律纪律、规章制度对其约束,在于公认的正面价值观对其熏陶教养,在于社会对其监督。如果自我把控得好,积极接受正面价值观的熏陶教养,法律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有力,社会监督到位,那善的、正的、美的一面就会发扬光大,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正派的、有教养的人。对于官员来说,就会成为一个廉洁奉公的人。反之,恶的、歪的、丑的一面就会膨胀,从而成为一个不肖之徒。对于官员来说,就会成为一个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

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官员很反感监督。在传统戏中看到,某个民指出某个官的过失,某个下级官员指出某个上级官员的过失。后者都会斥责前者“大胆!”“放肆!”监督,如果还有,也只能是官监督民,上级监督下级,而绝不能颠倒过来。现在,当然没有哪个官员公开斥责来自民的监督,也没有哪个上级公开斥责来自下级的监督,但他们当中确也有不少人对来自民和下级的监督仍然嗤之以鼻,现实中也确没有几个下级敢监督上级。而对于来自上级的、有监督职责部门的监督,他们表面上是不敢抗拒的,但也多少有所抵触。而监督的长期缺位、乏力,也直接促使一些官员长期不把监督当回事。

显然不能把监督与不信任等同起来,但也不能说监督就一点也没有不信任的因素。问题是,一个人,一个官,自己走得正,又何怕影儿斜;自己廉洁奉公,依法行政,公正公平,又何必忌讳监督。一个严格遵守交规的人,根本不在乎路边有没有电子眼,只有图谋违规的人才担心电子眼照到自己。那些落网的腐败分子在反思自己堕入腐败泥潭的原因时,几乎都谈及对自己权力监督的缺位和乏力。这当然有推卸、减轻自己主观责任的嫌疑,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干部做到我这个程度,就没有监督了”——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犯案后如此表示。

“小人”因到位的监督可能变为“君子”,“君子”则可能因没有监督而沦为“小人”。有贪欲的官员会因到位的监督想贪却不可得而成为“清官”,而本来的“清官”则会因没有监督贪贿唾手可得而沦为贪官。

反腐永远在路上,监督更永远在路上。人没有万岁,监督却应该万岁,也必须万岁!

猜你喜欢
教养信任官员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丘琼山巧对官员
“搞”艺术的官员们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信任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官员晒书榜
官员在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