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味

2015-03-11 20:36十二
中华手工 2015年2期
关键词:徽州地区徽菜徽商

十二

《徽州地区简志》记载:徽菜,即徽州菜肴。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清代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量绩溪人从事徽菜馆业,并逐渐扩大到长江流域大小城镇,关于徽州的味儿也就越传越广。

徽菜,在名气上似乎比不上其他几大菜系,但若是只是将徽菜理解为乡土菜,那也未免失之偏颇。所谓“无徽不成镇”,徽商财力之雄厚从遍布徽州的大小村庄就能窥见一斑。而“衣食住行”人生之根本,徽商们把住的地方打点好了,吃自然也是要讲究的。相传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就是徽商的代表,他经营的商栈、酒肆、旅馆,曾占据歙州城的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富甲天下,又独独偏爱家乡菜,无形中影响了徽菜的发展。加上“无徽不成商”,明清时期又是徽商的黄金时代,这些偏爱家乡菜的徽商们到处游走经商,对徽菜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

对徽菜略知一二的人,大概都知道徽菜有三重:重油、重色、重火功。这其实是对徽菜字面意思的理解,实际上徽菜很尊重材料的原汁原味,喜欢用火腿提味,用冰糖提鲜,口感以咸鲜为主,且绝大多数菜肴擅用木炭风炉熬煮,原锅上桌,以求味正。而在徽州地区,至今仍有榨油坊保持着人工榨油的传统,以保证油的质地纯粹香浓。而所谓的“色”,则是使用黄豆天然发酵酿造而成的酱油为主要作料。色泽红润光亮,十分适合徽菜的“红烧”,略施薄芡,就能让食客馋虫大动。

在旧时,烹饪技术尚不发达,徽州百姓喜欢用木材作为燃料来烹饪菜品:大块的树木可沸煮,成木炭后可温炖,而用大枝的柴火又可急火爆炒,用木材燃烧做出来的菜,有股子“气”,是别的炉灶做不出来的味儿。现在烹饪技术发达了,但古方依旧要坚持,既要让食材嫩,又得入味的道理始终不变,于是火候掌握的好坏成了评判徽厨的关键点。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可以看见徽厨们挥舞着锅铲,颠着锅子,上上下下,一道闻起来臭,吃起来却无比鲜香的臭鳜鱼就出了锅。这道徽州地区的名菜,很能代表徽菜的精髓一腌制。在徽州,腌制食品是家中常备也是主要菜肴。徽州人不仅喜欢腌制肉类,豆制品也喜欢发酵后,再加工食用,毛豆腐也常见于徽州各地。徽州人发现豆腐经过发酵后,植物蛋白转化成了多种氨基酸,烹饪后味道反而更加鲜美,所以家家户户都如法炮制。

徽商鼎盛百年,徽菜也跟着在全国开枝散叶。除了发起地绩溪县,徽菜也在全国其他省市萌芽生根,上海、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甚至山东、北京等地,都有徽菜的身影。徽州又有“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之说,所以徽州人在饮食习惯上还保留着许多承袭下来的古法,若是有机会到徽州走一遭,别忘了点几道徽州独有的美食,品一品徽菜的魅力。

猜你喜欢
徽州地区徽菜徽商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思考
国画山水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文旅融合下徽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概说徽菜
尹亲林:寻味徽菜
明清徽州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