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资料所见的汉代边郡防御职官

2015-03-17 23:26郭俊然
关键词:职官汉简简牍

郭俊然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秦汉时期,为了加强边地防御能力,政府在修筑长城、堡垒等的同时,也在职官设置方面颇费功夫。从出土资料特别是汉简所载的内容看,汉代政府设置了非常完善的防御职官体系。陈直的《居延简所见官名通考》(《居延汉简研究》1986年版,115-121页)一文将汉代边郡防御系统的职官设置分为17大类:太守系统、都尉系统、属国都尉系统、护田校尉、县令长系统、乡官系统、候官系统、鄣塞尉系统、城官系统、库令系统、仓长系统、庾侯系统、上计系统、驿置系统、关侯系统、代田系统和田官系统。但他仅列举了职官名称,且仅依据居延汉简。除居延汉简外,仍有大量出土资料所见的边郡防御系统职官。笔者在对汉代出土资料所载职官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又有大量新的发现。这些内容有的是新出土的,有的是当时误释而今更正的,有的是陈直的研究没有注意到的。

一、边郡都尉系统职官

汉简所见都尉系统职官有都尉,属吏有掾属佐、给事佐;都尉丞;都尉司马,属吏有令史;都尉千人,属吏有千人丞;骑司马。其中,给事佐、千人丞、骑司马不见于文献记载。笔者又见牢掾、牢丞。

(1)都尉给事佐。见于汉简:“居延都尉给事佐,居延始至里万常善,年卅四岁,长七尺五寸,黑色。(居延 43·2,77·81)”[1]122文献载太守府有佐史,《史记·酷吏传》载: “减宣者,杨人也。以佐史无害给事河东守府。”[2]卷122给事佐低于书佐,与府佐相当。

(2)千人丞。见于汉简:“给假千人丞苏奉亲行塞南,马三匹,匹二束。(居延73·17简)”[1]211千人有丞,为千人副贰。

(3)骑司马。见于汉简:“十月丁卯,张掖大尹融、尹部骑司马武行长史事,丞博□□□□行库事□□□/如律令书。/掾戎、兼属护、书佐定。(居延新简 59·338)”[3]159文献载秦汉之际有骑司马,《史记·项羽本纪》载:“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2]卷7除此而外,西汉不再见有骑司马。《汉官仪》载东汉有“越骑司马”。今据简文知,汉之边郡仍有骑司马。

(4)牢掾。见于汉简:“●前付牢掾张裏,令为治旃,问已未?(马圈湾 225 简)”[4]30牢掾当是边地负责牢狱之掾。

(5)牢丞。实物有封泥“后部牢丞”[5]。当是西域后部所属的守狱丞。

二、边郡候官系统职官

陈直认为居延汉简所见候官系统职官有候官,属吏有掾、塞有秩士吏、尉史、令史、啬夫、斗食、斗吏、造史;候长,属吏有士吏、候史;隧长,或名亭长,属吏有尉史、督烽燧史、助吏、从吏;坞长;堠史。笔者又见左掾、督烽、候文书,在尹湾汉简和敦煌汉简中还见候令史。

(1)候官。见于汉简:“以功次迁补肩水候。候官。以三月辛未到官。□ (居延62·56)”[1]180陈直认为,两汉管理烽燧之官吏为候官、候长、隧长三级,候官之秩级相当于县令长。[6]

(2)候官掾。见于汉简:“肩水府左掾门下。(居延288·16)”[7]212“四月廿一日,记一。左掾私印,詣肩水候官。(居延506·19)”[8]135候官有掾,左右并置。

(3)塞有秩士吏。见于汉简:“肩水候官塞有秩士吏□□□□ (居延239·82简)”[7]70“张掖居延甲渠塞有秩士吏公乘段尊,中劳一岁八月廿日。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居延57·6简)”[1]163候官士吏分有秩与无秩。

