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2015-03-11 22:05曾萍吕迪伟
关键词:管理学生产率发文

曾萍++吕迪伟

一、引言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经济增长源泉分析的重要工具与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全要素生产率(TFP)获得了国内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1]。尤其随着克鲁格曼“东亚增长奇迹”一文的发表,TFP更是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焦点。

近十几年来,TFP研究文献的增长极为迅速。最初,学者们主要从宏观角度出发,运用不同但日趋精确的测量方法,对中国以及中国的不同区域、不同省份或不同产业的TFP进行估算、分解和比较[1-3]。接下来,学者们重点研究了导致中国省份、区域、产业间TFP的差异和变化的影响因素[4-6]。近年,研究视角开始从国家产业宏观层面向微观层面转移。微观化的趋势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学者们将企业间TFP的差异视为企业异质性,并开始探索其对于国际化战略(出口战略)的影响[7-10]。另一方面,到底是哪些组织内部行为或因素造成了企业TFP异质性的存在开始受到学界关注[11-14]。

纵观中国TFP研究走过的轨迹,文献计量分析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可以从定量角度,客观地刻画出中国TFP研究走过的历史并较全面地展现其研究现状、研究范畴与研究水平,从而提高学术界对该主体的研究概况、学科规模以及进展速度等方面的整体把握。当前,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正在进行至关重要且艰巨的经济转型,希望能够在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和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TFP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与预测,不仅可以帮助学者们了解该主题的研究状况与前沿,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TFP理论与实践走向深入,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一)文献检索数据库的确定

目前,中国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的社会科学的主流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和万方数据三个。其中,CNKI数据库收录期刊数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阔、更新、速度更快且注重二次加工,并提供了引文、资助项目等附加信息,在标注和引用方面也更为全面和科学。因此,本文研究选择CNKI作为文献检索数据库。

(二)研究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1.检索期刊源的确定

由于CNKI收录的期刊数量众多,其中也包括不少非学术期刊。倘若将CNKI的全部期刊都纳入检索范围,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噪音”,从而难以揭示出TFP研究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本文研究考虑以CSSCI期刊作为初步的检索期刊源。事实上,CSSCI来源期刊是国内学术界公认的人文社科领域档次更高、影响更大,且编辑出版更为规范的学术期刊。进一步,考虑到CSSCI来源期刊依然高达500多种,根据学科分类对期刊进行再次筛选以使结果更为收敛。TFP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统计等4大类学科分支,因此确定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以及综合社科类共5类,共计165种期刊作为进一步甄选的依据。接下来,本文研究采用专家意见法对这些期刊进行了进一步筛选。具体做法为:由三位对TFP有较为深入研究的学者(一位经济学教授和两位管理学副教授)各自独立在前一阶段所确定的165种期刊中选择60种在TFP研究领域影响力更大的期刊;在此基础上,经过三位学者的集体讨论(两位以上的学者都选择了的期刊直接保留,只有一位学者选择了的期刊则需要加以讨论决定取舍),最终确定了如表1所示的47种重要期刊作为文献检索期刊源。其中,管理学期刊17种、经济学期刊25种、社会学期刊1种、统计学期刊1种及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3种。

序号期刊名称编码所属学科序号期刊名称编码所属学科1管理世界GLW管理学25中国农村经济ZNE经济学2南开管理评论NKMR管理学26经济科学JJS经济学3科研管理KYM管理学27财经研究CJR经济学4科学学研究KXS管理学28国际金融研究GJFR经济学5管理科学学报GLMA管理学29世界经济文汇SJEP经济学6中国软科学ZGSS管理学30中国农村观察ZNCG经济学7外国经济与管理WGEM管理学31农业经济问题NYEP经济学8研究与发展管理YJDM管理学32国际经济评论GJER经济学9公共管理学报GGMA管理学33财贸经济CME经济学10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KXTM管理学34南开经济研究NKER经济学11管理科学GLS管理学35世界经济研究SJES经济学12管理工程学报GLEA管理学36经济学家JJXJ经济学13中国管理科学ZGMS管理学37国际贸易问题GJTP经济学14管理学报GLA管理学3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JTM经济学15管理评论GLR管理学39经济评论JJRW经济学16预测YCA管理学40当代经济科学DDES经济学17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XTTP管理学41财经科学CJS经济学18经济研究JJRH经济学42经济学动态JJI经济学19世界经济SJE经济学43社会学研究SHS社会学20中国工业经济ZGIE经济学44统计研究TJS统计学21经济学季刊JJQ经济学45中国社会科学ZGSH综合性社会科学22金融研究JRR经济学46学术月刊XSYK综合性社会科学23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SLES经济学47学术研究XSS综合性社会科学24会计研究KJR经济学

