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两渡何氏名人多

2015-03-16 11:29何令祚
文史月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何氏

何令祚

出山西省城太原市南行150公里,有一灵石县,县名源于一块从天而降的陨石,为隋文帝北巡途中所知,乃以石立县。从灵石县城沿汾河谷道驱车北行十余分钟就到了两渡村。古时汾河流经村之两侧,村民出行需摆渡两次,该村由此得名。后有何氏乡绅捐资建成一座石桥——秋晴桥,横越汾河,贯通两岸,村民才得以摆脱出行需两渡之苦。

两渡是一个有4800口人的村落,两渡何氏自古以来就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早年何氏人口占全村的80%左右,后因居官赴任,经商外出、久落他乡者不少,而两渡地处晋中南北交通要道,附近又有国有大型煤矿,村中外来户逐渐增多,现在该村约四分之一的村民姓何。这1000多口人的何氏,上溯300年,特别是清乾隆以来,创造了空前未有的辉煌。

一朝官宦

两渡何氏,自始祖何立本于明朝中叶从河南大石桥迁入两渡,经九世祖何溥传衍壮大,其“贸易京师,遂以致富,资逾十万”,成为当时的巨商大贾。且首取功名(贡生),考授州同知,始入科举之途。此后何家人才辈出,科场捷报频传,官宦遍及各地。仅在清朝,该村何氏就出了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山西一带曾有“无何不开科”之说。这不仅使得何氏家族在地方上影响甚大,而且随着获取功名人数的不断增加,何氏族人仕绩也随之遍布全国。史料显示,在清乾隆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在清廷中枢机关——内阁、各部院衙门、内府及地方文武衙门供职者60余人。全国除黑龙江、吉林、湖南以外,其他各省均有两渡何家人担任过地方官职,尤以直隶、山东、顺天、陕西和浙江等地居多。这其中约有一半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之职,同时也出现了官至甘肃布政使(从二品)、护理陕甘总督(正二品)的何福堃,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的何乃莹等位居显要的族人,是清代名副其实、闻名全国的科举家族。其中还有一个家庭连续数代,同代中兄弟同榜进士的例子。

何思均,系何家第一位考取进士的族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官任翰林院检讨,四库总校官,与桐城派古文巨擘姚鼐交情深厚。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何思均的两个儿子何元烺和何道生同中进士,为何家首创“兄弟同榜进士”的佳话。

何元烺,何思均长子。历任户部江西司主事,山东、河南司员外郎,山东、广西司郎中,军机处行走。嘉庆六年(1801年),京察一等记名。转山东道监察御史,诰授中宪大夫,特授广西太平府知府,署左江兵备道。由于他“办事公正,率属廉明”,故得到广西巡抚成林的举荐,遂署左江兵备道,最终“两以卓异荐,具奉旨加级”。按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何元烺两举卓异,足见其吏治才具。

何道生,何思均次子,字立之,号兰士,是何氏家族最为杰出的文人代表,也是何家族人中唯一一位被张维屏《国朝诗人徵略》收录的著名诗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登进士,官任翰林院检讨,充四库馆总校官。又四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历官工部主事、员外郎、郎中,迁山东道监察御史,巡视济宁漕务,旋擢江西九江知府、甘肃宁夏知府、陕西凤翔知府。事具《清史列传》卷七十二。其交游所及,诸如张问陶、法式善、王昶等,皆并世贤达,甚至与一代文宗袁枚相唱和,其诗集是研究乾嘉文学政事之重要史料。

何熙绩,何道生长子。道光壬午恩科进士,历任顺天文安、直隶肃宁县知县。著有《月波舫遗稿》。

何耿绳,何道生次子。嘉庆己卯科顺天乡魁,道光壬午恩科会魁,殿试第二甲第二十名。朝考钦点即用知县,累官直隶大顺广兵备道。有《退学诗斋诗集》、《学治一得编》。

何福咸,何熙绩之子。道光庚戌科进士,官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江南道掌贵州道,协理京畿道监察御史,署吏户刑工科给事中。

何思均、何道生、何熙绩、何福咸为一脉相承的直系祖孙,朱彭寿《旧典备徵》卷四将其列为“累代甲科”,即“举一家人成进士踰三世以外而世系直接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云:“(何思均)长子元烺,次子道生,同入制科,并有文誉。今灵石之何,尚有掇上第,官清班者,盖遗泽长矣。”

一门才俊

两渡何氏,繁衍到第十五世,诞生了又一个名人——何澄。何澄,字亚农,别号真山,1880年5月31日生于两渡,幼年父母相继过世,后往辽宁、辽阳投奔兄长。20世纪初,何澄赴日留学,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是山西首批留日学生。在东京,他先入振武学堂,继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学习,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应保定陆军军官学堂之邀,出任该校军事教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了上海推翻帝制的革命起义。辛亥革命胜利后,出任沪都陈其美部第23师参谋长。政坛军界的尔虞我诈,令何澄厌倦之至,少顷,他便携妻带子迁居苏州,专心实业。

