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2015-03-11 14:15扶健华陈虹帆
关键词:竞技体育职业化经济学

扶健华 陈虹帆

摘要:在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过程中,成本和效益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竞技水平和比赛的观赏性决定了职业体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改革成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阐述了几种具有我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的优缺点,为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向科学、系统、规范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竞技体育;职业化;成本;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80-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6-0144-06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的竞技体育也以部分市场基础较好的体育项目(如篮、排、足)为突破口开始了职业化的改革征程。依靠市场的调整来获得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这种按照市场规律走职业化发展之路无疑是必然的、正确的。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发展模式却依然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新情况,包括有的体育项目还在“照搬”国外的发展模式。社会对职业体育体制改革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研究,不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得失从理论的基础上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发展模式的建立就缺乏理论根基作支撑,“模”自然难以建立建好。因此,迫切需要去研究职业体育发展中的基础理论,尤其是经济理论。

一、政府在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过程中的“本质两难”

在职业化改革的过程中,政府面临着“体育行政化”和“体育职业化”相互矛盾的“本质两难”困境。[1]360-363一方面,政府作为改革的制定者,属于行业协会的领导人,职业化市场的所有者,职业化的监督人,是追求效益最大化行为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把竞技体育推向市场,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生产要素供给量的限制,实行市场调节,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职业化市场,并希望通过市场的调节使竞技体育职业化产出最大化。这种政府处于“本质两难”的状况使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陷入了尴尬的处境。在政府主导的“官办”与“民办”混合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过程中,只能通过体制外的推动来发挥竞技体育巨大的经济效能,带动社会需求,建立市场经济,在追求竞技体育产出最大化的过程中强调实行“逐步推进”的“帕累托改进”过程。[2]1-7打破部分竞技体育项目“举国体制”的路径闭锁,清除政府在构建职业体育发展框架中的体制障碍,减少行政干预。

在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制度的变迁中,政府是职业化体制改革的主体,也是最主要的制度供给者和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决策者,同时又是职业化改革中利益的分配者。这种盘根错节的相互关系制造出了新的问题:一是由于竞技体育利益格局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和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征,以及政府在职业化改革中的主导性,使得政府为实现自身利益不断干预职业化市场,甚至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侵犯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中其他主体的利益;二是职业化其他主体利益的诉求需要政府利益退避与权力分化;三是政府为了促进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在政策制定中只好尽可能满足职业化的其他主体利益的需求;四是政府作为具有自身福利或者效用最大化行为的“经济人”,控制着职业化发展的绝大部分收益分配权(如电视转播权、联赛冠名权等),而社会其他投资人只拥有经过政府允许的职业化部分产业开发权,没有职业化的利益分配权。

二、我国职业体育公共产品的特点

职业体育的本质就是体育竞赛表演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职业体育的产品主要是比赛的观赏性。但在我国,目前对于体育竞赛产品到底是公共品还是非公共品、职业体育的产业经济是何种经济模式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

(一)职业体育产品

根据产品的非排除性与非竞争性,非职业体育比赛是纯公共品,但职业比赛加以一定条件限制后,如门票、职业运动员只参加职业比赛而不参加其它比赛等,它又具有了非公共品的一些性质。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经济为主,职业体育最初是被看作非公共品的,欧洲的五大联赛和美职篮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此为理论根基建立起来的。[3]102-105但随着职业运动员参与非职业性比赛的增多,逐渐加强了体育竞赛产品的公共特征——利益的外溢性特征。特别是我国的足、篮、排三大球职业联赛,提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甚至更多的还是强调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为手段来达到提高我国三大球竞技水平的目的。职业运动员参加职业联赛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为参加非职业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而进行的赛前训练,使我国体育竞赛产品的公共特征更加明显。成为一种公共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

(二)我国职业体育经济的特点

衡量职业体育经济性质的依据是要看职业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资本来源,即投资主体。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资资本两种,物资资本的投入主体比较容易界定,而人力资本的投入主体很容易产生争议。根据经济学家舒尔茨的诠释,人力资本的增长来自于人力投资,而人力来源的方式主要是学校教育、培训、卫生保健与人才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政府)、社会(企业)与个人都进行了投资。但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的投资已被当成了社会福利,职业体育人力资本的投入主要是个人(如职业运动员参加高水平训练等)与俱乐部(如俱乐部培训),国家很少对职业体育进行直接的物资资本投入,职业体育的产权主体主要是俱乐部与个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所以它属于私有经济。

我国在进行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前各项目运动队的发展模式是“专业化”模式,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是国家与个人(国家投资占绝大部分)。[3]102-105尽管职业化改革后,吸纳了社会(俱乐部)物资资本的投入,但国家还是投入了大量的物资资本,如体育场馆、土地使用、优惠政策下的税收减免甚至直接的货币投入等。所以我国职业体育经济属于混合经济范畴。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6期扶健华: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三、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评价

