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开拓新思路 加快广西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2015-03-16 12:45黄方方
中国经贸导刊 2015年6期

黄方方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到经济工作中,在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广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战略谋划,团结带领全区5400多万各族人民,探索走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一、在新常态下推动实现2014年发展稳中有进

(一)精准发力,稳增长工作取得新成效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及时谋划实施九大重点领域投资,并出台实施38条稳增长政策措施,着重从投资、服务业、工业、金融、进出口、农业、保障性住房、改革等8个方面同时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673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一季度开局回升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3.5%,三大需求得到有效激发;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2010年来新高,发行企业债券规模为历史新高,北部湾产业投资基金和首支国家参股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获批设立,广西铁路发展投资基金正式成立,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税收增速高于财政收入3.6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呈现新亮点

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7万亿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5个。非公有制工业及小微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2%、1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4%,计算机通信、医疗仪器仪表等先进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倍、17.6%,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非粮生物质能源、高端铝合金材料应用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企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47.7%,全区创新平台总数达511家、增长59.7%。金融、旅游、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3%和14.1%,旅游总收入增长26.5%,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65.9%,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增长34.3%,软件服务企业突破200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至103家。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建成334.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连续3年创新高、总产量“四连增”,蔬菜、水果、蚕茧等优势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6%。

(三)“两路”齐推,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高铁”为重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贵广、南广高铁全线开通,南宁东站投入使用,桂林北站完成改造,新增高铁营业里程443公里,新增梧州、贵港、贺州3市通高铁,跨省开行动车由上年12对增加至86.5对,联接全区10个市、全国13个省份。建成河池至都安、靖西至那坡、百色至靖西、桂平至来宾武宣段、南宁外环等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442公里,新增武宣、德保、靖西、那坡4县通高速公路,全区高速公路覆盖80个县(市、区)、通达率73%。建成南宁机场新航站区、河池机场,民航机场客运量突破1800万人次。大藤峡水利枢纽正式开工,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郁江老口枢纽船闸建成通航,新增内河1000吨级航道563公里、沿海万吨级泊位8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岩滩水电站扩建等一批能源项目竣工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达3206万千瓦。实施100个重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新增市政道路556.8公里,城镇供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75%和89%,全区城镇化率达46%。

(四)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新红利

行政审批改革进展良好,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68项,62个区直中直部门公布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工商登记改革成效显著,新登记公司制企业数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93.8%和171%。投融资改革稳步推进,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缩小企业投资核准范围,由市县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占比达93.7%。农村改革有序铺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分别完成60.3%、89.8%。财税金融改革步伐加快,“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沿边六市。医药卫生改革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覆盖面达53%,提前1年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在7市推行。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放开桑蚕茧、电信业务资费等商品和服务价格,核定高速公路收费新标准,启动大用户直购电试点,降低电力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国有企业、集体林权、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等其它改革均有新突破。

(五)扩大开放,内外区域合作拓展新空间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全面拓展。第1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成果丰硕,广西签订合作项目257个,与东盟10国贸易额比上届增长2倍。开放平台加快建设,中马钦州产业园“三纵三横”主干路网日趋完善,马中关丹产业园钢铁项目一期动工,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北仑河二桥开工建设,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建成运营,钦州保税港区二、三期和北海出口加工区B区一期通过验收,与泰、柬、老、缅共建技术转移合作中心。与港澳台、珠三角、西南中南等国内区域合作加强。港澳企业客商来桂投资考察超过1000人次,引进港澳台投资项目46个、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与云南、湖南、海南、澳门签署一系列框架协议和合作文件,与广东、贵州省签署建设贵广、南广高铁经济带合作框架协议。对外贸易继续扩大,全区出口额增长30.2%,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增长53.6%,边境小额贸易出口增长33.8%,对东盟出口增长35.7%。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境外投资中方实际投资额增长127.7%。

