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乒“抗议”,国民吐槽

2015-03-16 22:13伟伦
新民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国球王皓小品

伟伦

关于乒乓球的新闻已经很久没上头条了。羊年央视春晚,号称“国球”的乒乓球因为“开心麻花”小品中的一句台词成为外界热议焦点。有乒乓球手率先抗议“国球怎么能够被如此调侃”,实际上整个小品内容还真与国乒球队没有什么关系,其经典台词“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仅仅是指在某办公场所拒绝再打乒乓球、拒绝把打乒乓球当成拍马屁的工具而已。出人意料的是,部分新老乒球手居然表现出少有的“愤怒”,“声讨”矛头直指小品演员……对此,有网友调侃:国球巨星们的声讨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什么时候我们的国球变得如此的不自信……

上纲上线,乒球就该高高在上?

常言道:文体不分家。连续四年登上春晚舞台的知名喜剧演员郝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回是真正的与体育沾边了,而且是大名鼎鼎、来者不善的国球。这不,在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于他在小品《投其所好》中先后两次说了同一句台词——“拒绝黄,拒绝赌,拒绝乒乓球”,瞬间引发众多乒乓球国手的不满。

小品《投其所好》主要讽刺的是女科长马晶晶为了巴结领导,让科员郝建不务正业,在上班时间练习乒乓球,但由于新来的领导廉洁严明,最终让女科长下课。没想到小品播出后,包括王皓、马龙在内的众多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却纷纷表示不满。前辽宁乒乓球队员、福原爱私人教练汤媛媛发微博声讨:“乒乓球是国球,请不要拿我们的努力和汗水当作讽刺的小品,这是在侮辱我们对乒乓球的一种执著和精神,我鄙视,也不知道乒乓球怎么就和黄赌毒能联系在一起了?”

春晚结束后,郝建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向国乒致歉,他坦言,“一个口误,拒绝黄拒绝赌拒绝拍马屁,把拍马屁说成了乒乓球。抱歉!给喜欢国球的朋友们添堵了”。

然而,许多网友却认为,郝建大可不必表示歉意,本来这部小品的台词就没有什么问题,反倒是众国球手的娇贵和挑剔招致外界更多的反感。国乒球员们没有料到,自以为通过抗议可以给国球正名,却引来一波批评和质疑的浪潮,冷嘲热讽简直完爆今年所有的春晚小品。一位署名为知风的评论者认为:一句台词没想到“误伤”了乒乓球,招致部分国内乒坛人士的不满。这话从何说起呢?剧本中“拒绝乒乓球”是在“语境”上做了充分铺垫的。这不是正常情况下的体育活动,而是作为拍上级马屁的一种手段,当然应该归于“拒绝”之列。显然,在这个小品中,“打乒乓球”是作为小品中的一个情节,已经与拍上级马屁扯上了关系,就像小品中提到的“领导喜欢钓鱼”一样。谁如果把小品中的“打乒乓球”看作正常情况下的体育运动,倒是成了另一个笑话了。

小品《投其所好》招致部分国内乒坛人士不满,可能是因为乒乓球的“国球”身份,因为出色而显得娇贵。但是,一旦被用作拍马屁的“道具”,在相关范围内遭到讽刺和抵制是必然的。无论是“国球”乒乓,还是“国酒”茅台,只要与官场腐败沾边,就不存在打遍天下或喝遍天下都批评不得的特权。对笑话较真本来就是另一种笑话。这种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实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关于乒球为一句台词而上纲上线的议论,春节期间在网上进一步发酵。有网友指出:国球荣誉的确来之不易,但是早已成为历史。如今乒乓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别说跟足篮排三大球相比,就是跟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台球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相比,也是一样的,为什么就一定要鹤立鸡群、高高在上呢?

“区区一句小品台词就能招致乒乓巨星们如此指责,更重要的是小品台词没有什么问题啊,我们的国手为何如此娇贵,如此敏感啊?更加令人不解的是,众多国球手既然如此维护国球形象和权威,为何这些年我们却看到一些国球巨星们一幕又一幕丑陋的一面,难道他们不知维护国球形象吗?”网友们所指责的丑闻,往近的说,这些年里就有孔令辉酒驾豪车撞车事件,王皓醉酒随地小便且怒踹保安人员事件,国手在乒超联赛中怒竖中指丑闻,有马琳与演艺圈女演员闹离婚、并被前妻张宁益爆料为打主力向教练行贿丑闻,有张继科赢下队友后疯狂踹碎广告牌事件,更为引人关注的还是奥运会参赛名单内定传闻、乒乓球界普遍存在队员更改年龄现象、省队为向国家队输送球员不惜血本、国家队教练组奥运会奖金数额惊人……往远的说,有让球风波、何智丽事件、韩玉珍“自伤”事件等等。

