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视角下我国汽车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2015-03-11 16:30孙丹华
商场现代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政策建议汽车产业

孙丹华

摘 要:汽车产业是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力量也日趋壮大。但与世界水平相比,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效益方面劣势明显。虽没有明确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工业的最小有效规模为多少,但其规模经济发展存在遗憾和不足。本文通过探究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外汽车工业的对比分析,客观从企业和行业规模两个角度了解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浅析制约规模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经济学家马克斯和西尔伯斯通最早对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汽车工业》“马克斯-斯尔伯斯曲线”(该曲线系统准确、系统的描述了汽车工业的生产批量与生产成本之间呈U型的关系)代表其研究成果。日本学者影山僖一教授对汽车工业最佳规模进行了细致研究,其著作《现代汽车产业论》中对日本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进行了阐述:制造成本从20万的产量开始下降,120万辆时达到低谷,此后横向平稳的到160万辆,从170万辆开始,制造成本再缓慢上升。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90年测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量30万辆,杨志明(2006)认为我国汽车工业长期处于成本递减的阶段,邹田烟(2007)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的状况,认为汽车工业中小企业众多、主导企业“大而全”,达不到规模经济;何元贵、张婕(2009)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法对影响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汽车企业最优规模经济较小是因为受制于比较低的研发投入以及需求等因素。

众多经济学家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得出了各不相同有的结论,这说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很可能不同,这意味着不能简单的通过与国外的比较来定义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

二、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创建阶段、自力更生阶段和对外开放快速发展阶段。一个产业的发展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规模扩大,本文从企业和行业规模对汽车产业进行分析。

1.企业规模经济分析

首先,从产量来看,2003年-2010年,前四家汽车生产企业的产量增长率在200%以上,平均增长率30%以上,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在此期间发展迅速。但是,从2010年排名前四的汽车生产企业的产量(表1)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规模差距还十分明显,上汽与通用的产量之比为42.7%,中国前四家企业产量合计与世界前四家企业产量合计之比为35.2%,仅为三分之一。

此外,中国的每个汽车集团内部包含多家下属企业,例如,上海汽车集团包括上汽通用五菱、大众、通用、东岳等十家子企业,通过2011年《汽车工业年鉴》可知,每家企业,产量都较小,年产在40万辆以上的仅3家;同样东风汽车集团旗下企业,年产量在40万辆以上的仅有两家。具体产品来看,上海大众的主要产品有POLO、晶锐、朗逸、昊锐、PASSAT等轿车,总产高但单车型产量较低。因此从产品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还十分不成熟。

2.行业规模经济分析

从企业数量来看,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据统计,2012年中国整车制造企业共有321家,超过西欧、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尽管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一直飙升,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分散,规模普遍较小。表2中,尽管前十家企业的总产量已经占据了85.40%的比例,但是仍有351家企业在瓜分剩余14.6%的产量,其规模大小可想而知。

三、影响因素

1.先天不足,畸形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性差源于当时特定的环境,历史的原因造就了其“外强中干”的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而外国汽车工业历史是我国的两倍之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道路。其次,新中国成立之初,资金、技术匮乏,尤其不能掌握核心技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缺乏基础。最后,中国的经济体制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计划经济体制,政治色彩强烈,生产和发展带有很强的计划性,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

2.地域过度分散化,竞争不充分

我国汽车产业表现为分散-小型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117家整车企业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区、分属中央、地方与国防。同样,我国近2000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也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这些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大量企业进入同一产业领域,过度分散化的结果是资源分配和竞争不充分。

以上气为例,其一级下属企业有10家,再加上二级、三级下属、中外合资等,共计80家。其整车制造企业主要主要分布在沿海个大省市,而这些省市也是其他汽车企业的分布区,因此,有限的资源面临激烈的争夺。此外,中国汽车企业,背后均有地方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扶持,形成进入退出壁垒,整个汽车市场出现“拉皮条”现象。

3.R&D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

目前,中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仅是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核心技术依靠国外似乎已成为晦暗的共识。汽车工业年鉴显示,2012年上海汽车集团产量位居国内榜首,这与其高额的研发投入有很大关系,产量增长与R值增长态势趋同,虽然高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但是还远远低于国外。1998年通用、福特、戴克等公司的R值就已经超过了5并且长期稳定在3~5之间。科研经费的不足,影响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规模经济发展。

四、结论

上海汽车集团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集团的缩影,规模是合并型的规模,集团整体有一定规模,但内部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而且我国汽车集团的规模很多是在政府主导下的组合规模,这种规模不一定带来规模经济。企业产业一直是我国长期的重点,分别于1994和2004年颁布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主旨是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阻挠,其发展戴上了无形的枷锁。当前,政策放手,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汽车市场的充分竞争;通过并购重组、战略组合等方式,淘汰弱小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以技术进步带动汽车企业规模经济等应当是着重考虑的重点。

注释:

[1]该曲线系统准确、系统的描述了汽车工业的生产批量与生产成本之间呈U型的关系。

[2]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4、2011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3]数据来源:《2010年汽车工业年鉴》,2010年,中国共有361家整车制造企业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政策建议汽车产业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 深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关于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浅议成都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必要性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现状及产业政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