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蓓佳与《遥远的风铃》

2015-03-14 05:49胡夏冰
人间 2015年35期
关键词:小芽天宇风铃

胡夏冰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黄蓓佳与《遥远的风铃》

胡夏冰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本文以黄蓓佳的成长小说《遥远的风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黄蓓佳个人经历的了解和梳理,分析并阐述黄蓓佳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在小说中的体现,探究文中所处的特殊年代对黄蓓佳个人成长与创作的影响。

黄蓓佳;小芽;青春;成长

《遥远的风铃》是黄蓓佳创作的一篇优秀的青少年成长小说。小说背景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围绕着一个江心小岛展开叙述。主人公小芽成长的历史带有着鲜明的作家个人痕迹。通过这篇小说,我们可以一窥作家的青少年时代,探寻难忘的生活经历对作家本人的成长与创作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一、《遥远的风铃》创作缘由

黄蓓佳在散文自选集《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中,多次提及一个长满芦苇花的美丽小岛—江心洲,它“是我度过青春时光的插队地点。”①1972年黄蓓佳高中毕业后于1974年下乡插队,在这里度过了四年难忘的插队生活,考上北大后离开此地,赴京求学。四年的农场生活是她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段过程,她坦言自开始文学创作,“已经替别人写过很多童年故事”,②“也应该替自己写一点,留下一个纪念”,③于是有了这本成长小说的诞生。黄蓓佳在小说的后记中提到过一个“成长”概念,黄蓓佳定义它为:“由鱼变人的撕裂的疼痛。”这类似于医学上的“生长痛”的特定术语“恰如其分地表述了这种奇异的身体感觉。”④故事围绕林小芽和她身边的乡民们、下乡的知青和下放的教师们,在70年代南方某江心小岛上展开。林小芽“在不复杂的年龄段,却经历过了死亡、爱情、忠贞、背叛、仇杀、温暖、友谊、纠缠等等人世间的复杂情愫”,⑤目睹了身边的世事沧桑和人性浮沉。她经历了撕裂般的疼痛,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鱼到人的蜕变,得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成长。黄蓓佳借由林小芽的成长,写出了一段不能遗忘的时光。

二、《遥远的风铃》中作家的个人痕迹

黄蓓佳在《我的青苹果时代》中讲到她中学时代的一些往事。“文革”后期,她随父母下放到黄桥中学任教,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中学时代。小芽在刚进中学时胆小寡言,在班里毫不起眼。直到某天机缘巧合,牢记住数学老师在隔壁班提前讲授的知识,并因上课配合老师得到了赞扬,从此她爱上数学。“她潜睡着的智力和才华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活像童话中忽然睁开眼睛的睡美人”⑥除数学外,别科成绩也窜上来,每门都出类拔萃。小芽的这段开窍故事正是黄蓓佳亲身经历过的。黄蓓佳刚刚插班进黄中的时候对数学毫无兴趣,成绩也很勉强。后来有次数学公开课,她回答了一个她之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内容,得到了老师的赞扬并被老师另眼相待,受宠若惊的黄蓓佳自此不敢对数学有所懈怠,慢慢地竟是对数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倏忽开窍了一样……连带着其他功课也好了,对自己有了信心……”⑦作家十分感激两位数学老师对她的鞭策和鼓励,数学开发智力,参加高考时,黄蓓佳考的文科但凭数学高分考上了北大。

