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话翼城

2015-03-16 11:25翟铭泰
文史月刊 2014年12期

翟铭泰

翼城,上古称“唐”。自尧受封,其子丹朱及其苗裔承袭延至周初,被周公所灭,以封叔虞建立晋国,其间长达1300余年。晋国自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前,翼城一直是晋国的核心区域,素有“唐尧故地,剪桐封国”之称。如今,随着西周霸国墓地的问世,这里又被冠之于“霸国封邦”。

“翼”这一名称源于县境东南翔山“如鸟舒翼”。“翼城”一名,最早始于晋孝候,自称“翼侯”。隋开皇十八年始有“翼城县”名,此前翼、沃、绛合一县,曾称故绛县、绛邑县。北魏熙平二年(517年)绛邑县分地为三,翼、沃、绛初定版图。唐代曾为浍州,宋复为翼城县,金代升为翼州,元、明、清再复为翼城县至今。

翼城因历史悠久,且自古为诸侯领地,文化底蕴深邃而厚重。尧王访贤、舜耕历山、桐叶封弟、介子背母、董狐直笔等典故世代传颂。晋国的国君、文臣武将更为这方热土演绎出无数传奇。自汉以降,历代皆有显宦名流。纯朴的民风蕴育出翼城花鼓、翼城琴书、浑身板、堡子河蚌舞、西阎民歌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振三晋。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现存有曹公四圣宫、武池元代舞楼、南撖东岳庙、樊店关帝庙、城内木石牌坊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元代裕公和尚道行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文物保护古遗址有天马——曲村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古遗址多达5处。这一件件文物无不向今人诉说着这方水土那华美的远古、辉煌的今世和灿烂的未来。

人文历史 深邃厚重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栖息在县境东南历山舜王坪一带。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枣园遗址距今已达7000余年,出土的房址、农具、陶器等遗物,具有前仰韶时期的文化特征,被考古界确认为庙底沟文化的前身,枣园遗址也因此被命名为“枣园文化”,标志着“枣园人”已将历史的车轮碾进了华夏文明的前夜。

历经千百年的交融和进化,这里又迅速崛起了一支沿袭枣园制陶遗风,引领制陶技术潮流的部族方国“唐”。尧定都平阳后,禹封其子丹朱于此,此后,丹朱苗裔刘累、豕韦等相继为唐侯,建都于县境西北崇山南麓的“故唐城”,即《括地志》所载的“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者也”。进入夏代中后期,翼城仍属于夏王朝的统治区域,翼城南石遗址等地发现有“东下冯类型”遗存就是这一时期临汾盆地的代表性文化遗存。至今唐城村、刘王沟村仍遗存有“古都唐城”、“陶唐遗风”、“丹朱旧迹”和“刘累故里”等匾额,古风悠然。尧王访贤、舜耕历山、丹朱旱地划船、刘累豢龙等典故无不张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周初年,唐国参与了商王朝后裔的“武庚之乱”,为周成王所灭,周成王戏剪桐叶为珪以封其弟叔虞,史称“叔虞封唐”,也称“桐叶封弟”或“剪桐封国”,如今在翼城一带仍散落着诸如“唐风”、“守唐风”、“世守唐风”的门额。翔翱山下的南梁故城称“桐城”,叔虞祠虽不存,但“剪桐封国”、“唐侯流风”、“桐封古庄”、“桐封世家”、“桐珪堂”等门额仍旧被百姓收藏。至其子燮父因“尧墟南有晋水”改唐为晋,仍都于翼。据李伯谦、邹衡等考古专家考证现天马——曲村遗址晋侯墓地南侧的滏河就是上古时期的“晋水”,而滏河的上游就是翼城古暑一带的“金河”。此后,晋国屡次迁都,其核心地带仍在今翼城、曲沃一带,至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晋国迁都新田,都城仍称绛,即今侯马市,这里仍旧属晋,被称为故绛。晋国晚期,始在故绛设县,统辖今翼城、曲沃、绛县等地。晋国38代国君就有26代生活在翼城、曲沃一带,师服、栾成、士蒍、荀息、里克、魏犫、赵衰、狐偃、介子推、李离、董狐、荀吴等多谋善断、高风亮节的人物等都能寻找到与之相关的古村落。“赵衰故里”、“叔带旧封”、“魏武子古庄”等碣石门额风韵仍存。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县城以东六公里处的大河口一带发现了霸国墓地,一个未见于文献记载的西周国家——“霸国”横空出世,被评为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此,素有“唐尧故地、晋国源头”的翼城又被冠之于“霸国封邦”。霸国与晋国、倗国(绛县横水倗国墓地)和燕国均有往来,也曾接受过周王朝芮公的赏赐,但从其葬俗和出土的礼器来看,又具有较强的文化独立性,大概是在晋献公扩张之际被晋国所灭。

