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花鼓的文化功能及内涵

2015-03-17 06:05
城市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翼城县花鼓娱乐

侯 丽



翼城花鼓的文化功能及内涵

侯 丽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文化传播系,太原030008)

翼城花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南大地上的人们喜欢在岁时节日及各种喜事场合中用花鼓营造欢乐氛围,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在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花鼓作为一种民俗,具有祈福功能、娱乐功能,并且随着社会进步逐渐显示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功效,是当地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翼城花鼓;民俗;祈福;娱乐;人格塑造

翼城花鼓,又名“逗花鼓”或“闹花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翼城花鼓节奏欢快、气势恢宏、幽默风趣,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2008年,翼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之乡”。

翼城花鼓是一种民俗现象,它的制作和使用都与当地风俗习惯密不可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节庆和娱乐等,都蕴含着鼓文化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翼城花鼓也逐渐地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大量运用到民间礼仪当中。在翼城喜庆节日、婚丧嫁娶等各种活动中,都有花鼓,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热爱花鼓、喜欢热闹、讲究排场的民风。花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翼城花鼓的民俗文化内涵

翼城花鼓是一种群众性的活动,参加者即是表演者。人们在表演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即兴创作,通过共同努力使得翼城花鼓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更加规范化,并在传统节日、祭祀中,一辈辈流传下来,因此,特定的环境就成为了传播民俗文化的场地。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非节日的欢聚场合,都有民众的积极参与。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忘我的景象。

(一)岁时节日中的翼城花鼓

岁时习俗是社会风俗中的重要内容,而在岁时习俗中,传统的娱乐活动占了很大的比重。娱乐是人们丰富生活、愉悦精神的一种社会需要。人们劳动了一年,需要在其间穿插歇息的时间和娱乐的活动,使身心得到休息和调节,这也是岁时节日最原始的起因。

翼城的岁时节日又离不开音乐,更离不开鼓。在旧时贫穷落后的农村里,人们没有娱乐的场所,没有可以消遣的地方,这为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得鼓在各种节日娱乐活动中扮演了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

新年是岁时节日中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辞旧迎新,既要庆祝旧年的平安,又要祈祷新年的吉祥。满足中有期盼,欢乐中有不安,这就造就了新年鼓乐的特色,带有欢庆、祝愿等多种情调。在翼城,花鼓打得最热闹的时间就是每年的正月初四到正月十六七。这段时间,几乎村村都要组织花鼓队,等待元宵佳节的到来。在当地有闹十五(闹红火)的习俗,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县里都会组织社火表演,花鼓表演就会大显身手,有男鼓手的集体表演,也有男女鼓手对打的表演、杠上表演、多鼓表演和“二龙戏珠”表演。“越闹越发”这是当地流行的一句话语,可以看出来,人们希望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通过敲鼓送走旧日的穷困,迎来美好幸福的生活前景。

(二)喜事场合中的翼城花鼓

在翼城只要是办喜事的地方,就会看到敲锣打鼓,喜气洋洋的热闹场面。在我国,从唐代开始就出现了婚礼中动用鼓吹乐队的现象,但仅限于官员家中。到了宋代,民间婚娶仍用鼓乐。宋元话本小说《快嘴李翠莲记》描写迎娶李翠莲时的场景“门前鼓乐喧天,笙笙歌聒耳,娶亲车马,来到门首。”车马到了夫家,歇下轿子,司礼先生曰“鼓乐喧天响汴州,今朝织女配牵牛”。可见,在当时婚礼用鼓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明清时代,不论官民,只要有条件,婚礼上都要备用鼓吹。电影《红高粱》中送亲路上颠轿子一段,锣鼓喧天的情景声势浩大。婚礼上使用鼓乐的风俗一直沿传到现在,这其中和中国人喜庆爱热闹、讲排场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人们都比较讲究婚礼上的排场,多数人家会请来花鼓表演队前来壮大仪式的场面,制造欢乐的气氛,扩大婚事的影响。现在很多新娘家里会请花鼓表演队作为嫁妆,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翼城花鼓在一些竣工仪式或剪彩仪式上,也会出现。花鼓以自身的威力壮大仪式的场面。可见,翼城花鼓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翼城花鼓的文化功能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文化事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时代变迁,有着自身的稳定性,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逐而形成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体现着当地民族文化的特征,凝聚着当地的民族精神。民间艺术对人类的文化起着积极的传播作用,每一种文化本身也包含着一些特定的文化功能,舞蹈艺术也不例外,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生而起。从人类的童年开始,它就是不可缺少的民族集体活动。民间舞蹈,属于大众“自娱性”的艺术,它与贵族舞蹈以及现代舞台上的表演性舞蹈相比,随意性较强。人类在自娱中体现着自我的价值,沟通彼此之间的纯真感情。表演时,可以不受人员、场地的限制,不仅表演,更重要的是自身参与,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体现出民间的审美习性,传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也正是民间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翼城花鼓这种民间舞蹈形式,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文化事象,体现着这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不同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情况,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娱乐活动辞旧迎新是民间舞蹈最主要的文化功能。每逢春节,扭秧歌、耍花灯、祭祀、祈禳等仪式和活动频频出现,翼城花鼓的文化功能也就通过这些具体的民俗事象体现出来。

