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金融进化的“断点”

2015-03-11 11:12赵志宏
银行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断点金融机构客户

赵志宏

达尔文发现,“进化论不止局限于生物进化,是一个更普遍而通用的现象和过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任何具有遗传、变异、选择机制的系统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进化的系统”。金融市场同样也是一个进化系统,新产品和服务基因往往会基于旧产品和服务基因改进和突破(遗传和变异),然后被市场选择或淘汰。不同进化系统的共同结构就是基因信息的传递、变异及选择,而互联网是基因信息自由传递、变异和选择的新媒介,能以极低成本拷贝信息、实时传播和双向互动。互联网在促进人性得到解放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服务的解放。然而,就像生物进化会有“断点(break point)”一样,在如今“高度互联世界”和“物联网”助推金融服务的“广度”指数级扩张的新时期,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都将经受支撑能力“深度”不足的“断点”挑战。

为何金融进化会有“断点”

正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在位于白令海、气候恶劣的圣马太岛设立了一间无线电站,为保证驻岛人员的基本食品供应,生物学家戴维克莱经过对岛上332平方公里生态承载力的精确计算,将29头北美驯鹿带到了圣马太岛上,因为这座岛上正好覆盖着驯鹿爱吃的地衣。到了1963年,戴维克莱发现岛上的驯鹿已超过6000头,岛上的驯鹿长得又高又壮,但地衣层已经看起来比以前薄了。但这之后仅仅过了两年,就仅剩42头了,这42头也在1980年全部死光。这是因为,戴维克莱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在正常生态下北美驯鹿吃完了一个地区的地衣后,就会迁徙到另一个新地区,这种迁徙使已经消耗的地衣可以在驯鹿返回前得到恢复。而驯鹿在圣马太岛上是无法迁徙的,当驯鹿消耗的地衣超过自然界可以补充的地衣时,恰好1963年它们因生物超载超过“断点”。自然网络大多是在指数级增长阶段灭亡的,这是因为自然形成的网络很少以精确有序的方式接近极限。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指数增长很难控制,对大自然来说尤其如此;第二,网络通常都是在超过其生存环境的承载能力后才会有所察觉。

互联网也遵循相同的规律:网络增长、达到断点并最终走向崩溃或达到新的平衡。95%的技术创新无法通过指数级增长这个关键阶段,网络必须在实现真正的价值前就通过“断点”并达到平衡。对于技术网络来说,这就意味着一旦达到断点,就要改变方式。断点之后的互联网可能是更高效、更聪明的智能互联网,断点之后的金融机构应该是更实时、更智能的金融机构。无论是对于拥有网点和电子渠道的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跨界渗透,金融机构也具有网络的属性,金融机构的进化路径上也会有“断点”,能够跨越“断点”的金融机构势必要经过基因重组式进化,以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适者生存能力。

何为金融进化的“断点”

相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跨界竞争,传统金融机构已经显示出在数字化时代新产品IT开发面世效率和IT运维成本等方面的“断点”征兆,缺乏TBC(Time-based Competion,基于时间的竞争)和价格优势。当前数字化金融生态环境的进化规律是“快鱼吃慢鱼”,而非“大鱼吃小鱼”。作为具有敏捷基因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其采取敏捷开发方法支持的新产品面世速度快于传统金融机构。例如“51信用卡管家”,通过APP(Application,应用软件)移动终端利用信用卡月度电子账单智能解析,提供还款提醒、图表分析、自动记账、优惠查询等多项服务,已经成为信用卡高速发展的下一细分市场。同时,将阅读率并不高的电子账单重新解构,实现“数据资产”盘活,并开拓数据对应用户“信用图谱”后的信用贷产品。与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等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展现出的敏捷开发、快速客户需求响应能力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在新产品IT开发速度上已经出现相对滞后的“断点”征兆。与此同时,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利用“互联网IT”低成本、高效率优势,在零售和小微金融服务领域迅速构建IT运营竞争优势。例如微众银行与腾讯云合作,通过云计算的分布式架构,微众IT运营成本可以降至传统金融机构的5%。凭借敏捷开发和低成本运营双重优势,蚂蚁金服甚至已经开始蚕食小型传统金融机构的IT外包市场份额。

