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蛙声

2015-03-16 03:06雷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4年7期
关键词:蛙鸣蛙声青蛙

雷江

蛙声,曾经是诗人笔下动听的歌吟,让人沉醉,惹人遐想,可如今,在许多地方听到的却是青蛙的悲鸣,不信,你听——

听听,那蛙声

栾世瑞

生我养我的村庄,名叫“浒口”,顾名思义,当然坐落在水滨,两条河流交汇的河口。在胶东,算是水乡了。

在我的记忆中,村北的河边长满了芦苇,呈半圆状环绕村舍。和风阵阵吹来,苇梢起伏,绿波荡漾,满目清凉。无数身着迷彩服的田野歌手,就隐匿在密密的芦苇荡中,“咕——呱——,咕——呱——”声声唱着夏天。

通常,它们总喜欢放开歌喉,让歌声如潮汐般汹涌澎湃,响遏行云。热烈、奔放、回旋、激荡,一浪比一浪急促,一浪比一浪高涨。到紧要处,那撼人的合唱便瀑布般倾泻下来,散珠碎玉四面溅射,淋漓酣畅!每当听到这样的演唱,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陶醉不已,荣辱得失不知不觉中抛诸云外,心胸便如秋晨的蓝天一般,清净而空明。

有时候正演唱得热闹,突然,那蛙声却在高潮迭起的巅峰处戛然而止,霎时间四野阒寂,出奇地沉静,顿使那些像我一般如醉如痴的听众,在心底无端地生出一分落寞,两分叹息,三分哀怨。然而片刻的沉默之后,不知哪位歌手终于忍耐不住,突然“咕呱”一声,吐出两个音符,便如两粒珍珠偶落玉盘,声音短促清脆,圆润响亮;更像一篇锦绣文章的残章断简,只让你读到三五行丽句,吊你胃口,任你想象。

蛙声亦有甜美温柔如爱侣夜话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一唱三叠,倾诉不尽的缠绵。也像溶溶的月光,像舒卷的流云,像汩汩的泉水,像飘动的晨雾……让你悠游其中,了却忧愁;或者酝酿出自鸣得意的诗行,植于自己土壤润湿的心田——这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我还年青。

我曾好奇地走近过它们,意欲仔细地观赏它们如何鼓腹而歌,研究它们为何如此底气充沛而又声音响亮。但我骚扰了它们,它们便不满地跳到离我远一些的地方,继续鸣唱。

我也曾好奇地想过,它们没有师授,没有指挥,亦无曲谱,却为何能有如此鲜明的节奏,如此和谐的旋律,如此悦耳的声韵?忽然有一次豁然想通:当它们还是长尾巴的小蝌蚪的时候,就已经在五线谱的长河中遨游了,它们是无师自通、天生的歌者!

进城以后,已有很多年没有听到蛙鸣了,我想念那些蛙声。

然而蛙声却离我越来越远了。随着水位的日渐消退和污染,河滩芦苇成片成片地枯萎,那些天才音乐家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少,几近灭绝了。而更不能容忍的,是肆意的捕杀!

我曾在市场上见到过被捕的青蛙。我见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已被斩了头,被剥了皮,被摆在小摊上出售,被一群人围着高声粗气地讨价还价,惨不忍睹。它们再也唱不出柔如风摆杨柳烈如十面埋伏壮如金戈铁马的浩歌了。

我质问同乡,为何捕杀青蛙?他理直气壮地分辩:“我有罪吗?别人用强电流捕鱼器电鱼,当然也电死了不知多少蛙子蛙孙。别人吃鱼我捡蛙,我有罪吗?”我无言以对。

那天夜里我梦见了蛙鸣,那片悲惨凄切之声,声声泣血,让人耳不忍闻。我感觉整个房间都有无数的怨魂在飘荡游弋,向我倾诉着无辜的劫难。

所有有良知和无良知的人们呵,听听吧,那蛙声。想想吧,那蛙声。嗅嗅摸摸看看吧,那蛙声!蛙血淋漓,于心何忍!