何澄之妻王季山出身名门。王季山之父王颂蔚是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军机章京,户部云南司主事、员外郎,湖广司郎中,迁御史。王季山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她从苏州其母所办振华女校简易师范科毕业后,又到上海中西女校读书,知书达礼,且具大家闺秀的典雅风范。

何澄、王季山夫妇育有5男3女,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思想是“科学、自由、平等、独立”,对子女的要求是“对技术要精细周到,对事务要明快通达,对人要忠厚宽大”。殷实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开明进步的教育理念,使这个家庭又走出了科学家。

长女何怡贞(1910—2009),我国著名的光谱学家、固体物理学家。她从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在美国获得了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1938年留学归来,受聘于司徒雷登任校务长的燕京大学教授物理,其丰采与才华折服了燕京大学的师生。1941年与新婚不久的丈夫葛庭燧再次赴美,在马萨诸塞州艾满司脱学院和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祖国,把自己丰富的光谱学知识应用于当时钢铁工业急需的合金钢与炉渣的分析,不但填补了光谱分析的空白,解决了生产急需,还培养了一批化学分析的骨干。何怡贞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国内多个奖项。endprint

长子何泽明,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冶金专业,回国后曾任昆明中央机械厂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钢铁学院教授,后任北方工业大学副校长。

次女何泽慧,著名核物理学家。生于1914年,从小在外婆王谢长达创办、姨母王季玉任校长的苏州振华女中读书,后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在德国学成后转至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工作。1948年回国,建国后长期在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次子何泽涌,解剖学家、组织胚胎学家。生于1919年,18岁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39年赴日本庆应大学医学部学医。1944年回国后,先后任山西女子医学校教员,山西川至医专副教授、山西医学院教授,毕生从事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进展》、《人体发生学》等著作。

三女何泽瑛,植物学家。生于1920年,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48年从东吴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又考上台湾大学研究院,但此时国共两党内战正急,何泽瑛放弃学业回到大陆,长期在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从事种子学、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植物学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

三子何泽源,机械技术专家。生于1922年,1939年考入在上海租界办的苏州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1943年被父亲送到抗日陪都重庆,在重庆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一制尼厂任工务员,1945年7月他从北平带领汪伪通辑的《申报》总经理马萌良等抗日人士经山西转赴西安时,在平遥被日本宪兵抓获关押,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释放。后进入太原纺织厂,并任该厂副总工程师。建国后,何泽源长期在保定制油厂工作。

四子何泽诚,高级工程师。生于1924年,1944年赴昆明入读西南联合大学先修班。抗战胜利后,考入江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到长春地质调查所实习,并在鞍山矿区进行了一次地球物理探矿工作。建国后,何泽诚进入重工业部下的物探总队工作,1955年任物探总队实验室负责人,开展对磁法仪器、电法仪器、地震仪器、测井仪器的开发研究工作,1962年奉调进入上海地质仪器厂。一年之后,成功研制出DDC—2型电法仪,并获得1964年全国新产品展览会二等奖。后来,他在防震减灾、探测石油、设备检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现定居于新西兰的奥克兰。

五子何泽庆,物理学家、经济学家。生于1926年,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大学物理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大科学家余瑞璜,攻读金属物理学,毕业后到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任教。1952年东北高校院系调整时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后升任物探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物探系助理主任。反右时,被划为右派,降职降级,发配至校办大屯农场劳动改造。“文革”中备受折磨,1976年患肝癌去世。

一对“居里”

前已记述,何泽慧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就是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何泽慧认识了同班男生钱三强,并与钱三强在二战欧洲战场的硝烟中确立了恋爱关系。在欧洲时由于局势纷乱,何泽慧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1943年当德国、法国恢复通邮时,何泽慧只能通过战时限制的25个单词与外界通信,当时何泽慧在德国,钱三强在法国,阔别七年,两个年已三十的留学生运用25个单词鸿雁传书。1946年何泽慧从德国到了法国,进入法兰西原子化学实验室工作,得到了世界著名科学家第二代约里奥·居里夫妇的亲自指导,不久,在居里的主持下与钱三强举行婚礼,结为伉俪。就在居里夫妇的实验室,何泽慧与钱三强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当时,在欧洲的科学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因而他们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何泽慧与钱三强1948年回国,夫妇俩一起开创了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后逐步演变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直到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何泽慧曾是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唯一的专任研究员。1950年以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领导研制成功原子核乳胶,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8年起,她参与领导成立了中子物理研究室,参与了中国第一座核反应堆与加速器的建设与实验,承担了原子弹与氢弹研制中的一些基础性科研任务。1964年起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73年以原子能研究所一部为基础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何泽慧担任副所长,分管宇宙线研究与图书情报工作。虽然机构不断调整,但她始终处在科研第一线,领导着关键部门,曾参与国家核武器研制任务,培养了众多科研人才,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钱三强(1913—1992),浙江湖州人,被称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原子核的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先后担任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二机部副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晚年还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何氏
何氏眼科:医疗纠纷不断 违规问题频出
老鼠嫁女
明代晋江何氏家族忠孝传家考
害羞的年
何氏“十全大补粥”
不翼而飞的蜂蜜
野餐记
东纵七支队成立旧址
传闻逸事
拓荒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