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长期积淀的风险管理功底,一些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已经出现风险预警预控能力滞后于市场扩张速度的“断点”征兆。且不论小P2P平台的“跑路”事件,据报道,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大型网络平台也只看到了“互联网”的一面,却忽略了“金融”的天生属性——风险控制。如由于合作房地产商出现贷款违约、楼盘被锁定销售,某互联网平台开办的P2P“首付贷”宣布将对相关借贷产品实施“兜底”,保障202名投资者6811万元本息;某互联网平台“微财富”与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实现3000名投资者2.6亿元本息到期兑付,为其与某P2P票据理财平台共同推出的、可随时赎回资金的两款理财产品无法提现问题“兜底”事件,造成了极大损失。上述案例不仅仅是个案。

另外,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同样面临拓展海外业务、跨境业务、自贸区业务、跨自贸区业务的能力“断点”,这个能力断点在于相对于其扩展海外业务的雄心而言,其业务和IT消化海外业务与境内业务的差异、并以低成本快速部署的能力有较大差距。不仅承办自贸区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面临标识分设、分账核算、独立出表、专项报告、自求平衡等诸多监管要求,而自贸区与非自贸区之间的金融规则上仍然会有很多差异需要处理,还有离岸与在岸业务的处理等,加之在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成本压力骤增,很显然,如若整合业务和IT的能力不足,同时部署多套不同系统,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达到投入产出平衡方面存在不确定性。

如何获取跨越金融进化“断点”的能力

跨越金融进化“断点”的能力在于通过优异基因跨界组合和业务基因重组,构建金融机构的“记忆-预测”系统,其中的“记忆”模块就是业务全面梳理去冗和战略能力提升,形成的标准化、结构化、组件化、参数化的银行业务基因组图谱,“预测”模块就是预测性分析模型。金融机构构建“记忆-预测”系统的过程就是结构化知识积累、去除流程冗余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脱胎换骨过程,乃至提升从数据转化为信息,从信息转化为知识的智能化过程。

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创新实际上就是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的价值在于以新的生产方式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新形式的劳动成果或者更大规模的生产,这种类似于生物进化中基因同源重组的特点,在金融领域中的表现非常明显。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产品建模,形成统一的产品目录,其中包含企业级的产品分类结构、产品组件、产品条件和产品条件参数,这为银行产品标准化奠定了基础。其中,产品分类结构有利于定位和初分客户产品需求,产品组件、产品条件和产品条件参数有利于展示不同产品的具体差异,并允许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快速配置。

除产品本身的配置外,产品的快速创新还需迅速识别关联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流程。—个新产品被配置后,将基于配置该产品的产品条件,在信息系统平台上快速检索相应的流程任务及其对应的应用组件,开通相配套的流程系统,形成支持新产品运营所需要的一系列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产品面世速度。如此,便可以跨越“快鱼吃慢鱼”的金融进化速度“断点”。

“记忆-预测”系统不止能用于产品创新,同样适用于快速抢占包括境内、海外、自贸区、非自贸区、离岸业务、在岸业务以及各区域之间业务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事实上,从业务架构和业务基因组图谱视角看,金融机构在上述不同区域业务的差异主要在低阶流程细节,高阶流程框架差异并不大。具体而言,例如海外业务与境内业务基因组图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层级结构和角色设置、部分具体业务规则,以及业务流程处理中涉及的表单、报表和凭证等业务文档等,如能按照“全球一体化业务架构和IT架构”指导思想,梳理整合境内外、母子公司的业务需求,通过业务零部件(包括业务组件、流程活动和任务,产品组件、条件和条件参数,数据实体和属性,信息系统界面设计模式、组件和命名项)的“大量标准化复用、少量新增补充”,以稳定的架构高效响应不同细分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如此便可以在“公共模式统一、区域模块类型可选、国家模板参数可配置”为海外新开机构迅速配置IT资源,跨越快速占领海外市场和全球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断点”。