(4)斗吏。见于汉简:“●右斗食斗吏二人。(居延 52·61 简)”[1]151文献载有斗食,不见 “斗吏”。简文中“斗吏”与斗食并列,显然非斗食,类“斗食”,亦为低级小吏。 “斗吏”或是军职,“斗食”则乃文官。

(5)造史。见于汉简:“掾谭、造史业、尉史宁。(居延新简22·359B)”[9]96“间田武阳里,年卅十五岁,姓李氏。除为万岁候造史,以掌领吏卒为职。(斯坦因第二2190)”[4]299造史位在掾、士吏下和尉史上,职责是“掌领吏卒”。关于造史的性质,陈梦家认为:“造史为候官属吏,乃王莽之制,相当于西汉和东汉初简上的尉史。”[10]从造史、尉史并列的情况看,陈说是不正确的。造史是隶属于候官的书记,或是新莽候史改称而来,或是在候史外另设的官。

(6)候长。实物有西汉印章“候长”[11]84、“夕阳候长”[11]67,又见于汉简:“署第十七部候长,主亭隧七所,兵弩扁戾,不檠持,毋鞍马。(居延新简22·399)”[9]100“右第十桼部候长以下吏九人。(居延新简59·223)”[3]145“吞速部五月吏奉四千八百。/候长一人,用钱千二百。/候史、隧六人,用钱三千六百。 (居延新简51·208)”[12]95“候长孙并,十一月食,粟三石三斗三升少。 (马圈湾549)”[4]70等等。候官系统候长分为有秩与无秩。候长的职权是“主亭隧”。其下属吏员也不多,汉简载有“吏九人”。简牍中关于候长月俸的记载,皆为月俸“钱千二百”。口粮为月“粟三石三斗三升少”。汉候长地位如乡官。候长的职责,居延新简68·165载“主领吏、迹候、备寇”等,居延157·15简载“以缮治亭隧、候望、日迹、备盗贼为职”。总之,候长的职责主要有五大类,即“缮治亭隧”、“候望”、“领吏”、“迹候”、“备寇”。

(7)候史。见于汉简:“玉门部:士吏五人,候长七人,候史八人,隧长二十九人,候令史三人。(马圈湾 806 简)”[4]104候史乃汉代边塞防御组织的低级吏员,但地位高于隧长。一般设在候官之下的部,有时在部的上级组织候官和部之下的基层组织燧,也设有候史。关于候史的职责,汉简载:“守候史,以迹候、盗贱为署。(马圈湾190)”[4]26、“候史安世,七月甲戌迹尽壬寅积廿九日,无越塞渡天田出入迹。(居延新简58·35)”[3]103。候史的职责主要是协助候长处理部内事务,其中包括起草部内部各种文书、日迹、循行、检查守御器和监督管理吏卒等。候史的月俸有九百,又有六百。居延新简51·409载: “候史徐辅,奉钱六百。”[12]123居延新简51·234载:“候史□□,三月九百。”[12]100关于候史俸钱内容的简牍,“六百钱”、“九百钱”的都很多。有理由认为汉代候史秩级不统一,有月俸六百钱和九百钱之分。候史的口粮为月“三石三斗三升少”,汉简载:“斥地候史宋贺,六月食糜三石三斗三升少 (马圈湾 339)”[4]45。

(8)督烽掾。见于居延新简22·423载:“复汉元年十一月戊辰,居延都尉领甲渠督烽掾敢言之。”[9]102《后汉书·西羌传》载陇西郡有 “督烽掾”:“至元和三年,迷吾复与弟号吾诸杂种反叛。秋,号吾先轻入寇陇西界,郡督烽掾李章追之,生得号吾,将诣郡。”[13]据此知,属国亦有督烽掾,其应分管烽燧督察事务。汉简又见“督烽”:“严等,府遣督盗贼督烽、行塞、具吏。檄到,有家属(居延新简22·284)”[9]86“南,合檄一,詣清塞掾治所。杨檄一,詣府。闰月廿日起,高沙督烽印。廿一日受浨。 (斯坦因第三2396A)”[4]331从目前所发现的汉简来看,“督烽”即是“督烽掾”。

