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影像检查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2015-03-17 02:00王海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7期
关键词:脉络膜磁共振螺旋

王海鸥

山东定陶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定陶 274100

颅内动脉异常增大并扩张称为颅内动脉瘤,当动脉瘤扩大到一定程度时自动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迅速,极易导致死亡[1]。早期颅内动脉瘤由于无明显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因此,及早正确诊断颅内动脉瘤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正确评估病情并改善患者的预后[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均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因此,为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我院对入急诊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查,将诊断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03—2014-03急诊治疗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行经3D-CTA及MRA检查,后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再次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检查出瘤体102个。80例患者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17~83岁,平均(51.4±12.9)岁;Hunt-Hess分级:Ⅰ级21例,Ⅱ级35例,Ⅲ级22例,Ⅳ级2例。均符合3D-CTA及MRA检查的适应证,患者及家属对3D-CTA及MRA两种方法均了解并同意检查。

1.2 方法 80例患者入院后先行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症状严重者行脑室外引流,插管观察其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瞳孔反射。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的检查,确诊后行介入或手术治疗。3DCTA检查:仪器使用Philip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机,扫面范围从C1下缘至颅顶,先做平扫,然后做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注射的对比剂为100mL的碘佛醇(320mgI/mL),速率控制在3~4mL/s,20s后开始进行扫面。参数:120kV,280mA,以0.625mm层厚进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然后进行图像后处理工作,图像分析采用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检查方法:仪器选用美国GE Signa CV/i,1.5T超导型MR扫描仪,首先进行SE、FS序列扫描,T1WI、T2WI轴位、矢位及冠位扫描,参数分别为T1WI,TR/TE=500~1 000/20~30ms,2 000/47ms;T2WI,TR/TE=3 900/102,2 000/100ms;ETL为16,层厚5.0、8.0mm,层间距1.5、1.0mm。然后再进行MRA扫描,位置和选层按照病灶部位确定,本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法),参数为TME=32/3.1ms,射频偏转角20°,矩阵为256×160,FOV=20cm,扫描块厚24cm,共6块,切层厚1mm。

1.3 观察指标 比较磁共振血管成像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两种影像学方法诊断不同部位、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正确率及各自的临床优势。颅内动脉瘤按照瘤体直径分为5个级别:微小动脉瘤(直径<2mm),小动脉瘤(2mm≤直径≤5mm),一般动脉瘤(5mm<直径≤15mm),大动脉瘤(15 mm<直径≤25mm),巨大动脉瘤(直径>25mm)。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种造影方法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D-CTA和MRA对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及总检出率比较 80例患者经后期随访证实共颅内动脉瘤102个,其中3D-CTA的总检出率为97.06%,MRA的总检出率为83.33%。3D-CTA对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均分别高于MRA,3D-CTA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D-CTA和MRA对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均分别高于磁共振血管成像,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脉络膜动脉瘤和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脉络膜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3D-CTA和MRA对不同大小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比较 [n(%)]

表2 3D-CTA和MRA对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比较 [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异常扩张引起的,当动脉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非常高[3]。颅内动脉瘤由于早期症状轻微,发病隐匿,往往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4]。但颅内血管走行非常复杂,诊断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且患者多为急性发病,诊断方法受到限制,这就要选择正确的诊断方法[5]。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都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用方法,诊断效果较显著[6]。MRA能从各个角度显示动脉瘤大小和特征,但却不能显示瘤壁钙化、瘤与周围骨结构关系;MRA对较慢的血流显示模糊,对较小的动脉瘤分辨较差,对较大动脉瘤的显示效果较差;检查时间较长,在紧急情况下不适用;安装起搏器或身上有金属饰品时不能检查[7]。本组实验选用的3DTOF法进行磁共振检查,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也是诊断颅内动脉瘤非常好的方法[8-9]。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稍低于3D-DSA,但费用低廉,属于微创检查,检查的安全性非常高[10-11]。

本组中,3D-CTA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均分别高于MRA,3D-CTA对脉络膜动脉瘤和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对脉络膜动脉瘤和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D-CTA对诊断脉络膜动脉瘤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具有明显优势[12]。3D-CTA的总检出率为97.06%,MRA的总检出率为83.33%。3D-CTA对不同大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均分别高于MRA,3D-CTA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P<0.05)。说明3D-CTA可较好检出MRA检出率低的微小动脉瘤,是MRA的有效补充[13]。

总之,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效果优于MRA,且属于微创检查,较安全,对微小动脉瘤、脉络膜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的检出,3D-CTA具有明显的优势[14]。

[1] 张鑫.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是不良刺激[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1,8(10):506-507.

[2] 陈江还,孙宁.三维CT血管造影术在48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5):191-192.

[3] 麦荣康,江先福,陈凤贤,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3):279-280.

[4] 王洪生,赵佩林,王长卿,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1):1 613-1 615.

[5] 林少华,阮思美,李良才,等.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附72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11):1 139-1 141.

[6] 周昌龙,夏小辉,贺学农.3D-CTA、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对比研究的Meta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9):2 027-2 029.

[7] 郭建新,冒平,牛刚,等.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21-23;38.

[8] 石鑫,姜梅,郝玉军,等.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2):9-12.

[9] 何泽清,刘国庆,汪明全,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颈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7):741-743.

[10] 陈为军,刘亚飞,孙永青,等.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颅脑一站式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6):43-45.

[11] 冯正健,伍益,黄戈,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J].河北医学,2010,16(12):1 481-1 482.

[12] 王洪生,赵佩林,杨昭伟,等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22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4):311-313.

[13] 赵佩林,王洪生,杨昭伟,等.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6):519-522.

[14] 谭显西,钟鸣,赵兵,等.CT血管成像对破裂性颅内动脉瘤所致的脑内血肿手术的应用价值[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0,7(10):523-527.

猜你喜欢
脉络膜磁共振螺旋
近视与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