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评价问题是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其成败得失,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但这种争论大多只是表面上比较笼统、模糊的意见表达,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服众,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可从以下五个主层次关系来分析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路线图(由上至下):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训练科研水平—竞技体育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每个主层还包括若干个亚层,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按照现在、近期、中期、长期的改革发展效果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图1)。

(一) 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质的评价

职业体育竞赛产品在我国属于公共品。根据大卫休谟的“公共悲剧”理论与帕累托最优原则(产品的免费提供),私人企业是不会提供这类产品的,这是由私人资本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所决定,[4]82-85这类产品往往又是人们所不可或缺的,必须由国家来提供(这既是政府存在的条件,同时也是政府职责所在)。所以职业体育的发展如果单独由政府投资与经营从社会效益来说是最佳的,但不利于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如果有私人投资介入,由于它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社会效益只能是一个附属产物,不能充分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因而不利于运动项目的发展。

图1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路线图

1.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成本效益评价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往往无力提供(或者提供的产品质量达不到人们的期望),不得不把运动项目推向社会,由私人企业(俱乐部)来提供,那么就一定会产生私人资本的最大趋利性与其产品的公共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美国的NBA劳资谈判和皇马俱乐部等西方国家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因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经济学家科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即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也就是我国学者经常所说的产权明晰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职业体育的产权界定相对比较容易;它只存在两个主体——个人与俱乐部;一个难点——人力资本界定问题(这是引起劳资纠纷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却比较复杂,投资主体有三个——国家、俱乐部、个人;问题有两个——人力资本界定与物资资本的界定问题,特别是非货币性投资如何量化成货币来进行比较操作起来十分困难。这是我国体育职业化改革进程缓慢与改革成效比国外差的原因。也是我国的职业体育不能照搬国外模式的理论依据之一。由此可以得出,在现在这种模式下,个人与俱乐部可以获得经济效益,然而运动竞技水平不可能迅速提高。

2.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成本机制评价

成本机制是成本赖以形成和运作的经济体制。根据职业体育俱乐部经济实体的性质和差异来划分,成本机制可分为三种:[5]263-265

一是计划成本机制。职业化改革初期,职业体育俱乐部参与流通的体育竞赛产品生产费用的评估不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而是由政府来统收统支、计划调拨、制定补贴政策。成本核算根据“计划定价”,由政府承担全部风险成本和损益,如早期的部分职业足球俱乐部。

二是市场成本机制。职业体育俱乐部竞赛产品的系列成本形成及其风险评估依据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均衡来决定,由于体育竞赛市场的激烈竞争,使职业运动员的转会交易费用高昂,造成俱乐部风险成本较大,如目前的部分CBA 职业俱乐部的运作成本。

三是市场—计划成本机制。成本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双轨制成本机制。体育竞赛市场的激烈竞争,职业运动员转会交易费用等体育竞赛产品的开发与包装对全方位进入市场的私营企业十分重要,但对未进入或半进入的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来说约束力有限,造成俱乐部运行成本影响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如部分政府体育部门入股的排球俱乐部。

(二)对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量的评价

成本最初是指产品的生产费用,即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时投入与产出的均衡状态,这是微观意义上的成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总成本;边际成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科斯和诺斯则指出,成本表现为经济行为的交易费用。职业体育俱乐部没有考虑经济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获取信息的费用、俱乐部日常费用、经济合作的费用(如运动员转会签约和履约)以及俱乐部各种产权(即所有权主体)之间相互干扰所造成的费用等。

1.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是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企业、社会对职业体育俱乐部内部管理的计划、实施、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及社会成员因利益调整而付出的社会代价。是职业体育俱乐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

量的评价一般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它通过比较各种备选项目的全部预期收益与全部预期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项目,以作为决策参考或依据的一种方法。

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主要有:计划准备阶段的信息成本、决策成本、宣传成本;过渡(市场—计划)阶段的摩擦成本、真空陷阱成本、搭便车成本、寻租成本;市场完善阶段的规则制度成本、执行和调整成本。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效益有:社会效益中的政治效益、教育效益、文化效益、思想效益;经济效益中的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培养与培训为主的体育本体产业、体育本体产业以外的相关实体产业如体育用品、器材设备、体育服装等非本体产业,体育与其他行业形成的体育彩票业、体育信息传播业、体育广告业、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纪业、体育商业服务业等在体育周围形成综合网络的体育延伸产业,实现体育产业目标服务的综合服务部门如餐饮业、交通旅游业、体育建筑业、体育场地服务业等体育边缘产业(如图2)。

