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要“因痛施建”

2015-03-16 08:18刘启诚
通信世界 2015年31期
关键词:专家数字化智慧

智慧城市建设要“因痛施建”

11月中旬,笔者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华为联合举办的首届“亚洲创新日”活动,其活动的主题是“打造智慧城市,共建全联接亚洲”,讨论传统城市如何利用ICT技术进一步实现华丽转身。

关于智慧城市的话题,除“亚洲创新日”活动外,近3年时间内笔者至少还参加过两个类似的活动。一个是2013年在日本参加爱立信组织的商业创新论坛,另一个就是2014年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组织的“智慧国”采访活动。

如今,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布局,在中国,各地政府也都在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为什么政府和产业界对智慧城市建设如此热衷?针对这个话题,本期《通信世界》专门推出“智慧城市”专题,深度剖析智慧城市建设。

数字化大潮是智慧城市“崛起”的主要推动力,创新驱动的ICT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权威数据显示,每增加20%的ICT投入将会撬动1%的GDP增长。根据预测,2025年全球经济一半的价值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进行创造。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各国政府自然无法忽略智慧城市建设。

从几年前的概念推广到现在的商用落地,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此次新加坡创新论坛上,专家们一致的观点是:要想让城市在全球具有竞争力、成为明日理想的智慧城市,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政府、运营商和民众发挥“合力”,利用ICT技术,部署智慧解决方案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市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好的影响,企业也可以借此更好地发展。

而且与会专家还一致认为,大数据将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生活方式,再到产业布局和规划、城市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将成为智慧城市的“引擎”。

如何把大数据应用于智慧城市?有专家认为,第一个阶段是使城市实现数字化。大量关于行业、企业和个人的数据由系统来捕获和存储,然后通过分析数据生成政策。这些政策反过来指导垂直行业提升效率、体验,最终实现城市智能化。第二个阶段是渐进式学习,需要系统具有渐进式学习能力,从真实案例里学习,然后提供政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智慧城市如何建设考验的是政府智慧。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行为,正如专家们所言:需要持续变革、持续的努力以及不断发展的联接技术和应用。

近年来,纽约、西雅图、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万隆等率先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实践,诞生了许多经典案例。当然,国内也有上海、深圳、武汉、银川、无锡等地的积极实践。

今后,笔者相信将会有更多的城市投身建设智慧城市。而专家们也开出了药方,但这个药方只是一个方向,对于具体城市的具体规划,主导者还需要因地施建。虽然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专家的建议可以听取,但决策者心里应该有把尺子——建设智慧城市,无论是智慧政府、智慧产业还是智慧民生,其根本目标是利用ICT技术,借助信息数字化服务于“人”。

所以,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切不可一哄而上、贪大求全,也不能跟风随从、照猫画虎,每个城市有不同的“痛点”,要看清“痛点”以及智慧城市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专家数字化智慧
致谢审稿专家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