跨越金融进化“断点”后的情境化金融

跨越金融进化“断点”后将形成“情境化金融”新生态,那是一个金融机构在智能分析基础上实时感知和响应客户需求的新生态,那是一个对客户而言简化其表、对银行而言精密其中的新生态。我们以向客户推荐产品为例来看,“实时推荐”和“过时推荐”相差远矣。设想一下,当客户刚购买了一笔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客户经理随后不久就向客户推荐一笔收益率为5.2%的同等类型理财产品,这种“过时推荐”会使客户高兴还是生气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包含了“实时”和“智能”情境化服务的案例:当一个小企业主在银行网站上搜索助业贷款时,银行网站上的“虚拟客服”马上弹出询问是否需要提供帮助,与客户确认了其所关注的商业贷款品种之后,立即为他预约了网点面商时间;客户次日如约来到网点,客户经理借助谷歌眼镜立即识别出客户,热情引导至洽谈室,因为银行事先已经通过客户订票交易发现客户有旅行计划,所以客户经理先向客户推荐了免费的旅行信用卡,客户很高兴;客户经理接下来与客户交谈了解了贷款目的,综合银行事先推送到PAD的客户个人财务状况和信用评级得分等资讯,帮客户选定一种创业贷款,2年期30万元,现场获得客户同意后,通过PAD实时连接风控系统当即获批这笔贷款并与客户现场签约;客户经理根据客户这笔贷款以及历史消费的综合积分以及客户对喝茶的爱好,吸收其为普洱茶品鉴会新会员,客户可每年获得5次免费参加品茶讲座优惠,提升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客户离开银行网点前从手机看到了30万元资金已经到账;客户经理下班前从PAD上看到了当前营销服务获得的业绩。这就是实时智能的情境化金融服务。

从这个故事中您应当体会到我所说的“实时”,您是否会问,“实时智能银行”是否会要求所有服务流程步骤都要“实时”的呢?这成本会不会很大?其实不必担忧。“适时客户体验”要求的是智能分析基础上适时提供“实时”响应,也就是必要时提供“实时”能力。例如根据客户去新加坡国际旅行资讯为其推送信用卡临时调额,这个调额动作是需要根据“实时”捕获的信息立即办理的,而调额所依据的客户资信评级等信息是不必线上“实时”评价的,而是取自线下事先存储的客户统一视图资讯。

不仅仅是实时情境化服务需要既“实时”又“智能”。“实时智能银行”又是如何“智能”的呢?首先,银行需要两个“360。”客户视图,其中第一个“360。”视图是静态存储的客户信用状态、客户生命周期状态、产品持有状态等银行内部资讯,第二个“360。”是动态捕获的客户位置、与客户需求相关的事件、商机等外部资讯。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性分析,也就是“实时智能银行”的“智能分析”。其次,银行需要为“智能分析”建立一系列商机捕捉或风险预警规则,例如将“客户在超出飞机所需飞行时间的两个城市分别连续刷卡支付”作为触发预警规则,将客户“代发工资卡”频繁向行外转款列为需采取挽留措施的触发商机规则。银行一般是根据概率模型等相对简单方法进行预测分析,然后按照预测规则向客户推介,根据客户反馈优化预测模型,而不是根据例如神经网络模型等复杂方法进行预测分析。通过训练不断这种类比分析模型,不断提高预测准确率,银行的“记忆-预测”框架成熟度会不断提升。传统金融机构通过自身努力,主动转型为能以可接受成本提供情境化、普惠化客户体验的“实时智能银行”,总好过被动地被“倒推”转型。同时,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若未能充分学习汲取业界长期积累的、基于“业务基因组图谱”风险回报管理能力和“记忆-预测”系统能力,并未能守正出新,则其能否构建“实时”加“智能”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也未可知。

(注:本文节选自本文作者的新著——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实时智能银行》,所述内容不代表作者任职机构观点)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产品创新与管理部副总经理)

猜你喜欢
断点金融机构客户
一种高精度光纤断点检测仪
断点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用Eclipse调试Python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机会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请问您怎么称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