(9)督烽燧史。见于汉简:“殄北督蓬隧史延年,五月癸卯 (居延 148·8 简)”[14]113督烽 (燧)史乃督烽掾属,具体负责督烽燧事。

(10)督烽燧士吏。见于汉简:“候农令、督烽燧士吏,远□□ (居延516·26)”[8]169督烽燧士吏类督烽 (燧)史,亦为督烽掾之属。

(11)助吏。见于汉简:“书言官,三月毋邮书过界中者,书中上下不相应。长又言:城北助吏李同受吞远 (居延新简65·30)”[3]234。助吏即候补吏,乃下层官吏。《居延汉简所见“助吏”》一文载:“汉简所见助吏一般为下级的基层官吏,其担任的职务有燧长、府佐、置佐、令史等;在担任职务时,助吏的身份一般要注明,其格式则为助+职务名。”[15]汉简所载助吏的口粮标准为月“三石”:“临止隧助吏王敞,五月食三石。五月癸未自取(居延新简 22·105、118、121)”[9]66。

(12)坞长。见于汉简:“谨验问,威辞:乃二年十月中,所属候史成遂徙补居延第三坞长,威以 (居延新简 51·301)”[12]109坞长乃主坞之长。坞为隧外之薄壁,每隧未必皆筑坞,故坞长吏名不常见。

(13)堠史。见于汉简:“七月十日,鄣卒张中功贳买皁布单衣一领,直三百五十三,堠史张君长所,钱约至十二月尽毕已。旁人临桐史解子房,知券□ (居延262·29简)”[7]133堠,是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堠史乃管斥堠之吏,专司侦察敌情。

(14)候令史。职责为“领吏”、 “备盗贼”。汉简载:“候官斗食令史,署主官,以主领吏、备盗贼为职。士吏冯匡 (居延新简 68·10)”[9]6,14,18候令史地位同书佐,汉简载:“尚书臣,昧死以闻。/制曰:可。赐校尉钱,人五万;校尉丞、司马、千人、候,人三万;校尉史,司马、候丞,人二万;书佐、令史,人万。(悬泉置1300)”[16]候月奉钱为九百钱,居延汉简载: “五凤四年八月奉禄簿。/候一人六千。/尉一人,二千。/士吏三人,三千六百。/令史三人,二千七百。/尉史四人,二千四百。/候史九人。其一人,候史拓有劾、五千四百。(居延新简5·47)”[17]。候令史的口粮为月“三石三斗三升少”: “令史□□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自取。尉史□伊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自取。令史皇楚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庚子自取。尉史郭当粟三石三斗三升少,戊十二月戊申自取。令史郭充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丙午自取 (居延 26·21)”[1]67。

(15)隧长。大量见于汉简,地位相当于亭长,边塞地区与亭长并置。汉简载:“□木中隧长张□□、居延亭长祁尚还詣官,●三月甲戌蚤食入。 (居延新简 65·108)”[3]245又见 “助隧长”:“餔时,勋 (居延新简22·142)付城北助隧长王明。下餔八分,明付吞远助 (居延新简22·143)隧长董习。习留,不以时行。 (居延新简22·144)”[9]70助隧长乃代理隧长。汉简所见隧长的月俸钱差别很大,从九百到五百不等。如九百,居延286·17简载: “第廿八隧长程丰,十月奉九百”[7]207;六百八十,居延新简53·30载: “十月乙亥,所留伐胡隧长众九月钱六百八十”[12]266;六百、五百,居延新简51·234载:“不侵隧长□□,三月六百。/当曲隧长□□,二月、三月千二百。/止害隧长赦之,二月、三月千。/驷望隧长□二月、三月千二百”[12]100。

