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市高效农业栽培模式浅析

2015-03-11 14:06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泰兴市轮作产值

陈 艽

(泰兴市农业干部学校,江苏泰兴 2 25400)

近几年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多次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1]。而泰兴市是个粮食不太宽余的地区,稳粮增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种植效益不断下降,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因而积极探索和发展稳粮增效的高效复种模式,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3]。

1 泰兴市种植模式发展概况

通过对泰兴市主要种植模式发展概况的调查发现,优化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曾是泰兴市传统农业的绚丽之花,它能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合理轮作和间、套、复种的立体种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最终实现稳粮增效的生态模式。后来在“以粮为纲”的大背景下,这类模式逐步萎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在全市各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座谈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了解了泰兴市高效农业栽培的主要模式。据调查,泰兴市优化复合高效栽培模式种类繁多,有粮-粮、粮-经、纯经等高效种植模式数十种。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归纳、筛选比较,特提出如下2大类11种高效栽培模式(表1)。

表1 泰兴市农业高效模式经济效益调查

2 轮作种植模式

2.1 粮粮轮作模式

典型模式是小麦-水稻轮作模式。667 m2产量效益:小麦产量400 kg,产值750元,效益450元左右;水稻产量550 kg,产值1 100元,效益600元左右。该模式合计年效益1 000元以上[4-5]。

此模式是泰兴市应用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布局,其经济效益虽不高,但却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同时可通过优化结构,及时更新高产优质良种和栽培技术,以增加种植业效益,确保丰产丰收。

2.2 粮油轮作模式

典型模式是油菜-水稻轮作模式。667 m2产量效益:油菜产量180 kg,产值800元,效益550元左右;中稻产量600 kg,产值1 200元,效益700元左右。该模式合计年效益1 250元左右。

这一模式利于用地与养地结合,主要补充人们对食用油的需求,面积不宜过大。可通过种植一些高产优质品种,提高其经济效益。

2.3 菜油轮作模式

泰兴地区的主要模式有地膜马铃薯-地膜花生和甜豌豆-地膜花生2种。鉴于甜豌豆市场销路尚未打开,同时其667 m2效益较马铃薯低300元左右,故目前应以地膜马铃薯为主。

典型模式是地膜马铃薯-地膜花生轮作模式。667 m2产量效益:地膜马铃薯产量1 500~2 000 kg,产值2 500~3 000元,效益1 000~1 200元;地膜花生产量250~300 kg,产值1 800元,效益1 000元左右。该模式合计年效益2 000元以上[6]。

这一模式在夏花生前茬安排一茬早熟马铃薯,用地膜覆盖进行马铃薯、花生一膜两用。这一模式具有生产管理简单,产量高、效益好的特点。宜选用通透性良好的肥沃砂质土壤。适宜在泰兴的高沙土地区广泛种植。

2.4 蔬菜轮作模式

这类模式主要有香荷芋-秋冬蔬菜,丝瓜-春包菜,马铃薯-大白葱等轮作模式,后2种模式比第1种模式667 m2效益低300~500元左右,其市场行情远逊于第1种模式。应以第1种模式为主。

典型模式是香荷芋-秋冬蔬菜 (菠菜、青菜等)轮作模式。应用该模式的主要有广陵镇的兴宁村、曲霞镇的曲霞村等。667 m2产量效益:香荷芋产量1 000 kg,产值2 200~2 400元,效益1 500元;菠菜产量1 000 kg,产值1 000元,效益700元左右。该模式合计年效益2 000元以上[7-8]。

香荷芋作为泰兴的传统优势农产品,营养价值高,市场有需求,产品有效益,是可以做大做强的特色产业。但其种植生产对土壤条件要求高,对肥水需求大,劳动强度高,田间管理繁,且贮藏难度较大,故种植面积较小。各地可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2.5 两年五熟制轮作模式

典型模式是地膜马铃薯-小青菜-秋豇豆-秋冬叶菜类蔬菜 (菠菜、青菜)→芋头轮作模式,应用该模式的主要有广陵镇兴宁村、顾周村等。667 m2产量效益:马铃薯1 500~2 000 kg,小青菜500 kg,夏豇豆1 000~1 200 kg,菠菜1 000 kg,芋头1 000 kg。年效益1 800元以上[7-8]。

这一轮作模式在选用丰产、适应性强的品种的基础上,需安排好各种作物的茬口,精细整地,合理肥水,防治病虫害,其经济效益不错。

3 立体种植模式

3.1 旱旱水间套作

典型模式有三麦/春玉米-迟熟中稻和春马铃薯/青玉米-迟熟中稻2种形式。目前应用该模式的主要有刘陈镇东顾村、古溪镇顾庄村等。

667 m2产量效益:三麦150 kg以上,或马铃薯250 kg以上,青玉米棒1 000 kg左右,晚熟中稻600 kg左右。年纯收益1 200元以上[9]。

这类旱旱水间套作模式的应用主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20世纪70年代该模式应用面积占泰兴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0%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市仅剩667 hm2左右。到20世纪90年代,只在少数乡镇仍有零星种植。这类模式一年三熟,产量较高,对稳定粮食生产是很好的补充。另外,因其实行水旱轮作,改变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对培肥地力,实现持续增产作用显著,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沙土地区还需稳定一定面积。

3.2 粮菜间套作

这类模式主要有春马铃薯+青玉米-大蒜 (或其他蔬菜),秋冬蔬菜→马铃薯+春玉米-甘薯+夏玉米,小麦-蚕豆/春玉米-芋头等三种间套作模式。后两种模式比第1种模式667 m2效益分别低300~500元,应以第1种模式为主。