(六)“双核驱动”,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格局

全面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倾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两大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左右江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加快构建“三区统筹”新格局。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修编完成,户籍同城化工作全面启动实施,口岸通关一体化工作方案制定出台,主要发展指标继续领先全区,总产值超500亿元园区达到6个,口岸货物通关时间减少50%以上,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统筹推进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大会战重大项目166项,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入园企业达68家,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新引进一批知名企业,7个沿江市集聚了全区6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配合国家编制完成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老区有色金属、铝、糖、锰等资源型产业加快调整转型。

(七)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10个县开展县级规划空间改革试点,在6个县整体开展空间功能区划,凌云、巴马、天等县和南岭山地生态功能区“三县一区”被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组织实施173个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3%,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超过80%。实施“绿满八桂”工程完成通道绿化200公里、村屯绿化500个,新植树造林4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优良率95.6%,主要河流水质监测达标率93.1%,城镇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8.4%,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深入推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505个、填埋场和焚烧场3.2万个,清理湖泊、河流、海滩、池塘等23万余处,清洁农田4075.8万亩,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87.8万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八)力补短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基层和民生倾斜,民生支出占比达77.1%,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3.15%,城镇新增就业47.7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4.86万人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99.03%,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21万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建学校201所、改扩建6885所,实现了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县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新建广西儿童医院,改扩建医院113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30元提高到35元;建成1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示范项目,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建成一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南宁市成功举办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实施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减少贫困人口96万。自治区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工程全面完成,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20.16万套、基本建成11.92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10.62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6.74万户,新增12.83万户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入住保障房。

二、在新常态下积极谋划2015年发展重点工作

(一)适应新常态需要开拓新思维

目前广西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久,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比重仍较大、创新能力仍不足、资源能源消耗仍较大,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比起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难度更大。为此,需要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理念。速度转档、方式转变、结构转型、动力转换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正视这种现实,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尤其对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保持平常心,把主要精力更多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二是转变方法。新常态下许多原有工作方式和政策措施可能不再适用,要根据新情况新变化创新思路办法,把握好多重目标的平衡,增强政策相互间的协调,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推动发展。三是转变思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尊重新常态的客观规律,力戒追求不切实际的高增长,但也不能以新常态为借口放任经济增长下滑而无所作为,具有条件的地方在提质增效的前提下争取发展得更快一些,以务实作风努力实现好的结果。

(二)适应新常态需要发掘新动力

新常态的首要特征是增速换档,是从高速增长换到中高速增长,但决不能形成惯性下滑,为此必须发掘新的增长动力。从广西来看:一是要向发展机遇要动力。广西已迈入高铁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中央支持广西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构建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国家战略在广西将实现全覆盖,自治区深入实施“双核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将不断催生出新的增长动力和增长点。二是要向结构转型要动力。广西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传统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目前广西正在大力发展千亿元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结构更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三是要向分量领域要动力。面对新常态,自治区党委、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总量提质、分量提速”的新思路。“总量提质”,就是体现增速换档的要求,把经济预期增速适当调下来,腾出更多精力放到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上,努力使经济发展的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分量提速”,就是把优势行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生态经济等具有潜力和有利于转型的分量领域目标任务提上去,强弱项补短板,积极培育新增长点,力争分量之和大于总量目标,最终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三)适应新常态需要采取新举措

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广西发展作了全面部署,必须抓好贯彻落实。2015年,着力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一是抓好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围绕基础设施、现代产业、民生及社会管理、生态环保等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重点,在航空、水运、水利、能源、市政、信息等领域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质量。三是深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步伐,破解投资主体单一、民间投资遭遇“玻璃门”的现象,狠抓改革措施督查落实,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力量。四是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与西南中南地区无水港合作,积极推动两广一体化,拓展与东盟交流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推进全区通关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五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提升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推进同城化发展,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深水航道、专业化泊位及港口码头。加快崛起西江经济带,全面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黄金水道畅通、千里西江生态等8大工程。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启动实施老区重大工程建设攻坚3年行动计划。六是以生态经济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完成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推进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供水、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治理。七是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卫生文体事业,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筹措资金抓好一批惠民工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