隧长之间俸禄相差也很大,从“一石四升”到“三石三斗三升少”不等。如“三石三斗三升少”,居延286·8简载:“隧长王望,五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四月甲午卒曹放取”[7]206;“三石一斗一升少”,马圈湾1052载:“临泽隧长李充,九月庚午初除,尽丁酉廿八日,食三石一斗一升少”[4]134;三石,居延新简22·85载: “不侵隧长石匡,正月食三石。正月辛巳自取”[9]65;二石,居延317·19简载:“二。/其二石,食终古隧长徐殷六月食。/二石,食俱南隧长周尊九月食”[7]254;一石五斗,居延新简65·13载:“第二十隧长陈尚,十一月食一斛五斗。三十。十月乙丑母取”[3]232;一石四升,居延新简65·97载: “第二十五隧长晏戎,十一月食一斛五斗亖升。十月乙丑妻□取”[3]243。但是,从汉简记载来看,大多是三石以上。笔者认为,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有二:一是因大石、小石之分。如小石“三石三斗三升”实为大石之“二石”。二是因口粮按季度计算,以月发放。从每月三石三斗三升看,那么一季度也就是10石,折合成天便是每日1.11斗。由于工作日数不等、大小月之分,所以便出现了上述口粮不等的情况。笔者发现,居延汉简中月三石以上的多为隧长本人领取,而三石以下则不见其本人亲自领取的记载。如居延汉简载:“甲沟第三十二隧长张护,十一月食□斛□斗。十月甲子,嫂难取。(居延新简65·12)”、“第二十隧长陈尚,十一月食一斛五斗。三十。十月乙丑母取。((居延新简65·13)”、“第二十三隧长董放,十一月食一斛五斗舒。十月乙亥,守尉史王阳取。(居延新简65·9)”、“第二十五隧长晏戎,十一月食一斛五斗亖升。十月乙丑妻□取。 (居延新简 65·97)”。[3]231-232,243此四者所载月俸禄皆不满三石,领取人或为嫂子,或为母亲,或为妻子等。据此,当知隧长本人或有缺勤,便以其实际出勤天数计算俸禄。

三、边郡鄣塞尉系统职官

陈直所述的鄣塞尉系统有鄣候,其下有令史、尉史;塞尉,其下有尉史。其中,鄣候不见于文献。笔者又见鄣备盗贼、塞右尉、清塞掾、监寇史。

(1)鄣候。大量见于汉简。日本学者藤枝晃认为,“鄣候”即是候官之候,因其易与候燧之候相混,所以称为“鄣候”。[18]秩比六百石,居延259·2简载:“●右鄣候一人,秩比六百石”[7]121。

(2)鄣备盗贼。见于汉简:“五隧隧长党,语彭訢,鄣备盗贼张君次属廿三日莫来,谓党。(居延新简22·244简)”[9]94备盗贼一职汉时中央、地方皆有设置。据简文知,边郡之鄣也有设置。

(3)塞右尉。实物有印章“西海沙塞右尉”[11]106。西海即新莽所改之金城郡。汉边塞皆设鄣塞尉。“塞尉”即“鄣尉”,又简称为“尉”。今知,有些地方塞尉乃左右并置。

(4)清塞掾。见于汉简:“南,合檄一,诣清塞掾治所。”[4]331(斯坦因第三 2396A 简)居延 12·1A简载有“清塞”:“诏书:清塞下,谨候望,备烽火。虏即入,料度可备中,毋远追,为虏所诈。书已前下。”[1]35“清塞掾”当是负责 “清塞”工作之掾。

(5)监寇史。见于汉简:“监寇史王承,米亖斗。(马圈湾343简)”[4]46监寇史当是负责防御、瞭望敌寇之史。

四、边郡城官系统职官

汉简所见城官系统职官有城司马、城尉,城尉下又有卒史。其中,城司马、城尉皆不见于史。笔者又见城官库啬夫。

(1)城司马。大量见于汉简,居延新简22·78载: “居延城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9]64城司马即负责守城之司马。

(2)城尉。大量见于汉简,负责守城之尉官。秩级与都尉相近,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载:“县有塞、城尉者,秩各减其郡尉百石。469(F53)”[19]秩级具体为“减其郡尉百石”。