典型模式是春马铃薯+青玉米-大蒜 (或其他蔬菜)间套作模式。应用该模式的主要有元竹镇丁太村、野王村、沐潼村等。

667 m2产量效益:马铃薯1 500~1 800 kg,产值900~1 100元;鲜玉米棒1 000 kg左右,产值800元左右;青蒜2 500 kg以上,产值2 000元以上。全年三熟合计年产值3 800元左右,年收益1 800~2 000元,比稻麦两熟种植效益提高3~4 倍[9]。

这类模式其经济效益较高,采用脱毒薯块,保证高产稳产,玉米采用优质高产品种,保证食用品质和口味,大蒜春节期间陆续采收上市,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3.3 菜油间套作

典型模式是西瓜/花生间套作模式。西瓜田里间套种花生,是一种高效益的种植方式,能充分利用当地温、光、土地资源和时间与空间条件,解决粮、油、菜争地的矛盾,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与产值,增加农民收入。667 m2产量效益:西瓜2 000 kg左右,花生250 kg左右;西瓜以1.2元·kg-1,花生6元·kg-1计算,产值3 900元左右,要比单作西瓜、花生分别增收20%,60%以上。如用蔬菜田或早熟大麦田或油菜田套种西瓜,其经济效益更高[9]。

这一模式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土地资源和时间与空间条件,解决粮、油、菜争地的矛盾,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与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但其栽培技术要求高,需投入较多的人工成本,适宜在各乡镇农业园区及各专业合作社等有技术、有劳力的专业组织广泛应用。

3.4 设施蔬菜间套作

3.4.1 大棚辣椒-丝瓜-花菜

采用该模式,667 m2产量效益:辣椒3 500 kg,产值3 500元以上,效益2 000元左右;丝瓜1 200 kg,产值1 200元以上,效益700元左右;花菜1 500 kg以上,产值1 500元以上,效益800元以上。三茬合计年效益3 500元以上[10-11]。

3.4.2 大豆-丝瓜-莴苣

667 m2产量效益:一般产菜用大豆500~600 kg,产值1 400元以上,效益800元左右;丝瓜1 200 kg,产值1 200元以上,效益700元左右;莴苣3 000 kg,产值2 500元以上,效益1 500元以上。三茬合计年效益3 000元以上[6]。

3.4.3 大棚青菜-丝瓜-大蒜

667 m2产量效益:一般青菜效益300元以上;丝瓜1 500 kg以上,产值1 500元以上,效益1 000元以上;大蒜2 500 kg以上,产值2 000元以上,效益1 200元以上。三茬合计年效益2 500元以上[7-8]。

此外,还有大棚草莓-丝瓜套作模式,667 m2效益可达7 000元以上,但技术要求高,宜进一步试验摸索。

蔬菜间套作模式种类繁多,文中仅列举了其中3种主要模式。这类模式经济效益较高,紧紧围绕泰兴市高效蔬菜产业的发展,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保障。2014年以来,泰兴市高效设施蔬菜每667 m2效益达到4 230元,露地蔬菜每667 m2效益2 000元以上,蔬菜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但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适宜在各乡镇农业科技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城镇郊区等劳动力密集的地区积极应用。

4 讨论和建议

由历史经验可知,选择一种适宜的种植模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还涉及宏观战略、政策因素、生态环境、物质装备、群众需求、配套技术、市场行情等诸多因素。因此,在上述各种栽培模式的选用上,必须通盘考虑、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针对泰兴市人多地少,生态条件复杂,畜禽业较为发达,粮食不太宽余的现状,在种植业栽培模式上,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合理选用适合本地的高效栽培模式。

根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1]出发,必须首先稳定粮粮轮作模式,主要是小麦-水稻轮作,这是泰兴市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实行旱改水的重大成果,它使严重缺粮的泰兴市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这一轮作模式是泰兴市应用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物布局,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同时要优化结构,通过及时更新高产优质良种和栽培技术,增加种植业效益,确保丰产丰收。

有条件的高沙土地区,要适当发展旱旱水间套作模式。因一年三熟,产量较高,又有传统经验,20世纪70年代种植面积曾占泰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0%左右,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实行水旱轮作,改变了土壤生态环境,对培肥地力,实现持续增产作用显著。它对稳定粮食生产是很好的补充。

在粮食较为宽余的地区,在保证一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可应用各种优化复合多熟制立体种植模式,兼顾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亦是稳粮增效的较好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度推广应用。

设施蔬菜栽培模式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保障,各乡镇农业科技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城镇郊区等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应用。最终通过努力,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完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冯立田,赵文祥,刘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3):141-145.

[3] 蔡纪新,高淑坤,吕阳芹.辽宁省多熟制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89-90.

[4] 陈铨培.泰兴作物栽培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 刁操铨.作物栽培学各论 (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6] 胡信强.立体多熟高效种植[M].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7] 杨金明,廖开志,马秀玲,等.蔬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8] 黄广学.设施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9] 邹东生,廖桂平.农业生态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07-112.

[10] 孙超群,王韦丽.越冬辣椒-夏丝瓜-秋菜花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J].江苏农业,2008(4):43-44.

[11] 丁国祥,陈艽,汤建平,等.设施蔬菜高效栽培的几种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增刊):126-127.

猜你喜欢
泰兴市轮作产值
泰兴市虹桥镇开展电气线路专项整治
点菜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研究表明:玉米-大豆轮作磷肥两年施用一次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蔬菜轮作有原则 合理种植效益增
军旗下的少年——泰兴市鼓楼小学少年军校品牌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