2.样本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本文研究采用“TFP”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检索词汇对CNKI数据库中47种确定期刊发表文献的“篇名”或“关键词”项目进行检索。也就是说,在这47种期刊所发表的文献之中,如果某篇文献“篇名”或“关键词”包含有“TFP”或“全要素生产率”,该篇文献即作为初步的样本文献。

国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始于学者郑绍濂与胡祖光于1986年发表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度量的综合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和探讨》一文。因此,本文研究确定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为1986-2012年。

通过上述方式获得初步的文献样本库之后,本文研究采用手工的方式剔除了书评、社论等非正规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剔除了重复发表的文献,最终获得由404篇文献所构成的样本文献库。接下来,本文将对该样本文献库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三、文献计量分析

(一)载文分析

发文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大致反映出相关研究的理论水平、热点程度与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图1平均每年的发文量(1986-2012)注:基于期刊在数据库出版滞后,2012年文献有所不全,所以其发文量比2011年略低。第一阶段为初始期(1986-1996),即从1986年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前。1986年,郑绍濂与胡祖光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发表了《经济系统的经济效益度量的综合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和探讨》一文,这是全要素生产率首次以标题的醒目方式出现在国内重要期刊上面。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外全要素生产率的三种定义,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定义。该文也被学术界视为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重要奠基性论文。然而,从该阶段的期刊总的发文量来看,仅为51篇,平均每年不到5篇,仅占全部发文量的12.62%,由此说明该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并未被国内学术界广泛关注。

第二阶段为增长期(1997-2007),即从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到2008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此阶段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高度相关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二:在国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克鲁格曼提出了“亚洲无奇迹论”,认为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此观点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广泛争论。2003年后,在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观日益盛行,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由此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讨论可持续发展,或是增长方式的转变,都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反映综合生产要素效率的TFP。因此,在这两大标志性事件的推动下,针对TFP的研究显著增长,使得该阶段期刊总发文量达到126篇,占样本文献总量的31.9%,年均发文量为11.5篇。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尽管该阶段发文量总的趋势是增长的,但其中的波动比较大。例如,2000年的发文量仅为3篇,而2003年也仅有6篇。由此说明,此阶段尽管TFP已经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但理论发展的不完善和不成熟使得相关研究充满了争论,也造成了研究的起伏。在本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对TFP的测量[15, 16],其他研究则较少。

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期(2008-2012),即2008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到2012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金融危机之后,学术界开始反思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深刻影响,当然不乏众多学者基于TFP视角对于金融危机的解释与思考。本阶段的发文量逐年直线飙升,2010年之后则表现出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一阶段总的发文量为227篇,占样本文献总量的56.19%,平均每年的发文量达到了45.4篇。由此说明,本阶段TFP已经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认同,研究群体、研究领域与研究规模也在快速扩大。

(二)期刊分析

1.发文的期刊与学科分析

从不同学科期刊的发文量来看(见表2),在最后确定的47种期刊中,25种经济学期刊共发文259篇,占总发文量的64.1%,平均每种经济学期刊发文10.4篇;17种管理学期刊共发文108篇,占总发文量的26.7%,平均每种管理学期刊发文6.4篇;1种社会学期刊发文2篇,占总发文量的0.5%;1种统计学期刊发文25篇,占总发文量的6.2%;3种综合性社科期刊共发文10篇,占总发文量的2.5%,平均每种综合性社科期刊发文3.3篇。

综上分析可知:TFP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相应表现为平均每种经济学期刊发文10.4,高于平均每种管理学期刊的发文的6.4篇,也高于社会学期刊与综合性社科期刊的平均发文量。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TFP往往被视为一种衡量经济效率的科学工具指标,用以从经济增长层面来解释经济单元的行为。令人奇怪的是,列入文献检索源的仅有的1种统计学期刊,其发文量居然达到了25篇。通过对这25篇文献的具体分析,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为各种TFP的测算。由此说明,如何科学地计算TFP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重点。

