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形容词释义的抽象意义参数研究

2015-03-10 12:23李树正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列式形容词主体

李树正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00)

影响形容词释义的抽象意义参数研究

李树正

(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00)

关于形容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大多数学者都是在形容词的分类、语法功能以及释义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影响形容词释义的抽象意义参数的研究则很少。本文在参照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找出各个抽象意义参数以弥补不足。

形容词;释义;抽象意义参数

一、形容词的产生、发展及相关研究

关于形容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这个时期,亚里斯塔克通过对形态学的研究确立了八大词类,但是没有形容词范畴。柏拉图从逻辑角度区分了语句的两个基本要素:名词和动词,并将形容性的词列入动词范围。特拉克斯以形态和语义结合为标准将形容词列入名词一类。最早提出形容词范畴的是阿拉伯巴士语言学派的艾布·艾斯瓦德·杜艾里,他在其《阿拉伯语法原理》(失传)中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小品词、连接词以及疑问词的词类六分法。中世纪思辨语法学家托马斯在其《思辨语法的表示方式》一书中,根据表示意义的方式的不同,把名词和形容词区别开来,认为名词是有句法独立性的词类,形容词则必须跟一个名词相结合(即附加在名词上)才能表示意义。法国唯理语法学派提出实体名词和附加名词[=形容词]的区分,指出:“我们的思维对象或者是事物,如地球、太阳、水、木头,这些平时称为实体;或者是事物的样子或变化方式,如是圆的、是红的、是硬的,是有学问的,这些称为附属性质。”[1]而真正把形容词范畴从名词中独立出来则是15世纪以后。

自马建忠模仿拉丁语法给汉语设立“静字”以来,中国语法学界一直主张名、动、形是汉语的三大词类。国外的一些语言学家却对汉语是否存在形容词持否定态度:苏俄龙果夫曾提出汉语的形容词应归为“谓词”,并且指出汉语的形容词可以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两大类。美国的斯坎特指出汉语的形容词性语义凭借动词表达,并且指出汉语属于典型的形—动型语言。美国麦考莱提出判断是否存在形容词类的依据,但是他提出的“普遍特征”适用于形态型语言,如果用这种标准去衡量汉语这种语义型语言,必然得出汉语不存在独立的形容词范畴的结论。

针对形容词的语法功能,汉语学界的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是作定语,后来龙果夫、朱德熙提出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谓语。随着研究的深入,形容词可以作定、谓、状、补等成分。朱德熙受龙果夫将形容词分为体词性和谓词性二分的影响,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吕叔湘按照形容词能否作谓语,将“男、女、小型”等词称为“非谓形容词”,叶长荫则把能作谓语的形容词称为“能谓形容词”,朱德熙认为,“非谓形容词”不属于形容词,因而称之为“区别词”。张国宪把形容词分为性质、状态、变化三类。张伯江将形容词分为“本质属性词”和“附加属性词”。我们查阅了12部高校比较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其中,有5部教材把属性词、状态词并入了形容词,作为形容词的一个小类;有6部教材把状态词并入形容词作为形容词的一个小类,把属性词另立为一个词类;有l部教材把状态词和属性词各立为一个词类。我们赞同第一种分类,同时,我们在对形容词进行语料统计时,属性词和状态词类属于形容词。

综观先贤以及当代学者对形容词语义的研究,主要是对形容词的释义方式的研究。关于形容词的释义模式,符淮青认为形容词主要用说明描写和否定对立两种方式来说明词义,在《词义的分析与描写》一书中他又详细阐述了形容词的主要释义模式,他说:除了同义、近义词释义外,形容词的释义模式主要有五种,即:“(适用对象)+性状的说明描写”式、“形容……”式、“……的”式、准定义式(“……的样子”或“形容……的样子”)和定义式”;其中“(适用对象)+性状的说明描写”式为最主要的释义模式。李尔钢针对《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形容词释义形式繁琐的弊病,提出应对其进行简化的建议。李葆嘉等人主要针对常用性质词义特征,从人类性质词、事物性质词、事件性质词、时空性质词、境况性质词等五大方面对形容词进行研究。翁晓玲等人从形容词释义元语言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张炎、刘京等人从两部词典的对比角度对形容词释义进行研究。从以上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形容词释义模式的研究,而对影响形容词释义的抽象意义参数的研究甚少。俄罗斯语义学家和词典学家阿普列相从英语中同义词的角度对以变量形式出现在义位释义配列式中的意义单位进行分析,从中提炼、抽象出认知层面上的概念不变量总共18个。他的研究针对的是描写行动、情况、事件、过程、状态和性质的英语同义、近义义位,同时涵盖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三个词类。

本文在弥补以上研究不足的基础上,从影响形容词释义的抽象意义参数的角度对形容词的释义进行研究。

二、影响形容词释义的抽象意义参数的定性-定量研究

(一)抽象意义参数的分类

本文中的形容词语料来源于《现汉》(第六版),之所以选用这部词典是因为它是公认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中最具权威性的规范词典,不管是从选词、注音,还是从释义、配例来看,都堪称辞书界的典范之作。我们采用定性-定量的方式,从《现汉》中提取了500个形容词。在对这些词的释义配列式进行整理、分析后,抽象意义参数的分布情况如下:

语义参数义核近似物原因程度有灵直接主体有灵第二主体无灵主体主述对象单元主体多元主体对照项属性状态时空范围境况量度感官凭借条件数量500 6 10 57 19 56 62 21 47 26 14 34 19 2 16 13 9 7 6 9

(二)抽象意义参数的描写:

在对《现汉》中500个形容词释义配列式的概念成分进行范畴化过程中,共分析出20个抽象意义参数,具体解释如下:

(1)义核:每个形容词都是围绕着义核来释义的,因此它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有500个。于屏方在其博士论文《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中给出了义核的相关解释:“义核是释义配列式对词目词具有质的规定性的意义成分,传统词典释义中的同义对释即是对义核的说明。义核对词目词的规定性在于:在语义方面,规定了词目词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及与相关义位聚合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其基本意义;在语法方面,义核规定了词目词的语法属性。”[2]如:【安乐】:安宁而快乐;【安全】没有危险,平安。

(2)近似物:此项在数据中占有6个。在对有些形容词进行释义时,它所表示的状态或性质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某些特点来表示,这种事物就叫做近似物。在释义配列式中,通常用“像……”或“像……一样……”等做形式。如:

【板硬】:像板子一样坚硬。【白】像霜或雪的颜色;【笔挺】:像笔杆一样的很直。【笔直】:像笔杆一样直。【橙红】:像橙子那样红里带黄的颜色。【橙黄】:像橙子那样黄里带红的颜色。【翠绿】:像翡翠那样的颜色。

从以上所举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坚硬”、“白”、“直”、“黄红”、“绿”等相关性质或颜色需要借助“板子”、“霜或雪”、“笔杆”、“橙子”、“翡翠”等具体近似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特征来体现,以此达到为大多数人所熟识的程度。

(3)原因:在我们的统计中,此参数有10个。在我们看来,由于某种事情的发生而导致最后结果的产生,常见标志是“因(为)”或“由于”。如:

【懊丧】:因事情不如意而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安慰】: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黯然神伤】:形容因失意沮丧而伤感。【败兴】:因遇到不如意的事而情绪低落。【病险】:指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或质量问题等存在危情隐患的。【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冲要】:处于全国的或某一个地区的重要道路的汇合点,因而形势重要。【淡薄】:(印象)因淡忘而模糊。

以上的释义都指明导致某种结果出现的原因,如在解释“安慰”时,之所以心情安适,是因为精神上得到满足;在解释“败兴”时,之所以出现情绪低落的状况,是因为遇到不如意的事,前因后果点明释义的模式。

(4)程度:它在数据中有57个,表示人或事物的某些方面所达到的状况或水平,一般用表示程度比较高的词,如“非常”、“很”等,或用“而(且)”等做标志来表示递进。如:

【爱财如命】:形容非常吝啬或贪财。【沉雄】:(气势、风格)深沉而雄浑。【哀恸】:极为悲痛。【碍事】:严重,大有关系。【昂贵】:价格很高。【昂扬】:①(情绪)高涨。②(声音)高昂。【宝贵】:极有价值,非常难得。【悲惨】:处境或遭遇极其痛苦。【逼真】:极像真的。【毕恭毕敬】:形容十分恭敬。【馝馞】:形容香气很浓。【不得了】:①表示情况严重。②表示程度很深。③了不得。

(5)有灵直接主体:在我们的统计中,此项有19个。有灵是针对人类来说的,有灵直接主体是指形容词所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人类,即述人类主体。如:

【薄命】:指命运不好,福分不大(多用于妇女)。【安生】:安静,不生事。(多指小孩子)。

(6)有灵第二主体:有56个,指形容词所描写的对象是与有灵直接主体相关的对象,即与人类相关的行为、思想、言辞、态度等。如:

【肮脏】:(思想、行为等)鄙陋、丑恶。【昂扬】:①(情绪)高涨。②(声音)高昂。【纯稚】:单纯稚嫩;纯洁幼稚(多用于儿童或少女)。【板正】:(态度、神情等)呆板。【卑鄙】:(言语、行为)恶劣,不道德。【哀婉】:(声音、言辞等)悲伤而婉转。【安稳】(举止)沉静、稳重。【病弱】:身体有病而衰弱。【薄情】:情意淡薄,无情(多用于男女爱情)。【不适】(身体)不舒服。【不爽】:(身体、心情)不爽快。

(7)无灵主体:有62个,与有灵主体相对,无灵主体指非人类的事物或与其相关的性质或状态等,即非述人类主体。这种事物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没有生命的。如:

【暗淡】:(色彩)不鲜明。【葱茏】:(草木)青翠茂盛。【惨白】:(景色)暗淡而发白。【炽烈】: (火、光)炽热而猛烈。【不菲】:(费用、价格等)不少或不低。【逼仄】:(地方)狭窄。【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白皑皑】:形容霜、雪等洁白。【白不呲咧】:物件褪色发白或汤、菜颜色滋味淡薄。【板实】:①(土壤)硬而结实。②(书皮、衣物等)平整直挺。

从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出相关的主体都是非人类的,有有生命与无生命之别。

(8)主述对象:有21个,形容词释义都是围绕着某个主要的对象来叙述的,它既包括有灵主体,也包括无灵主体,这就叫主述对象。它在形式上一般用“多用于”、“多指”等来标志。如:

【标致】相貌、姿态美丽(多用于女子)。【充实】:丰富;充足(多指内容或人员物力的配备)。

以上释义指明“标致”“充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分别适用于“女子”“内容或人员物力的配备”,因此它们都是主述对象。

(9)单元主体:有47个,指形容词所描述的对象,包括以上提到的有灵主体和无灵主体,即包括人、动植物、部分自然社会现象或机构团体。它与下面的多元主体是相对的,不等同于单一主体,既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但一定是被视为一个整体,不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几个对立部分。如:

【编内】:(军队、机关、企业等)编制以内的。【逼仄】:(地方)狭窄。【暧昧】:①(态度、用意)含糊,不明朗。②(行为)不光明正大,不可告人。【安定】:(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安宁】:(心情)安定、平静。【哀婉】:(声音、言辞等)悲伤而婉转。【安稳】:(举止)沉静、稳重。【肮脏】:(思想、行为等)鄙陋、丑恶。【昂扬】:①(情绪)高涨。②(声音)高昂。【傲人】:(成绩等)值得骄傲。【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10)多元主体:有26个,与单元主体相对,指形容词所描写的对象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元主体共同参与完成,常见标志是“跟”、“和”、“同”或“与”等。

如:【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11)对照项:有14个,与之相比,形容词所描写的对象在难易、繁简、深浅或主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常见标志是“跟(和)……不同”。如:

【别致】:新奇,跟寻常不同。【变相】:内容不变,形式和原来不同的(多指坏事)。

(12)属性:有34个,指形容词描写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这一参照项的常见标志是在形容词释义配列式的前面有“属性词”,以及配列式的形式是“……的”。如:

【便民】:属性词。便利群众的。【别样】:属性词。另外的;其他的;不同一般的。

(13)状态:有19个,人或事物现时所处的样子或态势。常见标志是在形容词释义配列式的前面有“状态词”,并且整个配列式的形式大多是“形容……”。如:

【矮墩墩】:状态词。形容矮而粗壮。【病恹恹】:状态词。形容病体衰弱无力的样子。

(14)时空:有2个,这一参数是围绕着时间或空间这一主体对象来描写的,主要涉及年代的长久、时间的延展或空间距离的长短以及宽窄来展开的。如:

【短暂】:(时间)短。【远(遥远)】:空间或时间的距离长。

(15)范围:有16个,指事物所包括的各个方面和相关限度,常见标志是“方面”或“限度”等。如:

【全面】:完整周密;兼顾各方面的。【有限】:有一定限度。

(16)境况:有13个,指人或事物所处的环境或相关的经济状况。如:

【杂乱】:多而乱,没有秩序或条理。【安全】: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17)量度:有9个,指事物在延展、浓度、密度或估算等方面所具有的性质。如:

【厚重】:又厚又重。【单薄】:指天凉或天冷的时候穿的衣服薄而且少。

(18)感官:有7个,指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所能察觉出来的性质,包括视感、听感、嗅感、味感和触感等。如:

【鲜艳】:颜色朴素,不鲜明。【淡】:(味道)不浓;不咸。

(19)条件:有9个,指形容词释义实现的相关要求,即出现的相关语境等。如:

【慈爱】:(年长者对年幼者)仁慈而充满怜爱之情。【不然】: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20)凭借:有6个,指完成相关任务所要依靠的工具或人力、物力等,常见标志是“用”、“靠”等。如:

【程控】:用程序控制的。【半自动】:部分不靠人工而由机器装置操作的。

从上面20个抽象意义参数出现的次数可以看出,它们在各释义配列式中分布和权重并不是均衡的,但所有形容词都是围绕着义核来进行释义的,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因此,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把这20个语义因子分为四个部分:义核是每个形容词都具有的,我们把它归为高频因子;程度、有灵第二主体、无灵主体、单元主体、属性所占比重较高,可以归为次高频的因子;原因、有灵直接主体、主述对象、多元主体、对照项、状态、范围、境况等次于以上因子,可以归为中频因子;其他因子由于所占比重不大,我们把它归为低频因子。我们主要是围绕着《现汉》中出现的相关形容词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找出以上抽象意义参数,算作是对形容词释义的弥补。

[1]徐志民.欧美语言学简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38.

[2]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74.

[责任编辑 张泽宁]

H146.1

A

1008-4630(2015)01-0052-04

2014-10-27

李树正(1988-),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与词典学。

猜你喜欢
列式形容词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认识形容词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每筐多装多少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形容词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