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战国时期,作为晋国发祥地的翼城,又一次成为三家争夺的重点地区,最初属韩,旋属赵,后又属魏,隶属关系在三个诸侯国之间易手。秦汉时期,翼城隶属河东郡,东汉改名绛邑。三国归魏,正始八年(247年),分河东汾北十县为平阳郡,绛邑县属之。北魏熙平二年(517年),绛邑县一分为三,在今翼城置北绛郡,辖小乡、北绛二县。于今绛县置南绛郡并南绛县,又置曲沃县与闻喜县隶正平郡,翼城初定版图。这一时期,翼城大地也因中华大地时合时分而动荡不安。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韩文侯伐郑,质郑康公之子姬寿于息城(晋国大夫荀息故里),前376年,韩灭郑,太子寿老死于息城,改息城为寿城。翼城存有唐代卢照邻撰写的《郑太子寿墓碑》;周显王十七年(前352年),魏败韩赵之师于皮牢;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王龁败赵,拔皮牢。所言的“皮牢”即今隆化镇牢寨村,村大门上“晋保障”、“西控墨岭”的门额仍存。汉代抗击匈奴的将军卫青原名郑青,今翼城王庄乡郑庄村为其故里,北关南门外浍水旁即有卫青饮马沟,骠骑将军霍光生于今南梁镇霍家涧,贵显后徙居平阳。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宇文泰置镇,命宇文邕以御北齐,取胜后以北齐隆化元年(576年)而置隆化镇,以此铭记北齐后主高纬骄奢淫逸亡国的教训。

隋开皇三年(583年),在今翼城置晋州,十八年(598年)改北绛县为翼城县,翼城作为县名始于此年,隶属绛郡。隋义宁元年(617年),合翼城、绛县为翼城郡,并置小乡县,县治在今曲沃县北王村,宋以前属翼城,名金水镇。唐武德元年(618年),绛郡废,改为浍州,二年(619年)改为北浍州,四年(621年)州废,天祐二年(905年),复名浍州。这一时期,翼城出现了两位影响中国政坛与文坛的人物,被载入《旧唐书》与《新唐书》中。一位是今南梁镇东尹村的尹知章,博通经书,刊定经史,被称为儒学大师,所注《管子》《鬼谷子》颇行于世。一位是今隆化镇枣园村的郑注,累官工部尚书,虽褒贬不同,但其舍身取义消除宦官专权的积极意义仍被后世评赞。endprint

宋代又设为翼城县,隶属绛州。金兴定四年(1220年),升翼城为翼州,辖垣曲、绛县、隆化县。元代复名翼城县,隶属中书省晋宁路绛州。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曾以“天下异人”著称的文彦博以大理寺评事知翼城县事,徙置文庙,修筑河堤,深得民心。后历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将入相五十年,被封为“潞国公”,翼城人在其所筑河亭旁建潞公轩,历代全国各地文人墨客赋诗凭吊,流传下无数优美的诗文。欧阳修也曾到翼城采风,写有《相度铜利牒》。宋代的著名道教人物紫阳派祖师张伯端曾在翼城城内村紫阳宫修道。这一时期,翼城的佛教也有了很大发展,扩建唐贞观三年(629年)的庆国寺为太平兴国寺。金天德二年(1150年)重修法轮院曾铸有大钟,被称为“神钟”,在晋南极为罕见。曾在唐代末年避居翼城杨洼村的工部尚书雁门人杨宗,其后裔累代贵显,杨璘为宋代大司空,杨发为金代隆州大将军,杨宜、杨琛均为元代大元帅,显赫一时。元代理学在北方的传播也波及翼城,涌现出了屈继平、张遵信等理学家,元代理学家吴澄曾为张遵信撰有《时思堂说》。元代杂剧的兴盛也为翼城留下了许多戏台,武池元代舞楼是全国现存最大的舞台,四圣宫舞楼、樊店关帝庙戏台也别具一格,均被誉为中国戏楼的精华。

明洪武二年(1369年),隶属平阳府,仍名翼城县。清代沿袭明制。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祖籍翼城西关宣庄,清代监察御史李春溥不畏强权曾两次上书光绪皇帝从英夷手中争夺矿权。清道光年间的著名廉吏石家绍曾被江南人称为“石爹爹”、“石青天”,监察御史史学迁、袁承业,左副都御使上官鉝等著名谏官无一不名噪政坛,彪炳千秋。