(3)城官库啬夫。见于汉简:“补肩水城官库啬夫,□ (居延214·96)”[14]268秦简见库啬夫:“·禀卒兵,不完善 (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 (废)。”[20]城官库啬夫当是城官主兵器库之啬夫。

五、边郡库令系统职官

陈直认为居延汉简所见库令系统职官有库令长,属下有库啬夫、库令史;护工卒史。笔者又见库掾。除库令外,其他皆不见于文献。

(1)护工卒史。工官的最高督察官。广汉工官、蜀郡工官铜器铭文中多见,汝南工官铜器铭文中称为“护工史”。汉简亦见护工卒史:“□工卒史禹、库长汤、啬夫□□ (居延248·15简)”[7]100吴荣曾认为,护工卒史实际上即监工卒史,其主要职责是对整个工官的监察。由于护工卒史要发挥对工官的监督作用,故这一职位似应从工官的上级机构或其他机构派遣而来。[21]《汉书·儒林传》载:“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22]卒史乃秩约百石的吏员。此秩级说明应是外派督察官,非工官长丞的首官。

(2)库长。见于汉简:“□工卒史禹、库长汤、啬夫□□ (居延248·15简)”[7]100库长乃库令系统之最高长官。

(3)库啬夫。实物有西汉封泥“库啬夫印”[23]503。又见于汉简:“初元五年四月壬子,居延库啬夫贺以小官印行丞事,敢告。(居延312·16简)”[7]249库啬夫乃库令长之下的主管官吏。

(4)库令史。见于汉简:“库令史一人。(居延新简51·318)”[12]111库令史乃库令系统的文书官。

(5)库掾。见于汉简:“今库掾严复留凤九月奉钱,/不当留库。证所言。 (居延178·30简)”[14]176库掾乃库令长之掾。

总之,汉代边郡防御系统机构庞杂,职官众多。先前关于汉代边郡防御系统职官体系的认识,可校可补的内容很多。这些让研究者能够更进一步认清边郡防御系统职官体系的全貌。边郡防御系统都尉系统相对完整的职官体系当为:都尉,属吏有掾属佐、给事佐、牢掾、牢丞;都尉丞;都尉司马,属吏有令史;都尉千人,属吏有千人丞;骑司马。候官系统相对完整的职官体系当为:候官,属吏有掾、左掾、塞有秩士吏、尉史、令史、啬夫、斗食、斗吏、造史;候长,属吏有士吏、候史;隧长,或名亭长,属吏有尉史、督烽燧史、助吏、从吏;坞长;堠史。鄣塞尉系统相对完整的职官体系当为:鄣候,其下有令史、尉史;塞尉、塞右尉,其下有尉史;鄣备盗贼;清塞掾;监寇史。城官系统相对完整的职官体系当为:城司马;城尉,城尉下又有卒史;城官库啬夫。库令系统相对完整的职官体系当为:库令长,属下有库掾、库啬夫、库令史;护工卒史。正是汉代边郡防御中软硬件的同时建设、同时严密,才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汉代边患危害的强度、减少了危害的次数,为内地经济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

[1]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五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2]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十一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4]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三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5]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M].北京:中国书店,1990:10.

[6]陈直.居延简所见官名通考 [M]//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116.

[7]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七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8]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八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9]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十二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0]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 [J].考古学报,1964(1):55-109.

[11]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2]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十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3]范晔 .后汉书:卷 87[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4]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六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

[15]赵宠亮.居延汉简所见“助吏” [J].南都学坛,2009(4):7-10.

[16]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四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20.

[17]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九册[M].兰州: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57.

[18]藤枝晃.汉简职官表[C]//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史研究室.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43-144.

[19]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69.

[20]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21]吴荣曾.西汉骨签中所见的工官 [J].考古,2001(1):60-68.

[22]班固.汉书:卷88[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1:503.

猜你喜欢
职官汉简简牍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长沙国职官建置论考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简牍文献中秦及汉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世纪惊奇:“走马楼简牍”发现亲历记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
银雀山汉简及近年来出土兵书概述
隋朝军事机构与职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