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用沙”的“沙漠之子”——全国劳模张应龙治沙历程侧记

2015-03-11 05:03
陕西画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治沙造林

 



“治沙用沙”的“沙漠之子”——全国劳模张应龙治沙历程侧记


摄影/资料

察看长柄扁桃挂果情况

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秘书长张应龙喜获“全国劳动模范”,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发的奖章和证书。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他的家乡处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小时候家乡的贫穷落后,漫天的黄沙,成为他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迅猛发展,但是父老乡亲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逐渐在恶化。心系家乡的博大胸怀,促使他在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时,就向当地政府申请,在秃尾河源头之一的各丑沟,以70年期限承包荒沙地19.8万亩,个人全资100万元,启动治沙育林工程。他的1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后,基地却只推开一块沙滩、二里便道。朋友的规劝,家人的不理解,大家齐心协力阻止他再往沙漠里砸钱。然而,倔犟的张应龙却毅然回绝供职公司老总的挽留,辞掉年薪20万元的副总经理职位,带着筹集的200多万资金,只身进入造林基地,继续他的治沙育林事业。

虽然已经一贫如洗,但是沙漠造林的信念,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2003年,张应龙带领施工队摸爬滚打一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完成了500亩三北工程造林任务。同时,艰苦的沙漠造林实践也使他认清了荒沙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反复多的特点,单靠自己单打独斗无法实现大面积造林任务,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第二年张应龙便发起成立了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以“为社会担责,以公益扬善”为宗旨,沿着“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农”的道路,动员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治沙,探索一条科学治沙的新路子。会员队伍日益壮大。至今团体会员发展到100多个,个人会员达到1000多名。会员涉及国内十几个省市,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各界人士和当地农民。为了提高林木成活率,张应龙自费走访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拜访过许多专家教授和治沙能手,逐步形成“依法治沙、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和可持续治沙”的工作思路。在林种搭配上,种植混交林,使其优势互补。确定了以灌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重点推广种植木本油料植物长柄扁桃(又名野樱桃)。在栽培技术上,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旱栽技术和丰产栽培技术,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2005年开始,张应龙带领神木县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科院、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围绕毛乌素沙地综合治理、沙生植物开发利用等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了20多项研究成果。

给造林工人示范苗木栽植技术 

与同事讨论樟子松苗生长情况

10多年过去了,张应龙从“林业外行”变成了“治沙专家”。已完成荒沙治理面积38万亩、栽植树木2500万株,区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自然恢复速度加快,地下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他还在沟掌村的治沙造林基地建成1万多亩育苗基地和10座无性繁殖育苗温室大棚,建起气象自动监测站、木本油料资源收集圃、丰产模式示范园、土壤水肥自动监测系统、多媒体会议室、森林警务室、林业合作社等,目前又在筹建“毛乌素沙地生态研究保护区(示范园)”。

张应龙认为,只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着这个理念,他主动为农服务:一是积极配合农科部门,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目前,项目区4村共建沼气池222座,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灶。二是用合同订单的方式引进酿酒葡萄 、树莓(红莓、黑莓)、花楸、兰靛果等项目,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瓜果。三是推广地膜玉米、地膜洋芋等先进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目前,四村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其中洋芋亩产最高达到上万斤。四是扶持项目区村民育苗和采集树种,协会回收种子和苗木,育苗户每亩地增收5000多元。优先录用项目区剩余劳力,参与者人均年增收入3000多元。

去年以来,根据国家大力发展木本油料资源的战略决策,张应龙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以及利用德国复兴银行贷款项目、联合国GEF项目等参与该项目。在张应龙的领导下,神木生态协会的治沙事业正在走向国际化。而这个项目的实施将推动神木县三北工程建设乃至陕北地区木本油料植物的大面积推广,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过去,人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防沙治沙”,只是为减少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把沙漠视为人类的敌人。可张应龙提出了“护沙用沙”理念,以沙产业拉动经济发展,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打造“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循环发展模式。为了推动沙产业发展,2014年,国家林业局在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造林基地举办了“全国长柄扁桃产业发展现场会”,促成了2014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木本油料发展的意见”将长柄扁桃列入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

人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全国第一部沙漠题材的22集电视连续剧《五月花开》中找到了张应龙的影子。为了这片绿,张应龙失去了当年“当地最富的人”的桂冠,但他却无怨无悔地认为,这片绿洲就是最大的回报!如今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他也由一位普通的治沙农民变成荣誉加身的造林模范,在体味了千百种苦乐滋味后,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编辑/张建平

教工人搭障蔽要领

给苗木剪枝

察看温室大棚蔬菜生长情况

大河号子

黄土魂

直面中国摄影艺术,以探索、创新的步履踏进去,以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念打出来。这是著名老摄影家陈宝生先生从艺六十年走过的实践道路。

追溯陈宝生的摄影,上世纪60年代,他以直观描绘自然风貌为主;70年代,蜕化为刻画陕北高原人个性;80年代,继而追求黄土地与时代交融。在这条不平坦的道路上,他以不断的创作激情和挑战姿态,追求崇高的目标,进行摄影创新理性规范。在遵守摄影家的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同时,他远离省城,身居大漠,艰苦耕耘,对东西方艺术进行比较和研究中外摄影流派,深入生活,深入实践,苦心孤诣地寻觅追求负载天地的永恒主题——时代精神。

他有一句名言:创新靠人生彻悟,心灵迸发;精品靠汗水浇铸,灵魂呼号。他反思摄影轨迹,拥抱高原灵性,穿凿生活实践,沟通影像塑造。以超凡的勇气,向大千世界攫取,以敏锐的目光,透吸博大的生活气息;以跳动的心灵,迸发出发微悟奥的创作力度,营造他所追求的富有艺术思维逻辑的摄影大视野、大气象。

猜你喜欢
治沙造林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三代治沙 大漠花开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致敬中国治沙人:每一抹绿色都是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