进一步,从不同学科期刊发文时间和趋势来看,管理学期刊与经济学期刊的发文趋势是一致的,但是总发文量和历年平均每种期刊发文量均大大少于经济学期刊。这种情况可能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不同学科对TFP的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管理学界对TFP的关注程度要低于经济学界。二是传统意义上,TFP的理论内涵仍固定在经济增长的范畴中。即便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作者仍倾向于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类刊物而非管理类刊物。然而,两个学科期刊发文趋势的一致性足以表明,TFP作为一种测量效率的工具,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不必局限于狭窄的宏观经济增长理论领域。将TFP引入到微观的企业管理研究中,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观企业管理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衡量性,而且可以搭建起连接宏观经济与微观企业研究之间的桥梁,因而可能成为未来TFP研究的重要拓展与创新方向。事实上,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将TFP引入微观企业的研究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针对企业TFP的研究就是明显的证据。

从研究文献的内容来看,第一阶段的文献以专门研究TFP的测算技术为主,而与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理论结合分析的情况很少,另外极少数发表在社会学与综合性社科期刊的文献结合实证研究了相关的经济理论。之所以呈现这种情况,其原因可能是:第一阶段TFP研究尚处于引入和探索阶段,其测算方法和标准仍存在大量争议,难以应用于主流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中。因此,本阶段大量的文献是讨论TFP的测算技术以及如何测算的。随着TFP测算的精确化和标准的统一化,TFP的研究进入到了第三阶段,针对微观企业的研究、跨学科视角的研究明显增多。这意味着TFP的研究正在由宏观研究领域向微观研究领域拓展,也更强调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乃至政治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来研究微观企业TFP的前因与后果。

2.期刊载文量分析

将文献检索期刊源的47种CSSCI期刊按照载文数量进行排序,载文量排在前10位的期刊如表3所示。其中,《经济研究》载文53篇,占总载文量比例高达13.12%,排在第1位。排在第2-5位的期刊分别是《统计研究》、《世界经济》、《财经研究》和《管理世界》,其载文量分别为25篇、24篇、24篇和21篇。列第6-10位的期刊分别为《世界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研究》与《财经科学》。排在前10位的期刊总共载文236篇,占总载文量的58.42%,且每种期刊载文量均在17篇或以上,大大超过了其他期刊。因此,这10种期刊可以视为TFP研究的重点期刊。其中,《经济研究》是对TFP关注度最高的期刊,也是经济学领域最为权威的期刊,其TFP发文量大大高于其他期刊。《世界经济》是国内最早刊载TFP相关研究的经济类权威期刊,《统计研究》则是对TFP专门计算关注度最高的权威统计类期刊。

表3期刊载文量排序(前10)

排名期刊名称所属学科载文量占总载文量比例1经济研究经济学5313.12%2统计研究统计学256.19%3世界经济经济学245.94%4财经研究经济学245.94%5管理世界管理学215.20%6世界经济研究经济学204.95%7经济科学经济学184.46%8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管理学174.21%8科学学研究管理学174.21%8财经科学经济学174.21%合计-23658.42%

(三)基金资助分析

基金资助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基金资助论文率的大小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科受到关注程度的情况,而且可以让研究群体了解具体研究项目更受哪些基金青睐。

本文将研究资助来源分成四个级别,即国家级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项目、厅级基金项目和其他基金项目。表4统计了各类基金资助的TFP研究的文献数量,如果一篇文献受到多个基金项目的支持,则只统计最高级别的基金支持。

如表4所示,总共有133篇文献获得不同级别基金项目的资助,占样本文献总量的32.92%。其中,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最多,为35篇,占总发文量的8.66%;省部级其他基金项目次之,资助文献为32篇,占总发文量的7.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列第4和第5,资助文献分别为15篇和11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分别为3.71%和2.72%。另外,获得厅级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有3篇,获得其他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献数量为33篇。占全部发文量的67.08%的271篇文献没有获得任何基金项目资助。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整体而言,我国对于TFP研究的重视是相对不足的。当然,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变化,国家开始重视对于TFP研究的重视,并通过不同层次的基金项目对相关研究给予资助。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133篇文献,更多为近年来发表的论文,就是强有力的证据。在获得基金资助的133篇文献中,获得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为69篇,占资金资助文献总量的51.88%,说明省部级基金项目对于TFP研究起到了最为重要的支持作用。另外,其他不同层次的基金资助对TFP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整体来说,基金项目对于TFP研究的资助力度仍需加强,尤其是国家级与厅级基金项目需要加大对于TFP研究的支持力度。

