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双基”与“特色”取向的同构共生

2015-03-11 06:14罗世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双基基本素质特色学校

罗世强

“双基”与“特色”取向是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两种基本取向。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存在着“特色”脱离“双基”,“特色”的局部化、形式化,“特色”淡化“双基”以及“特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绝对化等突出问题。有效的学校变革应站在“双基”与“特色”取向同构共生的立场上,明晰“双基”与“特色”的辩证统一关系、厘清“双基”拓宽与“特色”内化的认识、坚定“双基”与“特色”均衡发展的目标,树立“双基”与“特色”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宗旨。

学校变革 “双基” “特色” 同构共生

如今,“走特色学校的发展道路是学校变革的时代选择,也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的需要”[1]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以“特色”为取向进行学校变革、建设特色学校已经成为学校变革的趋势。然而,“学校变革在自发状态和在预谋的状态下都会发生,学校变革的发展也不是只有一个方向、一种可能,而是具有多种方向、多种可能。”[2]“双基”与“特色”是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两种基本取向。“双基”为学生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和完善了人的基本素质。仅以“特色”为取向进行学校变革,会导致学校变革出现偏差和学生素质的畸形发展。本文拟从“双基”与“特色”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双基”与“特色”同构共生的有效路径。

一、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特点、方式及误区

1.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主要特点

(1)独特性

独特性是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核心特征之一。独特性,即个性,是每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特征品质。“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具体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它所具有的复杂性是其他学校的经验所不能完全说明的。”[3]学校以“特色”为取向实施变革,必须从学校自身的特殊问题和特殊矛盾出发有的放矢地找准变革路径。

(2)整体性

特色学校的建设不管是“特色项目”还是“特色课程”,都不是特立独行的,必须服从特色学校的教育目标,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从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有效地去融合,才能发挥“特色”的价值。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整体性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特色”为切入点,对学校所有特色建设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整体的“特色”;二是特色建设的过程,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整体的“特色氛围”。

(3)生本性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在,学校变革的“特色”取向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多样性发展为指向并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变革关乎着学生的培养,学校变革以“特色”为取向进行特色学校建设,必然要求学校回归其本质含义,实现学校发展理念由工具性的发展观向人文性的发展观转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由知识传递向学生全人发展转变。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是以“特色”为取向进行学校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实践性

学校变革需要体现在教育实践中,特色学校的成型是学校不断变革、长期探索的结果,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学校变革“特色”取向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实践的滋养,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照需从实践中体现出来。学校以“特色”为取向进行学校变革,需改变原有的过于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并通过师生交往动态以生成学校的“特色”活动。

2.当前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实践方式

(1)改革课程,凝聚特色

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以“特色”取向进行变革,其目标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在各种课程之中,需要通过建设特色课程来完成。在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是以学校特色为出发点,在保证基础型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转型,建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特色。

(2)整合资源,整体拓展

通过整合学校的资源,以形成学校新的整体运作方式,可以适应学校的“特色”,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特色课程仅仅是特色建设中的载体,并非充分必要条件。“特色”取向的建设内容同时还包括学校理念、学校环境、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等,建设内容的每一块都是为学校特色的整体发展作准备的。

(3)构筑文化,持续变革

文化与学校变革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的深刻嬗变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学校的变革。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所在,构建与学校发展愿景紧密结合的文化是学校变革所必需的。其主要措施有:建立共享的愿景,整合学校各群体的价值观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的动力与合力;建立合理的学校组织结构和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重视学校文化的特殊性,挖掘学校文化的内涵。

3.当前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主要误区

(1)“特色”脱离“双基”

以脱离“双基”为途径发展“特色”的方式是当前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主要误区之一。“双基”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能够获得对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个从“是什么、为什么、有何用到如何用”的基本的认识,并因之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特色”脱离“双基”主要表现为:忽视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人的基本素质所需要的知识,并未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奠定学生身体健康、品德素养、从事劳动以及成为专门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

(2)学校变革“特色”的局部化、形式化

学校变革“特色”的局部化表现在,将“特色”理解为某一方面的发展,将局部的发展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不少改革实验者把某一方面的特色和培养特长学生作为目标,其中不乏将“特色”狭义地理解为在个别艺术领域的领先。学校变革“特色”的形式化表现在,在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些学校往往只借鉴他校的外在特色形式,不注重实质和内涵。现实中很多学校将其他学校的特色照搬到本校推行,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发了相应的特色课程。这洋的“特色”建设会让“特色”失去其成长的土壤,最终成为形式化的“特色”。