我不信佛,更不想成仙成佛。禅机无限,谁又参得透?我只是想说,青蛙何辜!然而面对血腥,我却无能为力,只能写下这篇于事无补的短文,来祭奠那些无辜的惨遭厄运的亡灵。

从那以后,我尘封已久的相伴蛙声的记忆,在脑海里——复活并清晰起来。每当我一书在手、伴灯夜读感到疲倦的时候,每当我铺开稿纸却文思枯竭、写不下去的时候,每当我厌倦了读写想要偷懒的时候,似乎,总会有蛙声从野外隐约传来,驱除我的疲倦,疏通我的思路,督促我勤奋……

我怀念那些有蛙声相伴的岁月,我怀念那些蛙声。即使沉沉入睡,我也希望那圆润嘹亮的生命之歌轻抚耳鼓,回荡在梦中。

(选自《当代小说(下半月)》)

文章由故乡写起,下笔虽远,不过因紧扣一“水”(蛙生存的必备条件)着墨,还是切题的。然后集中笔力,描写河边美景:芦苇绕村,和风徐来,绿波荡漾,满目清凉。诗意的村庄,美丽的舞台,谁能登台演唱,必定不同凡响!瞧,是我们的田野歌手——青蛙,身着迷彩服,悄然登场,咕呱歌唱……贴切的比喻,生动的拟人,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

演唱渐入佳境:那歌声,气势宏大,“如潮汐般汹涌澎湃”;那歌声,高亢动人,“响遏行云”。作家先用比喻,再用夸张,仍觉不够尽兴,接着用四个形容词“热烈、奔放、回旋、激荡”, 揭示其感情,描摹其音韵,再连用两个比较,层层蓄势,步步酝酿,让情绪“急促”和“高涨”到不发不快的程度。终于,合唱的高潮来临了!“瀑布般倾泻”,比喻感情发泄,势不可挡;“散珠碎玉四面溅射”,比喻歌唱的魔力弥漫了全场;“淋漓酣畅”,这样的感觉,属于表演者,也属于听众。在这里,文章补写了一笔,点明了这种自然的合唱给“我”的陶冶,让“我”沉醉其中,抛却荣辱,心胸空明;同时也是从侧面表现蛙鸣的感染力。

曲有停顿方为妙,此时无声胜有声。合唱在“高潮迭起的巅峰处戛然而止”,一时,四野无知,也已陶醉,人本多情,更是如痴!让人心底间生出“一分落寞,两分叹息,三分哀怨”。 明知情绪不可量化,却偏用数词修饰,将蛙鸣骤停时怅然若失的心理写得微妙逼真,让人消魂。

片刻之后,歌声再起。作家连用妙喻,写蛙鸣的清脆圆润和引人遐想,真是“纵是余音也动人”啊。

在浓墨重彩地描写这动人的合唱之后,对其他类型的蛙声,均一笔带过,不过也词清句丽,描摹传神。

如此美妙的歌声,引起了“我”的好奇之心,“我”想一探它们如何歌唱的究竟,却未能如愿,想来它们是天生的歌者,是无师自通了。

此歌只由天才唱,闹世难得几回闻!可是,如此动听的歌声,却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一是青蛙赖以生存的水“消退和污染”了;二是河滩芦苇成片枯萎,华美的舞台不再存在;三是,“天才的音乐家”惨遭捕杀!“被斩了头,被剥了皮”,如此惨不忍睹的情景,竟然是用生命放歌的天才的结局?“柔如风摆杨柳烈如十面埋伏壮如金戈铁马”,三个比喻合为一体,写出了蛙唱之美;“再也唱不出”,写出了这种美的消失,让人肠断,让人气愤!“我”忍不住质问刽子手,他说:“别人吃鱼我捡蛙,我有罪吗?”明明有罪,反倒委屈,人之无耻,无可奈何啊!

于是,“我”梦里蛙鸣不再和美,而是“声声泣血”;“我”要人们“听听”、“想想”、“嗅嗅摸摸”那蛙声,希望唤起他们的良知,挽救天才的歌者,也挽救人们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也正是作家的写作缘由,朋友,你明白了吗?

