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5-03-17 18:44蒋敏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邵阳市邵阳卫生

蒋敏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422000)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以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蒋敏

(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422000)

医学职业教育是培养低中高不同层次医疗技术应用人才的教育,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它强烈的地方性特征要求地方政府与职业院校共同努力,探索协调发展的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医学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体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需求协调发展。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发展;路径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区域性或地方性[1],培养的人才最主要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离不开发达的区域职业教育,而区域职业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区域经济为之提供的良好外部环境,只有当两者实现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2]。医学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对医学职业领域,培养低中高不同层次医疗技术应用人才的教育,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它必然植根于特定的区域经济之中,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理应与地方经济及产业结构相适应。

对此,2006年卫生部制订了《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卫办科教发[2006]168号),明确规定了我国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卫生职业办学方针;高职高专主要为基层和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疗卫生人才。作为一所成立于1906年,并在2004年由中专升格为专科的高校,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邵阳医专)以“培养服务于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为办学宗旨,以“立足邵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服务定位,是一所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学型高等学校,百余年来,培养了大批的医药卫生人才,为邵阳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目前,邵阳区域发展和医学职业教育仍存在着不协调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1 邵阳人口与合格的卫生人才呈“剪刀差”

作为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湖南省邵阳市位于湘西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地理板块,据统计,邵阳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10万,其中农业人口629万[3],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数小,贫困人口多。目前,邵阳农村普遍存在着医疗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卫生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据统计,2013年全市共有卫生工作人员19 81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 729人,高级职称761人,中级职称3 904人,初级职称6 044人[3]。

(2)人才资源配置失衡。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乡镇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是中专毕业生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无医学学历人员。乡村卫生从业人员存在无学历、低学历人员多,年龄大的人员多,未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多,县级以上医院的卫生人才多,农村卫生院卫生人才少,专业技术骨干短缺等状况,导致医疗技术水平低,不能给群众真正解决医疗卫生问题。

(3)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目前,在邵阳市农村三级村卫生室工作的多为无学历的乡村医生;农村卫生院的医护人员中大部分是中专以上学历的执业(助理)医师,主要来自中专卫生院校,高学历的医疗人才比较少,有的农村卫生院几年未引进一个专业人员,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2 邵阳市承东启西的战略枢纽地位与医学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形势极不相称

近几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全力推进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步伐。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机械、食品、化工、建材、酿造和旅游等支柱产业以及竹业、果业、畜业、乳业和中草药五大富民产业。邵阳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沪昆、衡邵、邵永高速公路相继开通,沪昆高铁、崀山机场建设已经奠基开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邵阳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发建设高潮,届时将成为东出西进的黄金通道,成为名符其实的连接东西部的交通枢纽和信息走廊。邵阳这块热土正在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由贫困弱市向发展强市、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由封闭山区向交通要冲的“四大新跨越”。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邵阳市农村高速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大量的合格的农村卫生人才,卫生高等人才短缺已成为邵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实现邵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尽快培养医学高等人才,集中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地方自给,形成当地的人才凹地、科研高地,尽快缓解经济建设中医疗人才不足的突出矛盾。然而,邵阳市作为湖南省第一人口大市,仍属医学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目前仅有大专学校1所。由于邵阳市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财政状况相对困难,对高校的经费投入也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医疗卫生专门人才,已成为邵阳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从邵阳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也迫切需要迅速行动,未雨绸缪,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步伐,使邵阳市医学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体提高邵阳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重任,它势必给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3 邵阳医学职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卫生人才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

在地方财政、办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下,医学职业教育在邵阳教育事业上仍处于薄弱环节,难以满足高级中学毕业生就近接受医学教育的愿望和要求,适用于农村医疗卫生的中高级医学人才尤其是高等人才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更不能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4]。

邵阳农村人口与合格的卫生人才呈“剪刀差”,表明邵阳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严重。从目前邵阳市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现实状况看,卫生人才供求关系正在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本专科毕业生主要留在城区,城区人满为患,但学校培养的专科毕业生很难下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下不去,留不住”现象十分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乡镇医院近十年没有新的大专以上学历医务人员补充。随着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的建立,卫生人才的缺口更大。如何解决邵阳市卫生人才缺口较大、学历层次较低的问题,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高素质卫生人才,整体提高邵阳及周边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人民健康水平,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任务和研究课题。

4 对策

基于以上邵阳区域发展与医学职业教育存在的不协调之处,从邵阳市政府及医学职业院校两方面提出二者发展的策略。

4.1政府方面

4.1.1加大财政投入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投入上的导向作用,要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卫生机构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发展等工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二是要突出农村卫生机构在人才培养投入上的主体地位,积极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推动各基层单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和科技投入。

4.1.2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政策体系第一,加大地方性医学高等院校(主要面向农村培养医学人才)的创建力度。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及私人开办面向农村的医学院校,这样,使得广大从事农村卫生事业的人员有继续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学医的条件。第二,发挥政府在医学教育模式中的优势作用。如借鉴日本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模式,联系我国实际,也可采取相似的措施:由基层(乡村)政府和当地的县(市)卫生局牵头,负责与当地实力较强的医药院校联系,培养相关专业的高等医药人才。当然,地方政府还要出台相关措施对由地方政府出资培养学员中的违约者实行严厉处罚,包括收回培养的全部费用,并予以高额资金的处罚。此类人员若申请个体营业,也要对其实行严格的“不准入”政策。