(四)著者分析

如表5所示,通过对404篇文献的著者分析,发现从事TFP研究的作者群规模很大,著者人数高达599人。其中,绝大多数(85.81%)著者仅发表了1篇文献;发表2篇文献的著者有56人,占著者总人数的9.35%;发表3篇文献的著者仅有24人,占著者总人数的4.01%。暨南大学经济学系的王兵发表文献数量最多(5篇)。

根据普莱斯定律N≈0.749×Nmax(其中N为核心作者发表最低论文数,Nmax为最高产作者发表论文数)。由统计表5数据可得N≈1.67,则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均可被称为核心作者。那么1986-2012年间研究TFP的核心作者共有85位,这些核心作者共发文205篇,占总发文量的比例仅仅达到50%,即普莱斯定律的要求的临界值水平,说明TFP研究还没有形成高产作者群。事实上,在TFP研究领域,文献较多以分散的单篇论文著者为主,而高产著者极少。

(五)机构分析

通过对目标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机构以及不同区域TFP研究的水平。表7列出了发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20家高校或研究机构。

从表7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发文25篇排在第1位,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分别以22篇、17篇、14篇和13篇文献排在第2-5位。排在第5-10位的分别为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山大学。由此说明,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是研究TFP最为重要的力量,但发文单位更多地还是集中于高等院校。高等院校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重视程度较高、研究能力也较强,其已经成为研究TFP的核心力量。

根据表7对研究机构所在地区的细分,发现:发文排名在前20的高校或研究机构总共发文202篇。其中,长三角高校发文79篇,占39.11%;北京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发文68篇,占33.66%;珠三角高校发文20篇,占9.90%;环渤海高校发文15篇,占7.43%;另外,中部高校发文12篇,占5.94%,西北高校8篇,占3.96%。

(六)引用分析

学术文献的被引情况可以反映出该文献的学术价值,通过对高引用率文献的分析有助于了解某一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引用通常有两种情况,作者引用自己的研究(自引)和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他引)。对于自引与他引之间的关系,美国科学情报所在2004年进行了专门研究: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影响因子大于5.0),其自引比例越小;影响因子小于0.5的期刊,其自引比率较高[17]。因此,本文研究采用剔除了自引的目标期刊他引频次(TJCI)和目标期刊年均他引频次(AJCI)两个指标,力求更科学和准确地对研究文献进行评价。其中,目标期刊是指本文研究所确定纳入检索范围的47种CSSCI期刊,年均他引频次的计算是采用总他引频次除以文献寿命,文献寿命等于2012减去该文献发表的年度。

表8列出了按照AJCI指标排名在前20位的文献。通过对表8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是AJCI排名前20位文献的来源期刊都是国内经济学与管理学界公认的顶级期刊,尤其是《经济研究》,其所占百分比高达70%,而且拥有排在前4位的4篇文献。由此说明,《经济研究》是国内TFP研究水平最高的顶级期刊。二是排名前20位的文献中,郭庆旺、李小平与吴延兵均有两篇论文入围,尤其是

表6著者发文排名

排名作者篇数机构时间来源篇名1王兵5暨南大学经济学系2011金融研究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实证分析2011经济研究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2010经济研究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008经济研究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2004经济研究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2李小平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2007世界经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2006经济研究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2005管理世界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2005世界经济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2涂正革4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07财经研究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基于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2007南开经

济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2006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基于企业生产率动态变化的分析.2005经济研究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2郑玉歆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1999经济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1995经济研究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1994经济研究论国营工业生产率.1988中国社

会科学中国国营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研究.2魏下海4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财经科学人力资本不平等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2010财经科学城市化、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2010财经研究人力资本、空间溢出与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三种空间权重测度的实证检验.2009世界经济

研究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关系——基于非参数Malmquist指数

表7发文量前20名的高校或研究机构

排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文献篇数所在地区百分比1中国社会科学院25北京6.19%2中国人民大学22北京5.45%3南开大学17长三角4.21%4浙江大学14长三角3.47%5复旦大学13长三角3.22%6暨南大学11珠三角2.72%7北京大学10北京2.48%7大连理工大学10环渤海2.48%9上海财经大学9长三角2.23%9中山大学9珠三角2.23%11西安交通大学8西北1.98%11南京大学8长三角1.98%12东南大学7长三角1.73%13中国科学院6北京1.49%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6中部1.49%13南京农业大学6长三角1.49%13华中科技大学6中部1.49%18清华大学5北京1.24%18吉林大学5环渤海1.24%1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5长三角1.24%