1.开篇写故乡和故乡的芦苇,是否走题,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蛙声说 “听听”、“想想”倒可以,说“嗅嗅摸摸”是否有些搭配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归纳这篇文章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没有走题。写围绕“水”来写故乡的,而水,则是青蛙生存的必备条件;至于芦苇,那是它们生活的环境和演唱的舞台。

2.表面看是搭配不当,其实作家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他是想让人联想的宰杀青蛙的血腥味和它们无头无皮的尸体,从而唤起大家的良知,停止对青蛙的捕杀,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3.我们保护动物,要珍惜动物为我们提供的充满生机的环境。

(以上各题大意相近即可)

也许,在初夏,雨后,郊外,你听到过那一片片蛙声;也许,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汽车的嘶鸣淹没了蛙声,却始终不能模糊你关于蛙声的记忆。那一片片蛙声,有时悦耳动听,觉得那是“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有时聒噪烦人,觉得那是“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韩愈)。请以“我记忆中的蛙声”为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典型的命题作文。先看提示语,我们可以揣摩出以下几条信息:第一,“蛙声”是大自然的声音;第二,现代文明让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成为了记忆;第三,蛙声还是那蛙声,但你可以借来表现不同的心情。把握了这些信息,有助力我们进一步立意选材。

再看题目:“蛙声”只是点明了写作对象,“我”限定了作文只能采用第一人称写作,“记忆中”才是真正的题眼所在。为什么会对“蛙声”有记忆?这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思作文:

①写景抒情,描摹蛙声,赞美生命。听!田野间,池塘边,起初是一声,接着是数声,最后响成偌大的一片。风,也悄悄赶来伴奏;树,也不禁翩跹起舞。蛙声,在天地之间弥漫开来,充盈着我们的心灵,那是天籁之音,是生命之歌……

②由景入议,斥责有人将青蛙作为盘中美食大加捕杀,导致田野里蛙声零落;或反思有的地方大兴土木,让曾经蝉唱蛙鸣的世外桃源,变成了公路纵横、烟囱林立的城镇和厂房。难道,我们的发展就得以再也听不到美妙的蛙声为代价吗?从而表现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主题。

③由景及人,回味一段交往,怀念一段友谊,追忆一段人生。蛙鸣声声,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那曾经的事,曾经的人,连同那一声声蛙鸣,刻入了自己的记忆,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蛙鸣时,明月夜,稻花香。

④托物言志,由记忆的那一片蛙声,引出对蛙的描写,写蛙白日辛勤劳作,晚上自由放歌,提倡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者赞美与它相似的人们。

一河蛙鸣

夏夜,河里的星星被蛙鸣吹响。河流有些小慌张,小兴奋,泛起娇喘的涟漪。呱呱呱呱,蛙鸣的颜色终于亮起来,短促而轻盈,一声声绕过春天,转眼就泊在夏的门槛。蛙鸣比一条河流长了许多,宽了许多,深了许多。它们守候在夜色里,成为夜色里开放的呓语和花朵,把庄稼的梦照亮。(王福友《蛙声沿着河流走了多远》)

雨夜蛙声

“蛙声如潮带雨来”。雨夜里,枕着蛙声入眠是一件最愉悦的事情。听着窗外雨声扑打竹叶的声响和庄稼生长拔节的声音,蛙声似天籁入梦,天地人浑然一体,似乎万事万物在刹那间变得神奇又极富诗情画意。(许永强《蛙声》)

月下小蛙

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古清生《总有那一片蛙声》)

关于蛙的诗句

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

——张籍《过贾岛野居》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贾弇《孟夏》

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王建《汴路水驿》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

——倪瑞璿《闻蛙》

以蛙明志

毛泽东同志从小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作文以表心志。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关于“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等迂腐内容,毛泽东却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诗歌以蛙自喻,抒发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气势逼人,令人称绝!

猜你喜欢
蛙鸣蛙声青蛙
秋夜
蛙声
我逮住了一阵蛙声
听取蛙声一片
你好,蛙鸣筒
小青蛙捉虫
消失的蛙鸣声
谁能叫醒小青蛙?
荷塘蛙鸣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