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制琴师的胡琴梦

2015-03-16 07:36陈佳莹孙艺秋
文化交流 2015年3期
关键词:制琴国礼琴师

陈佳莹++孙艺秋

胡琴是中国民族传统弓弦乐器的总称。二胡是胡琴系列中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乐器之一,既可独奏,也可合奏,是现代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的主要乐器。新昌制琴师俞开明将自家的乐器厂搬迁到一方清静之地,潜心研制。俞开明成了为全国最顶尖二胡演奏家制琴的名师,并做出了代表国家送赠海外贵宾的“国礼”。

热一壶酒、听一折戏、哼一段曲,对于老绍兴们而言,这无疑是冬日里最为惬意的时光。然而无论是越剧中的才子佳人,还是绍剧里的高亢唱段,在绍兴品类繁多的曲艺演绎中,总绕不开一缕独特的琴音——二胡。

为寻得一把至好的二胡,驱车至新昌县梅渚镇,循着山路,缓步而上,若是行家,行近半山腰处,便可分辨出极品二胡的徐徐弦声。去年春天,新昌制琴师俞开明将自家的乐器厂从喧闹的县城搬到了这个小山坡上。“做琴一定要静心”,就这样,在这一方清静之地,俞开明成了为全国最顶尖二胡演奏家制琴的名师,并做出了代表国家送赠海外贵宾的“国礼”。

走进这座灰色砖墙的乐器厂,第一眼见到的俞开明并非想象中的“大师模样”,不高的个子,满脸的笑意,44岁了却仍保持着小伙子的劲头。见来人对“国礼”好奇,俞开明小心展开刚收到不久的证书,只见左侧图片上是一把明清老红木制成、以鹿骨缀以梅花图形的二胡,名曰“咏梅”,右侧则整齐地写着“2014年3月作为国礼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赠予德国埃森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俞开明回忆道,当时他将刚做好的“咏梅”和“松针玉洁”一并送入国家礼宾司,一把婉约,一把遒劲,最终“咏梅”脱颖而出。

然而,直到走进俞开明工作室细细观摩后才发现,国礼“咏梅”还仅是众多好琴中的一把。淡淡木香中,形似一柄如意的二胡“称心如意”雅置其间,走近细看,琴杆上还有几痕仿秤杆而刻的银色刻度;一旁的“日月同辉”则在琴头处嵌上了象牙雕刻的日月造型,并刻以祥云图饰点缀;而由印度小叶紫檀制成的“飞龙在天”显得傲然挺拔,紫黑如漆,散着油亮……如今,这些一个月仅能制出两把的高档二胡,每把的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可谁也想不到,初为制琴师时的俞开明,却是靠着坚持每月打4份工,才勉强撑起这个“做一把最好的二胡”的梦想。

20年前,从小热衷吹拉弹唱的俞开明痴迷上二胡制作。花四个月工资买回一把好琴,回到家一块一块拆开,研究里头究竟是什么构造;好不容易攒起1万块钱,买红木、寻蟒皮,花尽心思做成一把二胡,最终却只卖出了2000元……像这样的“傻事”,那时的俞开明足足干了3年。

“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尽管早在《元史·礼乐志》中便开始有了二胡制作技艺的记载,真正精髓的制琴技艺,仍需师徒间亲授技艺、代代相传;无奈之下,俞开明开始四处拜师学艺。

所幸的是,在上海城隍庙,俞开明遇到了二胡制琴师陈顺德,先后6次登门拜师后,这位年至古稀的老先生终于答应收下这个“小徒弟”。“那时候师父总是说,小徒弟啊,你要学得快一点。师父总怕他自己什么时候就不行了。”回忆起启蒙之师,俞开明眼眶泛泪,在上海学习的3年里,选料日渐精明了,琴做得像模像样了,师父却走了。临走前,陈顺德还特地嘱托夫人把自己亲手做的全套制琴工具整整齐齐包好,传给了这个痴迷二胡的“小徒弟”。

师父走后,俞开明并未停步。他再度赴上海,拜在上海民族乐器厂制琴大师王根兴门下。师徒见面时,王根兴仔细观察起俞开明做琴的双手,右手食指外侧的整条粗糙疤痕,左手掌纹两侧隆起的厚厚老茧,然而会意一笑后,王根兴却并未指点制琴技艺。以后,每隔两三个月,俞开明总会坐上四个多小时的大巴赶到上海,王根兴却总只许他呆一个上午,看看新做的琴,天南海北地聊会天,就打发他回了新昌。一年、两年、三年,最终,有感于俞开明的诚意和坚持,一直观察着他的王根兴来到了新昌,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授给了俞开明。

就这样,执著到有点傻劲的俞开明,像金庸小说中的郭靖一样,凭着认真和憨厚,继承了“二胡江湖”中一位又一位名师的“衣钵”。大尖木锉、红木刨子、六方鼓凳,这些老师傅们亲手打磨的“绝版”工具成了他的珍藏,而大师们亲授的制琴技艺也在他的不断琢磨下日益精进。

“只要把一张蟒皮放在我面前,这条蟒蛇是公是母、几岁,什么时候宰杀的,我都能看出来。”俞开明告诉记者,如今,二胡的前期切割、雕花等工艺已有专人代工,唯有制作琴筒前那块琴皮的“鞔皮”工序仍非由他经手不可。说话间,俞开明在一块购自越南的六边形蛇皮边缘缝上六段小竹杆,将其套在状似小腰鼓的鞔皮架上,用绳连接小竹杆与鞔皮架后,施力绞动绳子,使蟒皮六条边均匀受力拉伸。鞔皮的松紧度关系到二胡的音色,每张皮与不同木质制成琴筒后又会产生不同的琴音,而鞔制程度的把握,木与皮之间的配搭,或沉郁悲怆,或亮丽清脆,全然仰赖制琴师的敏锐听觉和手感,这便是俞开明制成“绝世好琴”的奥妙所在。

“一转眼就奔五十了。”作为新昌的“非遗”传承人,如今的俞开明总想着能把师父们传给他的技艺接着传承下去,“有缘分的话,我也想碰到一个好徒弟。”放下手中的鞔皮架,俞开明走出工作室,比划起乐器厂前那铺满木材的整块平地。今年,俞开明将会在这里盖起一座耗资千万的胡琴博物馆,填补浙江民族乐器博物馆的空白,更将把平生做得最好的200把二胡放在里头,留给后人。“我还想在旁边盖一座红木亭子,空闲时能和朋友拉拉琴、喝喝茶,多惬意。”

回到木香氤氲间,俞开明取下那把“称心如意”,稳稳坐定,拉起了一曲绵长的《江河水》……

1

猜你喜欢
制琴国礼琴师
收藏百年欧洲制琴工具 填补制琴文化研究空白
孔家钧窑 国礼精品钧瓷作品
韩国 来自朝鲜的“国礼”
断弦
断弦
论古典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发展
新媒介下蜀绣“关系传播”探析——以蜀绣作为国礼承载关系为例
对以古籍为国礼的一些小小建议
“调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