民国初,翼城县属河东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始,直隶山西省政府管辖,并曾一度分设青城县。1947年翼城解放,初属太岳第二行政公署,次年专设翼城临时公署,辖翼城、浮山、安泽、霍县、沁水、绛县、垣曲七县。这一时期,山西革命先驱阎紫琴于1926年建起中共翼城县支部,年仅36岁时与左权将军在辽县日寇“铁滚扫荡”中血洒太行;尤太忠的十七团曾驻扎翼城西阎镇十河村两年有余,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将军亲民爱民的品格被传为美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划属临汾专署,1954年改属晋南专署。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翼城县属临汾地区管辖。2000年撤地设市,翼城隶属临汾市至今。这一时期,全国植棉劳模吴春安、农业劳模马芳庭、林业劳模贾培奎,与癌魔抗争以生命倒计时兑现承诺的全国劳模、两坂村党支部书记李鸿海蜚声三晋,闻名全国。

民俗风情 多姿多彩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翼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通过历代口传心授的方式承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多姿多彩,它不仅是翼城人民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更是群众集体智慧的体现。每逢元宵、消夏以及重大庆祝节日,各种民间艺术竞相表演,既渲染了节日气氛,也给群众带来了欢乐和鼓舞。尤以翼城花鼓、翼城琴书、浑身板、孝义旱船、堡子河蚌舞和西阎民歌等别具风韵,喜闻乐见。翼城花鼓更是以其卓尔不凡为翼城赢得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绕城东西南北走,处处皆闻花鼓声”的民谣,道出了翼城花鼓经过历代传承已遍及全县各个角落。翼城花鼓,因鼓帮绘以花纹,鼓点舞步花哨,服饰道具花艳而得名。翼城花鼓最兴盛的时期在唐朝贞观年间,当地有一首刻在木牌上的花鼓唱词:“唐王坐定长安城,黎民百姓喜在心,年年有个元宵节呀,国邦定,民心顺,国泰民安喜迎春,花鼓打得热烘烘。”木匾上有“大唐贞观三年三月初十日”字样。翼城花鼓被光绪版《翼城县志》列入乐器图中,当时名为“鼗鼓”,即拨浪鼓,起于上古时期,足见其渊源。翼城花鼓发展到今天,其表演形式主要是鼓手与女苗子一起歌舞,同时有锣、镲伴奏,鼓手的打法是小鼓挂在胸前,头、肩、胸、腰、大腿、小腿处皆缚有小鼓,双手用鼓槌在鼓的两面击打,艺术风格可概括为:气势逼人猛似虎,神态逗人像玩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曾多次参加省和国家级舞蹈大赛、春节联欢和运动会助演。2006年,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和2011年,翼城县连续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即“花鼓之乡”的称号。

翼城琴书是本县土生土长的一种说唱艺术,俗称“本地书”,流传于周边县市。其音乐婉转缠绵,悦耳动听;唱腔高昂风趣,叙事性强;伴奏气氛热烈,具有一定的技艺,地方色彩异常浓厚。据考,翼城琴书起源于元朝末年,起初并没有伴奏者,只是一人带着一架小琴,一手打琴,一脚踩小木鱼,连打带唱,即所谓的“琴筝清音”。到了明清年间,加上了四胡和三弦,如今经过整编,演员已由起初的二三个人发展为二十余人,音乐主要以当地基本韵律为基础,富于变化。手中的乐器小钹和八角鼓不离手,随时指挥音乐节奏的快慢,即使在“飞板”最快的节奏中,也是有条不紊,富有感染力。正所谓“一小钹,一木鱼,一四胡,一扬琴,忽尔咔喳一声响,狎昵侧耳群目瞠”。通过代代传承,翼城琴书积累了大量传统曲牌曲目。曲牌有《割韭菜》、《状元游街》、《迎亲人》、《慢板前奏》、《欢庆曲》、《茉莉花》、《掐谷穗》等20余个;曲目有大本书50余本,小本书70余本,回书200余个,书帽300多个。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翼城琴书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琴书成了节庆庆典中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观赏琴书表演成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艺术享受。正如《翼城琴书赋》描述的:“花笛悠悠,三弦嘣嘣,扬琴瑟瑟,四胡嗡嗡。筷敲小钹噌切切,脚踩木鱼响嘭嘭。琵琶哑铃潺潺水,八角鼓儿龙卷风。大珠小珠落满盘,金声玉律动乾坤。”特别是1991年由琴书改编的以弘扬孝文化为主旨的琴剧《家风》,在晋、陕、豫三省久演不衰,连演一千多场,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剧团中实属罕见。省文化厅对《家风》的创作和演出予以表彰,文化部发来贺电并高度评价。2010年6月,翼城琴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翼城浑身板,亦叫“花板子”,表演的道具是用楸木制成的一头方形、一头弧形的三块合一的檀木板,表演时用花板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一种非常优美而且健身的民间舞蹈。据考,浑身板来源于古时的打谷场面。旧时,男女青年在打谷场上用“连架”(一种打谷农具)把谷穗打碎,连架上下翻舞,节律十分优美。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受此启发,便把劳动工具变成健身工具——檀板(花板),把劳动场面变为健身活动,发明了这一既有趣味又能健身的民间舞蹈。在翼城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鄢里竹马扛大刀,王虎浑身板打法高,范村枕头鼓儿扭折了腰,郑庄的小锣鼓红火敲。”可见,当时王虎村的浑身板表演已非常精彩。近年来,县文化部门致力于挖掘、发展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在深入研究“浑身板”各种流派表演艺术的基础上深度雕琢和重新塑造,打造出既不失原生态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翼城浑身板”,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焕生机。2009年6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0年5月参加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大赛,荣获“作品奖”。endprint