郭庆旺2005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一文,其TCJI和ACJI均排名第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三位学者在国内TFP研究中的权威地位。三是排名前20位的文献,其发表年份均在2003年或以后,即TFP研究第二个阶段的中后期之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20篇文献是当前TFP研究热点的基础与出发点,分析这些文献有助于对TFP研究脉络与现状有更为系统深入的把握。年均他引频次最高的几篇文献的最大贡献是解决了TFP的测算问题并确立了TFP的研究范式,从而为TFP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基础。

(七)研究层次

对于目标文献研究层次的分析有助于在基本研究范式下发现新的研究组合。本文研究首先按照研

表8文献引用分析(排名前20)

年份来源期刊篇名第一作者TJCIAJCIAJCI排名2005经济研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郭庆旺43462.012004经济研究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颜鹏飞32540.622005经济研究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张海洋24835.432003经济研究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易纲27530.642006中国社会科学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王志刚17829.752005经济研究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彭国华20529.362006经济研究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李小平17529.272003世界经济

文汇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张军24927.78续上表年份来源期刊篇名第一作者TJCIAJCIAJCI排名2006经济研究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范剑勇15325.592005经济研究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涂正革16924.1102005经济研究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张军16022.9112008经济研究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吴延兵8721.8122006中国农村

观察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陈卫平11519.2132008经济研究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王兵7619.0142004经济研究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龚六堂15018.8152007中国工业

经济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胡昭玲8817.6162005世界经济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郭庆旺12217.4172006经济研究人力资本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岳书敬9716.2182006经济研究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吴延兵9215.3192005管理世界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李小平8512.120

究方法的不同将目标文献分为两类:规范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经验研究)。然后,按照研究所涉及研究层次与研究对象的不同对实证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其中,研究层次分为国家之间,中国各省,省间对比,省内,经济区比较和经济区内6个层次;研究对象则分为产业(行业)与企业两类。由此构成了如表9所示的12种实证研究组合。

统计结果显示,关注实证和关注理论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差距并不大,分别为217篇和186篇,所占全部目标文献的比例分别为52.97%和46.03%。从发文增长趋势来看,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趋势也是一致的。这表明,国内学者并没有忽略对于TFP理论的探索,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从研究层次与研究对象来看,如表9所示,国内TFP实证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以产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高达170篇,占全部实证文献的78.34%。其中,有136篇采用了中国各省的数据。值得关注是,基于微观企业的TFP实证研究仅有47篇,只占全部实证文献的21.66%。在该部分研究中,82.98%(39篇)采用了中国各省的数据,其他层次的研究极少甚至处于空白。表9研究层次与研究对象分析

研究层次产业(行业)企业比例国家之间1205.53%中国各省1363980.65%省间对比221.84%省内544.15%经济区比较904.15%经济区内623.69%合计17047100.00%

(八)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在文献中所占的篇幅虽然极小,但却是文献的核心与精髓。对目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某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趋势。由于部分文献存在关键词不规范的问题,特别是早期很多文献没有提供关键词。因此,为了便于分析,本文研究首先对全部404篇目标文献进行了关键词的确定与筛选,具体做法为:一是目标文献标示了关键词的提取全部的关键词。早期的一些没有提供关键词的文献,则由两位相关学者仔细阅读全文,讨论后确定提取3个关键词。按照这种做法,本文研究获得了1210个关键词,平均每篇文献的关键词为5个。二是对提取的1210个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清洗,以避免泛义和不规范的关键词影响分析结果。即:合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关键词,如全要素生产率、总要素生产率和TFP就可以归并为TFP,DEA与数据包络分析也可以合并,等等;将属于同一主体的关键词归类,如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技术创新等归为“技术”主题,将中国企业、本土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农村企业、家族企业等均归为“企业”主题,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贡献率、产业增长、产出增长、增长关系、增长模式等都归到“经济增长”主题,等等;删除了诸如趋同、管理、结合等泛义和无明显特征的关键词。