图2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成本—效益图

2.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主要有:参与训练的人数及每个参与者的费用均增加不大,可以认为A1≈A2;B1与B2似乎不太容易比较大小,主要是因为后者以国家补贴形式投入资本难以量化与统计。但从Z的分析中可以得出,既然俱乐部的纯经营收入是亏损,而Z>0,则说明国家补贴要大到足够弥补亏损后还要盈余,并且盈余的利润率不能低于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再加上一种比较特殊的国有投资——我国职业体育的主体有一些是国有企业或事业性单位,属于国家投资。因此,B1与B2大小比较接近;3.俱乐部投入了巨大资金,C远大于零,所以W2=A2+B2+C>W1,而W1=A1+B1,即改制后的成本投入大于改制前。(表1)

3.效益分析

运动员个人收入在职业化后迅速增长,特别是运动员的收入成几十倍上百倍数的增长,X2>X1;从运动项目的普及度及国家队所取得的成绩(竞技运动水平)来比较,两者没有实质性变化,即Y1≈Y2;3.Z2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Z2>0;即纯经营收入为正(通常所说的俱乐部盈利)或亏损不大,加上国家补贴后还有盈余,投资

表1成本-效益分析简表

专业体制职业化成本W1:个人投入成本A1+国家成本B1W2:个人投入成本A2+国家投入成本B2+俱乐部投入成本C收益N1:个人收益X1+社会收益Y1N2:个人收益X2+社会收益Y2+社会经济效益Z1(不包含X2、Z2)+俱乐部收益Z2

者争相介入;第二种是Z2<0或Z2=0,俱乐部的纯经营收入亏损严重,国家补贴不足以弥补或两者持平,投资者退出;由于投资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主体有一些是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在Z2<0或Z2=0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不正常的情形,投资者继续投资,但这种投资名义上是俱乐部投资,实质上是国家投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国家资产的变相流失。可以肯定的是,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纯经营收入大部分是亏损的,总的来看,Z2<0或Z2=0,

(三)成本- 效益分析

自从我国实行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后,社会的反响可以说是空前的,为此产生了大量的经济行为,[6]265-276大量的经济行为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即Z1远远大于0;从收益分析中得出N2=X2+Y2+Z1+Z2>N1=X1+Y1,即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不大;进入职业化后,对运动项目总投入资本大于职业化前,总的收益也大于职业化前,并且是十分可观的,但其可观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方面,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个结果与质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四、几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根据上面的分析,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政府独资投入、独家管理(指运动人才的培养、训练与比赛),不搞产业经营(指体育比赛的商业价值开发)模式;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资金的社会效益;缺点是经济效益几乎为零,国家投入资金太大。我国的专业体制就是属于这种模式。

私人独办模式——私人投资(国家也可以提供极少数资金)、私人管理与经营:其优点是国家无需支出资金,可以充分发挥资金的经济效益;缺点是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就属于此种模式。

国家投资、国家进行管理、私人经营模式;优点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缺点是国家投入资金太大,两个主体的合作必须协调一致。

私人投资、国家经营与管理模式;优点是国家不要投入资金;缺点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得不到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合作协调起来比较困难。

国家与私人共同投入资金共同经营模式:优点是国家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部分得到充分发挥;缺点是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有部分得不到充分发挥,极易造成两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紊乱而影响资金效率。我国现在的足球职业化模式与此极为相似。

国家与私人共同投入资金国家经营、私人管理模式:优点是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缺点是资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得不到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合作难以协调。

国家与私人共同投入资金国家管理、私人经营模式:优点是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资金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缺点是两个主体的合作在运行模式上很难统一。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我国政府不可能为职业体育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要同时达到既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又迅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两个目的是不现实的,二者必须均衡或有所侧重。如果把运动项目推向市场以产生经济效益当作手段,把迅速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当作目的,必须在现有经济水平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大国有投资,并且采取国家与私人共同投入资金国家管理私人经营模式是最佳选择。特别是我国经过了长时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化体育”,政府有关部门在体育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选择这种模式的效果会更佳。

参考文献:

[1]黄晓俊,刘玉琴.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诺斯悖论”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4):360-363.

[2]陈慧敏,李文.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中国竞技体育生产制度[J].体育学刊,2010(4):1-7.

[3]肖斌.基于共生视角对欧洲冠军联赛竞赛制度解读——以及给我国体育职业化的启迪[J].体育与科学,2011(3):102-105.

[4]樊勇明.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张恒波,李艳翎.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理论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263-265.

[6]吴超林,杨晓生.体育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eform Costs for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System in China

FU Jianhua1,CHEN Hongfan2

(1.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2.Art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207,Sichuan,China)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must be considered, and the competitive level and the performance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the market economy. The present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sports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describing som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everal profess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also proposes some new ideas for the standardized and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professional sports.

Key words: sport; professional; costs; economics; analysis

(责任编辑: 邓泽辉)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职业化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初中体育中的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的相关性研究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经济学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