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张三丰是恐龙

2015-03-13 08:00冉浩邢立达
科学大众(中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三丰足迹脚印

冉浩 邢立达

现在一说到张三丰,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武当派与武当山,不过在张三丰晚年时,他最钟情的还是齐云山。齐云山不过500米高,但方圆却有110千米,山峦重叠,云雾笼罩,颇有仙家韵味,在当时已是一座道教名山。明朝永乐十年至十五年(公元1412-1417),齐云山道教香火确实已很兴旺,在这段时间里,张三丰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齐云山,成为两座名山之间的传道使者。一时间,“玄帝香火,日在武当夜在齐云”成为现实中的神话。

后来,张三丰羽化在齐云山洞天福地祠,葬在祠后三元岩洞穴。据传在羽化之前,张三丰还在岩壁上留下了他的掌印,似乎印证着一代宗师的神话。这组“掌印”位于明代修建的小壶天石坊内,石坊门呈葫芦形,里面是一个长20米、宽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另一侧是悬崖,这里便是传说张三丰飞天成仙的地方。石窟内还供奉有道教神仙雕塑,多年来,游客上香已经将石窟的一部分顶面熏黑了,“掌印”就在这顶面之上。

细细看来,这些“掌印”确实像极了人的手掌,大小也相仿,有些能清晰地看到五指,而且“手指”张开角度也不像自然风化偶然形成的。最绝的是,有些“掌印”甚至能够清晰地看到指甲的痕迹。可是,如果不是自然侵蚀偶然形成的图形,人真的有能力在石头上留下掌印吗?如果是巨力冲击岩石,其结果应该是将岩石击碎,并非留下掌印才对。而且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掌印”并非是凹进去的,反而是凸出来的浮雕状。这些神奇的“掌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由于齐云山是特殊的丹霞地貌,裸露的红色岩石是绝好的地质学研究样本,所以这里早早就吸引了地质学家的注意,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些“掌印”才被地质学家关注。

1993年秋季,偶然来到这里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生尤海鲁、吕君昌等人,对这些“掌印”深感好奇,并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可能是某种古生物留下的脚印化石,甚至很可能是恐龙足迹化石。

所谓的足迹化石也是化石的一种,它是动物在湿润或柔软的地面踩踏后遗留的脚印,然后经过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泥土变成了石头,也就保留下了当时的足迹。我们通过足迹化石,可以推断当年生物的习性,比如它们走路的姿态、步幅,甚至可以根据现存动物的情况推断其前进的速度,也可以根据脚印之间的关系推断其是否结伴而行,等等。不过,要形成足迹化石,需要极稳定的地质条件,丹霞地貌虽然适合保存化石,但安徽发现的恐龙化石太少了,齐云山也没有化石出土的先例,这一推断靠谱不?

1995年,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余心起高级工程师等人来到小壶天,才终于惊喜地肯定了恐龙足迹化石的推断,并且在这里进一步找到了一条恐龙拖曳尾巴的尾迹。当时的安徽省地质学会秘书长刘载聪曾评价道,“齐云山小壶天景点清晰完好可辨认的恐龙足迹就达20个之多,并有恐龙尾迹一处,非常珍贵。”但是,小壶天恐龙遗迹的研究并不全面,余心起等学者的论文只是简单的描述。尽管后来还有一些其他学者到访,但仍没有形成最终报告。

2011年7月,本文作者之一的邢立达应齐云山管委会的邀请,重新调查了此处的恐龙足迹,并做了详细测量;2012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生何情和胡建对这里的恐龙足迹再次进行了测量;之后,团队整合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终于在2014年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发表。

这些足迹形成于白垩纪的晚期,包括了3种不同形态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约60个。兽脚类恐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掠食者,它们繁荣了大约1.6亿年的时间,演化出极多的种类,既有体长如鸽子大的物种,也有迄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霸王龙。但是,一个化石点的肉食恐龙足迹一般在1~2种,这种丰富的组合并不多见。邢立达等人估计,这3种恐龙的体长大约分别是1.4~3.2米、1.9~2.2米、1.0~2.1米。其中一类足迹非常特殊,有着壮硕的趾头,以及较短的单步,从足迹形态判断,这种足迹的主人是一种小型的、具有强壮足部的肉食龙。它属于新的足迹形态,邢立达等将其命名为张三丰副强壮足迹,其名称既指出其形态特征,也为纪念这位颇有关联的道教名家。

更有趣的是,在这组足迹中,他们找到了一个“五指”的足迹,从足迹学上看,兽脚类恐龙足迹一般为三趾,但是这里有两个脚印重叠在了一起,让人产生了“五指掌印”的错觉,很可能因此才有了这样的传说误会。

至于为什么足迹会跑到人头顶上,那完全是地质变迁的结果,而且足迹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被填充了石质,而形成足迹的底部泥层被风化、剥落,露出了填充物,才使得这些足印凸了出来。这好比是给蛋糕脱模的过程,移去模具,蛋糕就露了出来。

从中国的脊椎动物群组合来看,晚白垩世的恐龙动物群以植食性的鸭嘴龙类-巨龙类组合为代表,其中兽脚类的化石较为稀少,中国东部的发现几乎为空白。齐云山地区发现多样化的兽脚类足迹组合则表明,该地区有丰富的中小型兽脚类恐龙动物群,在持续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时间里,中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持续繁荣。这些中小型兽脚类与植食性的肿头龙类、蜥脚类恐龙一道,组成一个新的动物组合,大大丰富了晚白垩世中国东部的古脊椎动物群。这也是恐龙足迹学研究的意义之一,能快速、有效地复原出恐龙化石稀少地区的动物群样貌。

猜你喜欢
张三丰足迹脚印
党的足迹
足迹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哥就是神一般的传说
中国足迹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
奇怪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