(3)“特色”淡化“双基”

“特色”逐渐成为素质的代名词,“特色”淡化“双基”、“双基”与“特色”不均衡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双基”取向作为学校变革的取向之一,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不断被质疑甚至被否定。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等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被不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特色”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方面的蓬勃发展。“双基”与“特色”是学校变革取向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也有统一的一面,淡化“双基”以发展“特色”的方式实为不可取。

(4)“特色”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绝对化

“原则上讲,知识的程度或水平越高,内涵越丰富,人们学得越多而且好,就意味着在一种高起点上获得丰富的认识,就发展得越好,素质越高;反之,知识粗浅、贫乏,就意味着知识起点低,就限制了知识、发展和素质的提高。”[4]“双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性和可能性,而向何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恰恰是“特色”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将“特色”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作用绝对化,“特色”的种种局限性难免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走向学校变革“双基”取向与“特色”取向的同构共生

1.明晰一对关系:“双基”与“特色”的辩证统一

(1)“双基”是“特色”发展的基础

“双基”相对于“特色”有一定的“基础性”。其“基础性”主要在于:第一,“双基”以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本素质,才有可能实现向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的“迁移”。双基”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为“特色”培养人的较高层次的素质或专业素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通往教育深层的必由之路也应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铺设的。第二,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个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是塑造、培育人的事业,自由度越高,可塑性越强。必须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贴标签和过早下定论。基础教育阶段强令学生发展同一特长,就会使本来应得到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停滞、萎缩,抑制了学生的可塑性。

(2)“特色”是“双基”的改进和充实

作为“双基”的改进和充实,“特色”的全面实施,使“双基”返璞归真,重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基”。长期以来,“双基”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干扰下,已异化为“应试双基”。应试教育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但其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双基”异化为“应试双基”,使“双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作为“双基”的改进和充实,“特色”承担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的重任,而转移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双基”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发展提高的过程。

2.厘清一个认识:“双基”拓展与“特色”内化

“双基”拓宽,宽在何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双基”拓宽为“四基”是学校变革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双基”的内涵不断与时俱进、意义走向丰富。学校变革以“双基”为取向并且拓宽为“四基”,是坚持学校变革“双基”的基础性、发展性和丰富性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双基”拓宽可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关于“特色”内化,特色学校建设应从某一个学科出发,通过学科彰显学校在这个领域里的“特色”,并通过这个学科或者一个领域的“特色”带动其他方面。学校在学校理念、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方面也应有其独到的“特色”之处。

3.坚定一个目标:“双基”与“特色”均衡发展

在学校变革“特色”取向的建设实践中,“特色”应当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作为“双基”的改进与充实,“特色”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双基”都不能放松,否则“特色”也就成为名不副实、岌岌可危的空中楼阁。

由于“双基”与“特色”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一味地侧重某一个方面影响了另一个方面的发展,由于落后方面的阻碍作用,导致“双基”与“特色”都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双基”与“特色”应该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特色学校的特色应以“双基”为依托,否则培养出来的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也只能沦为学校谋得荣誉的“应赛机器”。以牺牲学生的基础为代价的特色,即使赢得一时的名声,势必会影响学生基础的夯实和全面发展,反过来势必也会影响学生特长的发展。因此,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双基”和“特色”并重的原则,做到全面兼顾而各有侧重。在全体学生都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长。

4.树立一个宗旨:“双基”与“特色”着眼于学生发展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双基”和“特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共同服务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双基”发展和完善人的基本素质,以语文“双基”为例,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这种“双基”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了学生的发展。

“特色”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离开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来谈学校特色发展,这样的特色发展往往是取决于外在的力量(如宣传、包装、架空实践的“纸上谈兵”、外来力量的“经验总结”等等),这样的学校也许有时会通过一定的途径造就一定时间内的轰动效应,但不是教育的真正追求。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要设计切实的教育目标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其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需学校予以最切实的重视。“双基”与“特色”的发展,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教育的真目标靠近。

参考文献

[1]胡方,龚春燕.学校变革之特色学校发展战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杨小微,刘良华.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J].教育研究,2005(12).

[4]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双基基本素质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论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基本素质
学习英汉翻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略谈地方本科院校对钢琴基础课“双基”教学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学好高中化学之四建议
“双基”没有错
教育部启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
逻辑联结词常见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