《遥远的风铃》中小芽一直默默地喜欢着一个叫做贺天宇的知青。大她六岁的贺天宇甫一出现就用他干净清爽的气质让小芽生出对异性的亲近。这个温柔体贴又仗义的大男孩既满足了小芽内心想要有个兄长的愿望,又用他骨子里带有的孤傲忧郁激发了一个女性天生的母性情怀。小芽在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年纪里情窦初开了,她矜持得陪伴在贺天宇的身边,用自己的方式关注他维护他,默默地看着李小娟、商影影和叶飘零对他的爱和追求,在商影影精神失常杀人之后眼睁睁看着贺天宇因愧疚迅速衰老失去生气。小芽最终明白这个男孩对待的她温柔和爱护仅仅是出于习惯和礼貌,初恋无疾而终,而贺天宇娶妻生子,彻底告别了男孩时代。贺天宇这个人物形象贯穿了故事的始终,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同时见证了小芽的成长。贺天宇教给小芽什么是甜蜜酸涩的爱情,也将她带进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殿堂。关于贺天宇这个人物的原型,黄蓓佳在散文《在我最美丽的时候我遇见谁》提到过,她在插队的四年生活中曾短暂地喜欢过隔壁农场的一个男知青,“因为那份爱恋非常隐秘,没有一个人知道,包括男孩自己。”直到最后,“我们之间没有任何故事发生。”⑧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长满了芦苇的的江心小岛上,岛上风光宜人,充满了大自然的野趣。芦苇滩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用温医生的话来讲,就是“千百年的造化!日出日落那样壮美,潮涨潮落的时候惊心动魄,春来了芦苇发芽一片新绿,夏天芦苇花开得像雪。”⑨黄蓓佳在小说中不吝笔墨,细细描绘了美丽的芦苇滩,让人读来仿佛身处其中,同感其壮美。作家娴熟生动的描绘正是来自她插队四年的生活经验。黄蓓佳当年插队落户的小岛便有这样一个芦苇滩。作家回忆道:“在那块肥沃的土地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时时刻刻积蓄着力量要跟我们争夺生存的地盘,完完全全显示着一种雄性勃发的壮美和奇观。”⑩初春新绿的芦芽,在清明节过后长势飞快,坚挺丰润的芦叶在风中哗啦啦作响,让人仿佛能从叶香闻出粽子的清香。端午节用江心洲的芦叶包粽子,只一片就能包一大个,包好的粽子剥开,不但异香扑鼻还分外好看,“但见颗颗米粒碧绿油亮,用一只精致瓷碟盛了,案头一供,说是翡翠艺术品,准有人信。”⑾夏天的傍晚,蚊虫在芦苇尖梢疯狂交配,被晚风吹散开来,人们就遭了殃,小芽的弟弟发明的熏蚊棒便派上了用场。秋天芦苇花开最是好看,初开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冰凉滑腻,黄蓓佳说“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⑿芦苇花长老之后便是苇絮织网的时节了,漫天飞絮杂乱无章,凄美又烦人。小芽刚从河边打回一桶水,水面上瞬间就被浮上一层苇花,“像清碧碧的水中长了霉点,气得小芽直想连水带脏物哗啦一声泼了。”⒀等到芦苇收割,江边的大片土地便只显出一派苍凉和空旷。岛上少了一道天然屏障,“西北风长驱直入,发出尖利的啸叫,一副来势汹汹准备在岛上安营扎寨的架势。”⒁冬天来到时,芦苇堆的屋子就成了冰窖。田地上了冻,农场各队便招呼人们到仓库里,男的搓草绳编框修农具,女的剥棉桃,使冬日的仓库整日弥漫着一种乡间特有的无比踏实的气息。直到来年开春,芦叶发了新绿,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小说中的芦苇在作家的笔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植物,成为了一种意象,有了独特的象征意味,贯穿了整本小说。芦苇长在美丽的江心小岛上,本岛上的乡民和由于各种原因来到岛上的人群:纯朴的农业工人、个性魅力十足的右派老师、自由散漫的下放知青、特立独行的上海导演和医生等一起这个小岛上生产生活。芦苇不但好看,能净化污水,而且浑身是宝:芦苇棒驱蚊、芦苇花能扎扫帚,做鞋子,花絮能填枕头、芦苇秆能当饲料,可以造纸造丝,编织席帘、芦叶能包粽子,芦根能吃能做药。朴素实用又好看的芦苇就像小岛上的人群,一起建设小岛,为小岛增添活力。《遥远的风铃》中的芦苇让小说更加含蓄深刻,赋予了小说以深意,给读者留下了咀嚼回味的余地。

黄蓓佳在回忆青少年时代时,提到过十七岁时被父亲逼迫着去考艺校的经历,在《遥远的风铃》中,小芽也被逼着考了一回艺校,最终因为太过紧张晕厥在考场上而不了了之。黄蓓佳虽然最终没有走上演员的道路,但她目睹了艺考初试的许多经典片段,这些片段,她也借由小芽的视角写了下来。那些考生们各个都表现出骄人的尊贵和矜持,男孩像王子女孩像公主。手指细长架势十足的男孩子拉了一个乡间小调让人大失所望;梳着大辫子的姑娘表演样板戏太过用力甩短半截辫子闹了笑话;一个哑巴男孩自编自奏的二胡曲《风中芦苇》却令全场震撼。黄蓓佳在她的小说中,给予哑巴男孩一个角色,并在二十年后让他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才能,弥补了二十年的遗憾。现实中不能圆满的,作家用妙笔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令人欣慰。

1977年恢复高考,黄蓓佳在父亲的帮助和指导下报名参加,经过紧张的复习和预考终考,等来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她回忆起拿到通知书那天的情形时说:“我伸手去接我们会计手里的那个信封,手哆嗦得厉害,半天都撕不开解释的封口。此后我的一生中,再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激动。”⒂小说中小芽是在欧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参加高考,并最终考上复旦大学。故事的结尾,小芽即将坐船离开江心岛去上海读大学的时候,终于在江面上看到了温医生生前一直想看的江猪。睿智、高贵、孩子气般可爱的温医生已经离开了,他的梦想虽然没有实现,但他借由江猪告诉小芽什么是更高的精神追求,推着小芽更进一步,在小芽身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圆满。《遥远的风铃》完结,小芽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她在温医生,叶导演,右派老师,贺天宇等人的人格、学问、素养和追求的影响下不断地进步。正是这些人的无私帮助,让小芽的精神得以成长,帮助小芽完成了从鱼到人的蜕变。

