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强化化学“学困生”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用

2015-03-13 08:14张琼琼
化学教与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学困生化学实验

张琼琼

(江苏省泗洪中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心理因素可破坏学生主动学习的企图, 影响了选择性注意、记忆及认识活动,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如家长、社会、学校对学生要求过高或相互矛盾可导致学生心理上的冲突,学习上的紧张情绪、怕失败以及完成学业的强迫性愿望等可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阻滞、不感兴趣等。一些环境因素,如师生关系、成绩不好受到歧视、教师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方法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影响着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从而造成学习困难。初、高中教学脱节,使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基础。高考模式对中考产生了影响,我市中考化学曾多年采取理化合卷(化学只占60 分,物理90 分),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师、学生对化学的重视程度, 表现为教学时数不足、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少、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动力不高,加上近几年中考命题的难度要求大大降低,几乎没有选拔功能。这些因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被严重弱化。加上高一必修1教材内容多,思维要求高,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习难度增大, 学习时间偏少, 使他们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对化学学习产生畏惧、逃避心理, 影响了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层面,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方法不当,自觉性、自主性较差,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印象不深,理解不透,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为此,我们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种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兴趣上加强培养

有一个案例,学生汤大伟在他学习心得中这样写到:我对化学的兴趣是从H2O 开始的,初一时,翻看姐姐的化学书,认识了水分子化学式,当姐姐读洗面奶说明书时对H2O 不懂,我看了看,寻思一会说:这不是水分子吗! 姐姐恍然大悟说,我刚学的,我都没反应过来,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从你书上看到的,姐姐高兴地说,小鬼,你将来肯定是个化学家,听到姐姐的表扬,我心里美滋滋的,自此我就迷上了化学。该案例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 “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思维的狂潮。

追踪及收集学生的资料表明,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厌学,即学习兴趣不浓。因此,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要巧设问题,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如在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 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请问同学们,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因势利导,从而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学生往往很快就能用“有兴趣”或“没兴趣”来评价一节课。兴趣会使学习者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甚至废寝忘食,反之,无兴趣者,把学习当成负担,被动应付,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天壤之别了。

二、概念上变抽象为具体

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用实验、录像、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实验事实或实验数据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图,使本身肉眼不可见的现象或事实在学生面前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数据在概念教学中也使学生的认识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 而是有客观的数字作为判断的依据。我们还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这样理解:甲对乙贡献越大,身价越高,自身被氧(洋)化;乙获得越多,身价越低,自身被还原。再如摩尔,其实是mole 的音译词,希腊语意思是“一堆”。还有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告诉学生,如理解催化剂的含义, 用乙醇被氧化为乙醛的例子,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且可能参加反应,用下列化学方程式会说明一切:

三、原理上深刻理解

化学中的原理很多,如物质结构中有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化学平衡理论中有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还有电化学原理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讲清楚这些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能够从本质上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并能熟练应用。如由这些化学原理衍生出的“守恒定律”,即电解质溶液中的物料守恒、电荷守恒,氧化还原中得失电子守恒等,许多化学问题要用“守恒”来解答。

例如:在Na2CO3溶液中,关系式c(OH-)-c(H+)=c(HCO3-)+2c(H2CO3)是否正确? 解答此类问题就需要考虑溶液中的守恒问题。

②- ①即可得到要判断的关系式。

再如:将51.2gCu 完全溶于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 2mol·L-1NaOH 溶液完全吸收,生成的盐溶液中NaNO3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分析知:混合气体(NO,N2O4,NO2)溶于NaOH 溶液后, 得到的是NaNO2和NaNO3, 二者总物质的量n=0.5×2=1mol(Na 元素守恒)。

由得失电子守恒知:0.8 mol Cu 转移1.6 mol 电子给HNO3,(不考虑中间氧化还原过程) 最终得到0.8mol NO2-。(NO2-根中N 为+3 价),所以n(NO3-)=1-0.8=0.2mol,盐溶液中NaNO3物质的量为0.2mol。

四、实验上要参与

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化学物质性质不了解,如不知道四氯化碳、二甲苯是液体还是气体;对简单的实验常识不了解, 如将分液漏斗中液体放出时,不知道把上面塞子打开, 以使内外大气压保持一样。很多时候, 学生做实验就像漫画中的两人吹笛,一人吹,一人按。

我在讲氢气的性质时, 补充氢气的爆鸣实验,学生听说要发生爆炸,都很害怕,不敢亲自去做。往往是一个学生在战战兢兢地准备点燃氢气,其他同学要么躲得远远的,要么抱着头,只把背对着做实验的同学。这时我提醒同学们,该实验只要操作正确,不会有什么危险,并示范引导他们做。当同学们顺利完成实验,听到爆鸣后, 点燃时的战战兢兢与爆鸣成功时的兴奋、释然,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要关注学生做实验的全过程, 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实验安全等诸多方面加以指导,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坚决杜绝只讲实验,不做实验的倾向。

五、记忆上要得法

化学是记忆的学科,首先有意识记,系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如对1-36 号元素、符号及原子序数的记忆,可以把它们变成顺口溜来背诵,其它元素可以根据周期和族的排布规律进行理解记忆。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与氧化还原能力的关系容易记反了,可以找一个参照物加强记忆,例如,O2一般作为氧化剂, 变化过程中化合价降低 (0→-2价),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以此为参照推及其它,方便记忆。

六、知识网络上要架构

由一个知识点可以延伸到线,再到面,最后建立立体知识网。如非金属:按照化合价寻找各类物质,主要有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形成的知识网如下:

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网络图。

七、生活上要渗透

亲身体验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最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事非经过不知难”都是讲的这个道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来感悟化学知识的奥妙,同时用化学知识解读生活问题和生命现象,把化学知识渗透到生活中。

碳酸钠是盐,但他俗名叫“纯碱”,有碱性且能去污,初中时不理解,学过盐类水解原理后便恍然大悟。再如讲金属的电化学防护时,可以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的铁锈的颜色状态(红棕色固体),通过原电池原理分析:负极Fe 失去2 个电子生成Fe2+,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OH-, 而铁锈的颜色是红棕色, 显然和Fe3+有关,因此联系Fe2+易被氧化可以得出,Fe(OH)2受到空气中氧气的氧化生成Fe(OH)3,失水后即是铁锈。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感受、疑惑,进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八、思维上要敢于挑战

鼓励学生敢于用质疑的眼光看待教材,善于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如:在一次教材阅读课上,一个学生就问我:课本只讲到碳原子能形成手性分子,那么氮原子能不能形成手性分子? 我反问道:你认为它能不能形成手性分子? 学生答道:若NH3分子中的三个氢原子被三个不同的基团取代,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也当成是一个原子,不也是手性分子吗? 我当时对他的分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和表扬。课后和他一起到网上查询得到:不仅氮原子,还有硅原子、磷原子、硫原子等都能形成手性分子,它们体现的是同一个原理。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所产生的学习效益常常能给我们带来始料不及的惊喜。多一些挑战性思维,会使学生学的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11

猜你喜欢
学困生化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做个怪怪长实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