谁言山乡无逸丽?浑然天成一奇珍。堡子河蚌舞,亦称“逗河蚌”,是流行于翼城历山脚下堡子村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在远离江河湖海的北方偏僻山庄,能够活跃着一支颇具水乡意蕴的艺术表演形式,实属罕见。据传,堡子村河蚌舞起源于清嘉庆年间。由于河蚌能产珍珠,人人皆欲得之,所以人们便设计出渔翁划木船、挑鱼担,带鱼鹳、携渔网钓竿共逗“河蚌精”的欢乐舞蹈。新中国成立前,河蚌舞以逗蚌人和蛤蚌精双人表演为主。新中国成立以后,蛤蚌精由1只变为4只或8只,逗蚌人也由一人到数人,同时增加了集体跑队形的表演,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完美。2009年6月,堡子河蚌舞被列为省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此外,孝义旱船、西阎民歌、老虎上山、耍火叉、转身鼓等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名胜古迹 璀璨夺目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翼城这方热土上留下了众多揭示昔日辉煌的古遗址、古墓地和点缀名山胜地的古建筑以及横溢风韵才气的石刻碑碣。除前面提到的县境东南历山舜王坪的玄元洞旧石器遗址和河上翁堆山山前地带的枣园遗址外,县境西北部塔儿山南麓山前地带,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古遗址十分密集,东周时期遗址有“天马——曲村遗址”、“苇沟——北寿城遗址”以及县境东南翔山脚下的“故城遗址”等与晋文化相关的遗址,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界的普遍关注。

最具魅力的是新近发现的大河口西周霸国墓地,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好、时间之长、规格之高在全国罕见,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异常精美,被誉为“ 至尊宝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发现霸国”、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燕国公主眼中的霸国”文物展以及近期迎接澳门回归15年在澳门举办的“正经补史——西周霸国文物特展”等轰动全国,风靡世界。古朴的鸟盉、精巧的玉鹿、素雅的原白瓷、奇特的漆木俑等绝世精品,无不让中外观光者叹为观止,展示着偏居晋南一隅的翼城上古时期先民的睿智和风采。

除上述倍受史学界青睐的古遗址外,翼城还有5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武池元代舞楼是现存元代全国最大的舞台;四圣宫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将尧舜禹汤供奉在一起的千年古刹;南撖东岳庙现存戏台、献殿、正殿及两侧的耳殿和廊房等建筑,其中献殿和正殿为元代建筑,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东岳庙;樊店关帝庙戏台这一山门变通形式的营造法式在明清时期不同凡响,深得戏曲专家和建筑专家的青睐。位于老县城的木牌楼与石牌楼南北对峙,相距仅百米,尤其是石牌坊从基座到柱顶压头坊,由上到下,由外至内,各个石构件上均有精美的雕刻,或人物、或鸟兽、或花卉,形态各异,神形逼真。目前,以木石牌坊为中心的南十字街已被公布为山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放齐头并进。此外,还有春秋楼、金代钟楼、文峰双宝塔等时跨千年、名冠一方的古建筑;有贾庄民居、朱家祠堂、侯氏家庙、广适影壁等特色鲜明、风情浓郁的民居景观,点缀得唐晋故地钟灵毓秀。

翼城的碑碣石刻十分丰富,尤其是一些名人碑刻堪称绝世精品,昭示着翼城昔日曾涌动过的风韵才气。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曾为翼城撰有两篇碑文,一篇是《翼令张怀器去思碑》,碑已佚失;一块是《郑太子寿墓碑》,现存翼城县博物馆内,碑文为骈体文,一唱三叹,言简意赅。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撰文并书篆的“裕公和尚道行碑”楷中带行,矫健多姿,在松雪帖中另是一种风格,已被拷贝成字帖受到众多书法家青睐。此外,宋苏轼书欧阳修的“醉翁亭碑”、清顺治颁赐上官鉝的明代宫廷画家吕纪的“风竹惊鹤图”也曾被上官鉝勒石珍藏。上天眷命碑、李公柳荫碑等也出于名士,艺术精湛,造型奇特,不啻为翼城先民智慧之结晶、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