三、青少年时代经历对作家的成长与创作产生的影响

黄蓓佳的中学时代穿插着一个又一个的政治活动,她随下放的父母来到黄桥,父母教书,她在学校上课。正是在黄桥中学,她对学习开了窍,成绩从此名列前茅,这为她今后的高考打下了夯实的知识基础。在应付忆苦思甜的班会和作文的时候,她用模棱两可的言辞保护自己,在一场又一场的智力游戏中胜出,她开玩笑说:“我在那期间变得日益聪明起来,并且打下了日后当作家写小说编故事的基础。”⒃高中的时候,她参加了学校的征文比赛,一篇五千字的《补考》在学校报栏里展出,语文老师九十八个红双圈的超高评价让她对写作产生了憧憬。偶然一次,县文化馆的同志来学校办事,看到报栏里的文章就揭下来带走,刊登在了县办刊物上,后来又将《补考》刊登在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黄蓓佳在父亲的鼓励下陆续开始了更多的小说创作。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我的人生之路大概不会是现在走的这一条。我喜欢我现在的职业,也因此要感谢张老师,感谢母校黄中的报栏,感谢在我成长的年代中曾经帮助、鼓励和抚慰过我的一切人。”⒄

一九六八年,因为“复课闹革命”,黄蓓佳成了“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学生,开始“学工学农学军”。学农的生活给黄蓓佳留下的是美好的鸟语花香的印象。在夏收秋收时节,中学生们排着队去农田做些拔草、摘棉花这些费时费工但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活。戴着草帽手握镰刀让野风吹鼓了衣襟的装扮,像是电影画报上的漂亮演员,让黄蓓佳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浪漫幻想。夏收连着端午节,每天上工能带三只撒满白糖的赤豆粽;秋收时芦苇花开,沿路边走边抚摸一路的柔韧滑腻的芦苇花。这些少年时代的快乐让黄蓓佳印象深刻,因此在中学毕业后分配进工厂和下乡插队两种人生选择中,她毫不犹豫选了下乡。这便有了四年的农场插队生活,在这四年里,她像她笔下的小芽一样,在开满了芦苇花的江心小岛逐渐成长起来。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当时还在农场插队的黄蓓佳报名参加,在报考文科还是理科的问题上,她因在文学创作已小有成绩,录取文科更有优势的缘由选了文科,又因为数学成绩好,最后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正是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少年文艺》的主编独具慧眼向她约稿,从此黄蓓佳开始了儿童文学的创作。用黄蓓佳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就是一次次的偶然,无数个偶然的片段组成了生命之链。不是“文革”停课两年,年幼的我会一直跌跌爬爬地跟班学习,永无开窍之日;不是数学老师的一次课堂提问,我的数学天分不会开发出来,为日后考上名校打好基础;不是语文老师给我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我不会成为作家;不是《少年文艺》顾老师的一封约稿信,我会跟我的无数个少年读者失之交臂……”⒅

独特的生活经历给予了黄蓓佳创作的源泉,正是这青少年时代的难忘经历为作家以后的成长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也因此,有了《遥远的风铃》这本青少年成长小说的诞生。

[1]黄蓓佳,遥远的风铃,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2月第9次印刷.

[2]黄蓓佳,阿姨你住过的地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次印刷.

[3]舒晋瑜,黄蓓佳:40岁后,我对回忆铭心刻骨,中华读书报,2012年8月22日第12版.

[4]谭华,黄蓓佳:带给孩子们真善美的儿童文学,光明日报,2013年9月24日第13版.

[5]陈香,黄蓓佳:成人文学让我释放儿童文学让我纯净,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20 日第12版。

注释:

① 《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②《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③《阿姨你住过的地方》自序 P5

④《遥远的风铃》-《后记:隐秘的成长》 P292

⑤《遥远的风铃》-《后记:隐秘的成长》 P292

⑥《遥远的风铃》 P28

⑦《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5

⑧《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11

⑨《遥远的风铃》 P268

⑩《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3

⑾《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4

⑿《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5

⒀《遥远的风铃》P1

⒁《遥远的风铃》P57

⒂《阿姨你住过的地方》P30

⒃《阿姨你住过的地方》P5

⒄《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7

⒅《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P225

I287.45

A

1671-864X(2015)12-0016-02

胡夏冰(198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小芽天宇风铃
紫色风铃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A System
红狐狸 黄竹篮 青艾团
画家小芽
Galloping Horse Treading on a Flying Swallow and Its Influence in Modern Advertising
当你翱翔天宇 我在举头仰望
树叶风铃
风铃
今夜,让我的爱悄悄爬上你的床
小豆豆发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