所有的这些丑闻和风波,归根到底都源于国乒队长期以来过于注重比赛成绩,而忽视了对运动素质教育和体育社会功能的建设。

以王皓几年前醉酒打保安事件为例。其实,无论是世界冠军和普通百姓都知道,在不该方便的地方去“小解”,本身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稍有道德感的人或有点修养的人都会以此为耻的,要是普通人出现了此等现象,给保安道个歉也就完事了之,但我们的世界冠军为何就敢大打出手呢,这就是一个对所谓英雄的畸形认识和盲目推崇下的社会产物,让他们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认为自己是世界冠军,为国家挣得了荣誉,就可以凌驾于道德和法律之上,产生凌驾于普通人之上的优越感。

一个体坛成功人士,无疑从小就为锻炼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青春,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和同龄孩子一起学习文化知识、接受道德熏陶的机会。而且中国体坛“成绩决定一切”的价值观也易让他们的心理产生扭曲,所以才会有此类现象的屡屡曝光。如今面对一部充满讽刺腐败正能量的小品,乒乓球手居然如此过激和敏感,这何尝不是“高高在上,批评不得”的扭曲心态在作怪呢。

记得著名作家赵瑜曾有一句令体育界震聋发聩的话:金牌的摇篮也是腐败的摇篮。当然,我们绝不希望这种现象在国乒队中发生,可是在几个月前中央巡视组公开发布的通报中,我们还是发现中国诸多体育金牌项目内所隐藏一些鲜人为知的惊人内幕。早在20多年前,赵瑜就曾大声疾呼:什么才是“体育强国”?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界语焉不详,或许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其中的具体涵義。他们沉迷于与自己的纵向比较和内部竞争中,固守堡垒,不能自拔。试想体育的功能被颠倒了,还有什么积极意义?金牌的背后是什么?靠一支没有多少文化的队伍,怎么去实现体育强国之梦?高尚的体育竞赛何以变得如此庸俗?绝大多数人只有“看”的机会,却无“干”的场合,金牌的意义何在?

所以,作为国球,乒乓球本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改革重任,而绝不是高高在上、上纲上线,批评不得、调侃不得。

完成使命,国球早该回归本源

乒乓球躺着中枪的事件,在网上还进一步了引发关于乒乓球到底还是不是国球的讨论。

有网友称,“国球”到底是谁封的,始于何时?如今还算不算是国球?名为“YPYP”的网友回应,关于乒乓球被封为“国球”我看原因有二: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三届世锦赛,庄则栋三连冠,再加几个团体和单项冠军,在当年中国在国际体育运动项目中一事无成时,注了一剂扬我国威的强心针。另一个是1971年“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取得历史性突破,国球历史地位由此形成。至于如今还算不算是国球没有定论,个人感觉足球将来在中国应该更火爆。

作为国球,小小银球曾在很长时间以来承担着不同于其他项目的特殊使命。它包含着政治、民族情感、国家利益,所以它也曾有着那般深重的质感。1959年第25届德国多特蒙德世乒赛,容国团一举夺得男单冠军,从此,世界冠军的神秘大门向中国人打开了,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的殊荣令全国欢腾鼓舞。

1961年世乒赛在北京举行,这对于长期国门紧闭的中国而言,并非一场普通的世锦赛,更是一场展现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强大实力的竞技场。比赛进行到最后,中国选手包揽了男单四强,他们是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男单冠军已提前收入囊中。遗憾的是半决赛,四位中国球员的内战并不精彩。其实,这样的基调早就在半决赛前一晚的队内会议上就有了安排,当时主管体育的贺龙元帅直接表态,希望三位上海球员委屈一下,因为庄则栋代表的是首都。李富荣按照“计划”把冠军让给了庄则栋,而且一让就是三届,从此他成了唯一一名连续三届夺得世界亚军的选手。三次让出男单世界冠军,李富荣并不委屈,“其实不仅仅只有我让球,湖北选手胡道本也三次让球给我。”这些上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是一代人风貌的缩影,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这些上海球员,和其他所有乒乓球员一样是那样单纯,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国家的计划,所以当庄则栋登上领奖台时,耐人寻味地说:“我是代表集体领奖的。”

当小小的银球旋转起来时,谁都看不清它的魔力。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乒乓球成就了中国外交的传奇。谁都不会想到1956年第23届东京世乒赛会让乒乓球从此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当时日本乒乓球的成功令中国十分羡慕,中国派出王传耀、孙梅英等运动员参加比赛,他们除了要提高自己乒乓技艺外,也肩负着向日本等国家的人民表达中国人民友好善意的任务。