4.1.3制订科学合理的农村卫生人才的引进及用人机制引进大批高水平的卫生人才,需要建立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乡镇卫生院院长可以实行公开竞聘。第一,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以改善和优化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如可规定:凡毕业后自愿到农村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在原定工资基础上上浮一定比例;凡在农村连续工作满5年以上且年度考核合格者,由国家财政返还在校期间所缴学费,或免除其助学贷款本息等。第二,实行政策扶持,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一是用事业稳定人才,要对人才委以重任,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用待遇稳定人才,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把工作业绩与待遇挂钩,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等。三是用感情稳定人才,要用真挚的感情关心人才,使他们有一种得到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4.1.4建议政府修改有关的法规,降低农村中医药人员执业的准入门槛从实际出发,鼓励中医药人员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中医药服务。一是鼓励公办、民办大专院校扩大中医药学员的招生规模。二是应支持农村的名老中医、民间名中医带学徒,由县市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即行。中医学徒出师后,经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考试合格后,应允许其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三是对参加中医函授、成教、自考、电大等学习毕业的乡村医生、民间中医,应允许其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是在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要改变以西医的题目来考中医的不正确做法。

4.2学校方面

4.2.1制定科学的招生政策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生源,一方面通过高考招生,提高生源质量,可以将这部分学生培养成为农村卫生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加大“三定生”招收比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实行招生签约,毕业后面向农村,同时,考虑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现实,放低招生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此外,对村级卫生所医疗技术人才应实行大专教育,生源可来自农村高中或初中毕业生,在录取和培养过程中给予政策倾斜。

4.2.2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农村社会特点、农民健康需求、卫生工作和人才现状等调整学科结构(如增设针对农村特点的全科医学、预防保健、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农村护理及中医等专业)。为适应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各门课程的开设均应从培养人才的整体目标出发,不应片面强调某门课程的独立性、系统性,而更应注重教育的广谱性、发挥知识的互补性;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相互交叉渗透,“内、外、妇、儿”、预防保健内容彼此融会贯通。具体针对农村医学的特殊性可增设一些相关课程:一是增设农村医学教育课,主要介绍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有关政策,介绍当地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状况,树立为广大农民健康奉献的信念,方式可以多样化,重在实效,不拘形式。二是增加对农村医疗工作实用性强的课程,如急救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等。三是开设检验生理学课程,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3门课程内容有机地组成一门课程。四是加强中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具有中西医结合与防治疾病的知识。五是重视临床教学与实习环节,确保教学质量,面向农村,以三级医院教学为主,加强与县及县以下中心卫生院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六是加强临床教学。这样,从学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全新设计,打破传统模式,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农村卫生人才。

4.2.3学校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职业人文精神即指对自身职业的理解、理想、情感、意志、道德及追求[5]。现在的许多在岗、转岗培养工作,由于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教学计划、大纲、教学过程很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临床技能培训,对职业人文精神的培训内容较少,难以跳出传统的医学培养模式,其结果是一边培养、一边脱节,在岗、转岗培养很可能就成为了“贴牌”培养。随着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对城镇社区卫生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增加职业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例如注重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打拼;注重职业情感,而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注重对人的关爱,而不仅仅是患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品质,从而献身农村卫生事业。

4.2.4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引导医学毕业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现在农村已从当年的“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助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6],国家实施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客观上来分析,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为广大医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机遇,同时农村生存成本低,更加有利于发展事业。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大城市、大医院的医学人才基本趋于饱和,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拓宽就业地域,降低就业层次[7],到目前经济欠发达、缺医少药的边远山区及基层单位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不要拘泥于专业对口,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关的新兴行业工作,实现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解决我市医学人才匮乏与医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

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8],卫生人才需求的潜在性和变幻性要求区域医学职业教育发展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应通过不断调整发展策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当然,这种调整要求我们克服认识、投入、体制、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困难。目前,国家除了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之外,更意识到人才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树立了人才兴医、人才强卫的观念。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调整卫生人才结构,努力提高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提供人才保障。

[1]任燕飞.区域经济与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衢州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2]蒋士会,陆涛.我国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均衡问题探略[J].教育与职业,2009(29):11-13.

[3]邵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办公室.邵阳年鉴[Z].邵阳:邵阳市人民政府,2014.

[4]谢华,王成端,孙山,等.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61-65.

[5]李杰红,邓翠珍,邓婧.以素质为本位的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2):197-198.

[6]刘克勤.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0):11-12.

[7]夏超明.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03,3(4):492-494.

[8]何静,王萌萌.高职院校与区域发展互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6):66-69.

G640

A

1671-1246(2015)22-0009-03

2015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2015ZZ143)

猜你喜欢
邵阳市邵阳卫生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春天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邵阳市举行少儿人工智能编程大赛
邵阳市举办首届青少年科技体育节
院子里的枇杷树
卫生歌
讲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