其次,研究结合TFP研究发展历程和载文量变化趋势,将1986-2012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然后考察这三个阶段载文关键词的变化情况,从而了解TFP研究热点的转移与发展情况。表10呈现了每个阶段出现频次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是针对TFP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相关的目标文献也是以“TFP”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关键词检索“篇名”所获得的,因此TFP、全要素生产率等必然以很高的频次出现在关键词中。事实上,每个阶段关键词“TFP”的频次也确实是最高的。因此,表10中关键词频次排名并没有考虑“TFP”关键词。

从表10中可以看出,整体而言,TFP研究热点与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国内经济发展则与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尤其是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

1986-1996年,该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生产率、劳动、经济增长、农业、指数、技术、产出、工业、函数和企业。该阶段研究以生产率指标的比较研究为主,其原因可能在于:TFP作为测量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首次引入国内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测量方法仍不成熟。与之相对应,学者们的研究就主要集中于TFP相对于单一要素生产率而言具有哪些优势,指标的改变是否会对已有结论产生不一致甚至是否定的结果。这些研究重点考察了农业、工业等宏观领域的经济状况。同时,在测度方法和技术细节上也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具体表现为“前沿生产函数”、“CES生产函数”与“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等首次出现在了研究TFP文献的关键词位置。

1997-2007年,该阶段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主要集中在生产率、技术、经济增长、企业、R&D、Malmquist、贸易出口、函数、人力资本以及收敛。本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重大标志性事件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上重大事件促使学术界重新反思经济增长的问题,从而迎来了TFP研究发展的黄金十年。此阶段,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仍然是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但与上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与“技术”相关的研究,如“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创新”取代了前一阶段基于政治经济学的与“劳动”相关的研究,并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这种趋势的出现,其原因可能在于学术界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冷思考”。尤其是克鲁格曼针对东亚各国TFP进行研究后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断之后,技术进步等相关话题成为了TFP研究的新热点。学者们开始将研究聚焦于技术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机制和效果。除了研究内容的转变以外,本阶段TFP的研究对象也发生了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转向了更为微观的企业层面的研究。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

学者们普遍认为,技术会促进组织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率水平。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叶,一些美国企业发现对计算机的大量投资并没有带来生产率的明显提高,由此对“技术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的论断产生了怀疑[18]。1987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除了在生产率统计方面之外,计算机无处不在。”由此在美国经济学界引发了对于信息技术的经济价值的广泛争论。人们把对技术投资的实际生产率与期望生产率之间不一致的现象称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与上一阶段相比,本阶段企业相关研究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长,而工业、农业等产业相关研究则出现了明显的减少。学者们广泛采用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民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企业样本来研究技术对TFP的作用,其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国内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并不存在,技术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生产率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TFP绩效的比较研究也成了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针对出口贸易的TFP研究也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等驱动因素。

2008-2012年,文献的主要高频关键词为:生产率、技术、贸易出口、企业、Malmquist、经济增长、服务、R&D、数据包络分析和函数。这一阶段,以微观企业为对象的TFP研究激增,具体表现为“企业”这一关键词的增速远高于其他关键词,其增速超过100%。本阶段的主要研究热点有三个:技术创新、贸易出口以及服务。其中,服务是首次进入前10位的关键词排名。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状态,国际贸易也因此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势头。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在金融层面,金融危机直接导致贸易融资环境恶化,贸易融资难度加大、规模收缩,贸易货款的结算出现延滞,这都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在实体层面,金融危机导致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财富急剧减少,从而引起投资和消费的锐减,进而使包括服务在内的进口的需求下降。同其他行业相比,服务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更为直接和剧烈。这是因为,金融本身就是一种服务业,服务贸易在本质上高度依赖实体经济的良好状况。并且,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在影响货物进出口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对服务的需求。由此,针对服务业以及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就成为了这一阶段TFP的研究热点。

综合考察以上三个阶段载文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可以了解中国TFP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事实上,从表10中可以看出,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既会延续上一个阶段的部分热点,又会凸现一些新的热点——表现为高频突变词的出现。突变词是短时间内使用频率骤增的关键词,其代表了研究演进的方向和热点变化趋势。通过对2008-2012阶段载文关键词频次的考察,我们发现“服务业”与“服务外包”为该阶段较为明显的突变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TFP研究的发展趋势:学者们将更加重视金融危机对于服务业、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影响。事实上,“出口贸易”也是该阶段一个重要的高频关键词,表明学者们在企业TFP研究中对于出口贸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总的来说,TFP研究热点与中国企业的成长过程是高度一致的,而企业的成长又深刻地受到了我国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与国际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专家所确定的47种CSSCI期刊检索获得的404篇文献样本的计量分析,较为全面深入地考察了1986-2012年间国内TFP研究发展历程,并主要获得了如下结论:

首先,TFP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发表文献多集中于学术界研究水平高和影响力大的期刊,很多知名学者对TFP研究也给予了高度关注。1986-2012年,总共有超过170位TFP研究学者在确定的47种CSSCI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总篇数达到404篇,目标期刊他引总频次高达6724次。其中,2008-2012年发表了197篇文献,其目标期刊他引总频次达到了1482。从事TFP研究学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在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期间,为推进TFP研究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从研究机构的集中度来看,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这些区域高等院校的相对集中,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区域对于TFP研究的整体水平。另外,从基金资助来看,TFP研究已经获得国家与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支持,32.93%的目标文献获得不同级别基金支持就是明显的证据。

其次,从TFP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TFP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与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紧密相关,其研究内容的变迁与两次经济危机的演进也相吻合。TFP研究主题的形成和繁荣,既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对国家开放政策逐步深入的体现。国际经济形势,尤其是出口贸易环境的变化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两次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呈现出一定时期的曲折但整体表现为持续成长的路径。

第三,从研究对象来看,针对微观企业TFP的管理学研究开始增多。之前,基于经济学企业同质性理论的局限,以及微观企业数据的难以获得,使得TFP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随着企业异质性理论的发展,以及上市公司等企业数据的不断完善,企业层面的微观研究将会成为未来TFP研究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最后,关键词分析揭示了中国TFP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第一阶段(1986-1996年)是以生产率指标的比较研究为主。第二阶段(1997-2007年),学者们开始将研究聚焦于技术与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方面,重点探讨了技术创新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机制和效果。本阶段TFP的研究对象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针对微观企业的TFP研究逐渐增多。第三阶段(2008-2012年),以微观企业为对象的TFP研究激增,针对服务业与服务贸易企业研究成为了本阶段TFP研究的新热点。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 经济研究,2005(6): 51-60.

[2]李小平,朱钟棣. 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J]. 管理世界,2005(4): 56-64.

[3]张小蒂,李晓钟. 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J]. 管理世界,2005(6): 59-66.

[4]颜鹏飞,王兵.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2004(3): 55-65.

[5]孙琳琳,任若恩.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 世界经济, 2005(1): 3-13.

[6]吴延兵. 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6(11): 60-71.

[7]张杰,李勇,刘志彪. 出口与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率——基于江苏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8(11): 50-64.

[8]张杰,李勇,刘志彪. 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 管理世界,2009(12): 11-26.

[9]李春顶. 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 世界经济,2010(07): 64-81.

[10]赵伟,赵金亮. 生产率决定中国企业出口倾向吗——企业所有制异质性视角的分析[J]. 财贸经济,2011(05): 100-105.

[11]涂正革,肖耿. 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大中型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 管理世界,2006(1): 57-67.

[12]涂正革,肖耿.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能否持续:基于企业生产率动态变化的分析[J]. 世界经济,2006(2): 3-10.

[13]马永红,陈清江,郑晓齐. 中国领先石化企业生产率增长动力探析[J]. 管理世界,2007(1): 164-165.

[14]袁堂军. 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J]. 经济研究,2009(4): 52-64.

[15]郑玉歆.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J]. 经济研究,1999(5): 57-62.

[16]郑玉歆. 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9): 3-11.

[17]Mcveigh M E.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ISI citation databases: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pattems: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Scientific[M].New York:Thomson Scientific,2004.

[18]王军亚,王任飞.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动态演进[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 37-40.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ZENG Ping,LV Diw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s,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s methods to analyze 404 TFP literature published during recent 26 years (1986-2012).The results show that: TFP literature are more concentrated in highlevel academic journals; many wellknown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FP related studies; overall, regions such as Beijing,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have higher level of TFP studies; TFP research lit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trend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volution of Change and its contents coincide with two economic crises; and the number of management research for microenterprise TFP gradually increased.

Key words: TFP; bibliometrics; CSSCI; CNKI

(责任编辑: 邓泽辉)

猜你喜欢
管理学生产率发文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浅谈管理学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