1971年,当时日本乒协会长、亚洲乒联主席后藤钾二邀请中国参加名古屋世锦赛,更是让乒乓球走上了璀璨的外交舞台。在周恩来总理和后藤甲二的努力下,阔别两届世锦赛的中国队重回世界赛场。“没有乒乓球这个媒介,中美迟早也要接触,只不过可能会晚一两年。我们很幸运,恰好被历史选择了。”在中美乒乓交流的参与者徐寅生看来,上海乒乓的球员们也在这个特殊的乒乓外交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进行友谊赛后,友谊的种子被带到了上海。在江湾体育馆举行的中美友谊赛,“场面非常热烈,观众鼓掌拍得手都红了。”在上海世乒赛的总裁判孙麒麟记忆中,那是无法忘怀的比赛,尽管他那时并不是非常清楚这场比赛最终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乒乓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无法取代的角色,所肩负的极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使命。说到底,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乒乓球不是体育更像是政治。因此,关于那个年代的“让球事件”赢了外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乒乓球早已完成了其特有的历史使命,乒乓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也早应回归本源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近些年来,乒乓球总是在不经意间闪耀一下作为国球的光辉和权威。前不久,国家男乒总教练刘国梁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时,首次披露伦敦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的幕后故事。对于当年的决赛,刘国梁表示:“2012年改制了,先打单打,后打团体。我已经算到了,单打比赛输了的这个人思想工作是很难做的,他刚输完比赛,在崩溃的状态去参加后面的团体赛,谁能做到?年轻的张继科能做到吗?马龙能做到吗?可能做不到,那宁可让曾经有两次第二的王皓来吧。”深思熟虑之后,刘国梁决定让王皓承担起这个重任。“我跟王皓下了一个命令,我说‘皓,你一定要做好以决赛输给张继科为荣,你必须调整好这样的心态,你王皓才有作用’。所以后来,王皓真的在决赛中输给了张继科,但在团体赛中,王皓起到了中坚作用,跟张继科继续配双打,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我觉得王皓其实很勇敢,公心比私心强得多。”

话里话外,总是感觉王皓让给了张继科,尽管后来刘国梁不断辩解和否认,可是关于新时代国乒让球的传闻依然不绝于耳。几年前,著名作家叶永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让球现象在国家队依然存在,他说:“雅典奥运会王皓为什么丢了金牌?半决赛柳承敏对瓦尔德内尔、王皓对王励勤,国乒认定老瓦肯定进决赛,考虑到王励勤对老瓦的战绩不佳,就安排王皓进决赛,没想到最终柳承敏赢了老瓦又赢了王皓。”叶永烈认为,让球是臭气熏天的东西,不论包裹上多么好的外衣,臭气都会跑出来。

运动员为国争光值得尊重,但傲骄之气还须警惕。

客观地讲,由于乒乓球运动项目特点的局限,以及其在世界发展不平衡,早已显现出被踢出奥运会的征兆。乒乓球运动要想有更强的生命力,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要尊重运动规律和体育精神,早早回归本源。前不久,大公报知名评论员杨华更是尖锐指出,如今国乒无论拿多少金牌,都上不了头条,都不如国足亚洲杯出一次线来得轰动。乒乓球运动本身就缺乏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和观赏性,再加上乒羽中心的职业化改革纸上谈兵——没有故事,没有英雄,枯燥的比赛很难调动大众的情绪。在“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国策下,保守功利的乒乓球正在拖国家的后腿,乒羽中心官员曾拍胸脯放卫星说是要把乒超联赛打造成乒坛的NBA,事实上,乒乓球能赶上CBA都是痴人说梦。既然是泱泱大国,既然是旧邦新造,就该有与时俱进的魄力,就該有直面不足的气度,这个时候依旧敝帚自珍死抱着乒乓球不放,未免小家子气了。我们早已不再需要靠金牌维系民族自豪感,我们要的是更深入地壮大自己、影响世界!习主席多次强调足球对塑造国民性、对推动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也许未来中国的国球,就应该是足球。对足球,我们从不缺少热爱、虔诚与梦想……

猜你喜欢
国球王皓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国球国车一起炫!风神携手国乒公益直播传授乒乓技艺
我是小小绘画家
Limit Cycles by Perturbing a Piecewise Near-Hamiltonian System with 4 Switching Lines
“国球”是这样炼成的
乒乓球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王皓国画作品
FromGrammaticalGendertoSapir—WhorfHypo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