(一)祈福功能

以神灵为崇拜主体的信仰文化是乡土民众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进行迎神赛社活动,其宗教心理是功利性的,亦即祈福攘灾。每逢庙会,几乎全城的男女老少都要出动,祈福、求子、添寿、免灾、祛病。在祭祀的时候都需要敬献戏乐。在翼城,翼城花鼓便作为祈福免灾的仪式性表演之一,不言而喻,它一方面迎合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达到祈祷、祝福的目的。

(二)娱乐功能

娱乐是翼城花鼓这一民间艺术最显著的功能。在翼城县世代流传着“打起花鼓庆丰收,打起花鼓把年过,打起花鼓娶媳妇,打起花鼓闹满月,天黑打到公鸡叫,天亮打到日头落,一时不听花鼓声,凉水盆里着了火”的谚语。在当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平日里婚丧嫁娶、庆贺典礼、新谷登场时都会有翼城花鼓表演。

当地汤王庙会,三月初六、三月十八,这些庙会都有花鼓出现。特别是解放以后花鼓更打热了,人们心情不一样了。解放了,大家心情特别活跃、特别欢欣,所以花鼓的声名就打到全县各个地方。各个村子来邀请,每逢过年的时候,正月初一就开始集中打,打到正月初五六就开始到城关到处转,出去打的时候打了一天,天黑才回来。①

翼城花鼓以特殊的艺术形式渗透在民俗活动中,给当地的民众提供了相互接触、彼此交流、增进友谊的机会。因此,翼城花鼓所具有的娱乐性是家喻户晓的。对于当地大多数民众来说,即使在艰苦繁重的劳作里,仍有不同程度的宣泄感情和表达美好理想的情感表达需要,打鼓唱歌无疑给他们单调贫乏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新鲜而具有艺术性的娱乐方式。农民常说,“不唱不笑一天望不到”。每当有重大节日,人们在沸腾的欢声笑语中,游街走巷、过村串户,与当地其他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热闹数天,这些日子里民众挤得水泄不通,演员如痴如醉,无拘无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民众也在表演和欣赏中,获得身心解放和思想的自由。

(三)人格的塑造功效

近些年来,翼城县北关小学的花鼓表演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北关小学的花鼓指导老师LXM说起花鼓来,感触颇深。打花鼓对广大的少年儿童来讲,不仅仅有开发智力、增强体格的作用,而且还有健全人格的作用。

以前家长们大多数都不愿意让孩子们学打花鼓,原因很简单,怕耽误学习。打花鼓很累,而且耽误时间,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想让孩子学习打花鼓。可近些年来,家长都急着让孩子学习打花鼓,为了让孩子们能打上花鼓,不断地找关系,走后门。②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在学校里,花鼓队的学生不仅花鼓打得好,学习成绩也很好。打花鼓没有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打花鼓时左右手都在动,也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打花鼓不但不耽误学习,而且还能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由此看来,打花鼓对部分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打花鼓是一个集体活动,表演时都是在群体中进行的。人们在打花鼓的娱乐中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中培养群体的合作意识,无形中塑造了一种和谐的环境。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为进入社会提前做好了准备与演练。对于成年人来讲,这种群体活动更能促进人们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花鼓表演加深了当地民众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有利于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 2009(1): 18-22.

[2] 汪洋:广佛同城化是珠三角一体化突破口[N].南方日报,2009-02-14(A1).

[3] 张学良. 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同城化趋势下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157-165.

[4] 朱菁, 张沛, 张中华. 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对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启示——以西咸一体化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60-66.

[5] 韩源, 李晨晨. 区域化背景下我国同城化发展问题刍议[J].建设科技, 2011(16): 90.

[6] 杨凤华, 王国华. 长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进程分析[J]. 管理评论, 2012(01): 32-38.

[7] Börje Johansson,John M.Quigley. 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s in spatial economie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3(1)

[8] 王开科, 庄培章, 黄如良. 厦泉同城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其发展路径—区域中心城市整合发展的视角[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9):133-137.

[9] 陈佳平. 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05): 64-67.

①来自与ZSY的访谈资料。访谈对象:ZSY,72岁,原翼城县文化馆馆长。访谈人:侯丽,访谈时间:2011年2月25日下——访谈地点:翼城县南梁镇西梁比村ZSY家。

②来自与LXM的访谈资料。访谈对象:LXM,男,71岁,翼城县北关小学花鼓指导老师。访谈人:侯丽,访谈间:2011年2月15日上午,访谈地点:翼城县唐兴镇西关村LXM家。

(责任编校:贺常颖)

Yichenghuagu Opera and its Cultural Function

HOU Li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Shan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Taiyuan, Shanxi 030008, China)

The Yichenghuagu opera (a unique performing styl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Shanxi province featured by dancing while playing drum) is a masterpiece of Chinese drum-dancing arts. It was among the first art-styles that were listed as the national cultural-heritage by the State Council.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field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analyzes functions of this art in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e and finds that i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local people’s life.

Yichenghuagu opera; custom; cultural function

K 890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5.04.012

2096-059X (2015)04–0055–03

2015-04-03

侯丽(1984-),女,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俗学(含民间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翼城县花鼓娱乐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淮岸花鼓情
翼城县:打响“翼城优品”点亮乡村产业
漫山连翘开出“致富叶”——山西省翼城县科技赋能打造山西药茶臻品
翼城县:多措并举全力防控草地贪夜蛾入侵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娱乐眼
花鼓桥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