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

2015-03-17 23:26曾祥明
关键词:外交国家文化

曾祥明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外交文化,但并非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立的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政治化产物,是外交活动迈向成熟的标志”[1]33。这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文化背景论→文化工具论→文化利益论[2]187,中间实现从物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两次飞跃后才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当前,文化外交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共同构成外交的有机体系,发展成为外交的第四个支柱。从学理上审视文化外交,对于深化文化外交研究以及更好地发挥文化外交作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乃至全面实现国家利益、助推中国梦的实现,皆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概念

文化外交一词首次出现于1934年的《牛津英语大词典》[3]23。20世纪40年代后,经美国外交史学家拉尔夫·特纳倡导及弗兰克·宁科维奇系统阐述,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外交。随后,文化外交同经济外交、政治外交、军事外交交相辉映,“成为外交的又一维度或政治、经济、军事之外的第四个方面。”[4]尽管如此,目前学界对于何是“文化外交”并未达成共识。[5]

纵观各种定义发现,其界定的视角要么从文化服务于政治的意义上把握文化外交,要么从政治服务于文化的意义上认识文化外交,要么从实施主体的一元、二元或多元出发,要么从从业者的素质来看,要么从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来理解……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文化外交的最佳界定应该包括外交的主体与客体、目标与意义以及手段与途径等。本文认为,文化外交是政府或经政府授意的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体通过教育交流、人员往来、文艺表演及文化产品等途径向国际社会传播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技术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社会风俗文化的一种日趋成熟的外交新形式。它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共同构成一国的外交体系,目的在于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家形象及实现包括文化利益在内的国家利益。

二、文化外交的特性

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相比较而言,文化外交更富于和平性、开放性、长期性及依附性等特性。

(一)目标实现的和平性

从根本上讲,任何动乱与战争都会给人类造成损失。因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都期待和平、反对战争。文化外交旨在建立和维持国家间的良好关系,通过人类的相互理解与世界的稳定繁荣来促成国家利益的达成。在具体实施上,文化外交主要是通过开展文化交流项目、签订文化协议、缔结文化条约、互派人员访问等和平手段来达成本国的外交目标。其表现形式比较柔和且丰富多彩,易于为别人所接受,能在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同时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而,文化外交最能体现“使用交涉、谈判及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的外交特点,使文化外交成为‘外交中的外交’”[1]299。

(二)项目流动的开放性

文化外交“犹如一条双向车道,通过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学术合作,或者其他努力,来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1]33因而,注重交往双方的你来我往、互相合作,以增加了解与信任。如,中法互办“文化年”。而且,“文化外交的使者肩负双重任务,既要以自己在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身份到海外执行外交任务,也要不失时机地向国内公众介绍别国的情况。”[1]17这样,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参与文化外交的人就会或多或少地用更加多元、客观的视角去审视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对此,富布赖特学者①罗诺德·约翰逊曾说:“回国后的富布赖特学者常常更加客观地看待美国的文化、重新思考美国社会的实质部分……把美国的故事讲给世界听,同时也将世界的故事讲给美国听。”[6]这是开放性的第一层意思,即文化外交遵循跨文化传播法则,以双向沟通为基础,注重在交流与互换彼此意向中达成共识。[2]68-69开放性的第二层意思是指“文化外交的范围和领域广泛”,其外交的所指、对象或受体,不只限于国家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或个人,甚至直接面向他国公众和国际社会。

(三)政策实施的长期性

文化外交以推动人民之间、国家之间、国家与人民之间的长期信任来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这种长期回报的获得需要文化外交使者对本国与他国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及全面的了解,这就需要文化外交使者花时间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总结,需要文化交流项目的持续进行。以美国富布赖特中国项目而言,自1947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签订《教育交流项目筹资协议》起,已有60多年,并将继续下去。②长期的坚持“对于加强中美两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发展中美关系做出了贡献”[7]。此外,文化外交的内核是文化的融合与互相的理解。一项文化外交活动的开展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长期经常性的互动活动,需要各国政府之间或非政府组织之间达成协议使之具体化、制度化,进而确认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的、经费来源等。例如,中美两国政府1979年恢复外交关系后所签订的《中美文化协定》至今仍是中美官方文化外交活动的法律基础。

(四)实施方式的依附性

文化外交是“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魅力吸引对方”[8]以达到自身目标的外交形式,因而,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一是文化外交依靠先进的文化、制度所促成的更为先进的经济、军事水平的吸引力来“说服别人认同和信奉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促成他们产生设想的效果。文化所依附的国家实力,是文化产生对外影响力的坚实物质基础,它对文化具有自不待言的外在证明功能。二是文化外交中文化弱国对文化强国的依附。“基于世界文化的等差格局及其非均衡的乃至单向的流动态势,世界各国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自己的文化外交,谋求实现自身的国际战略目标,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外交水平千差万别。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其文化外交的水平就高,成功的几率就大,越容易实现自身的对外战略目标。”[2]11强势文化控制着信息流向的主导权,它“一般总是取得支配权,不断对外输出自己的信息和影响,在文化冲突中居于有利地位,控制着其他文化”[9]。

三、文化外交的功能

文化外交由于其对国家利益、世界经济、国际和平等方面的积极效应,深受各国重视。

(一)国家战略的撬动杆

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一方面,文化是一种征服和控制人们思想的武器。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传教士明恩博在谈论西方在华传教目的时说:“从长远的观点看,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这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收益,其发展将比目前的估计更为远大。”[10]前普鲁士文化部长贝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化外交的战略作用:“文化政策是有意识地投入一笔精神财富,对内用于团结人民、巩固国家……帮助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3]53拿破仑说:“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艾森豪威尔宣称:“宣传上花1个美元等于国防上花5个美元。”毛泽东说:“枪杆子要抓,笔杆子也要抓,结合起来,事情就好办了。”另一方面,文化外交也可以用来分化对手,是实现和平演变的有效手段。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持续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公众开展全面的“心理战”和“真理运动”以从内部瓦解共产主义。这种持久地传播自由精神的和平演变侵蚀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确实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外在促因。[11]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十八大报告再次深刻指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这些重要报告都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文化外交既是对国家软实力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又是实现国家战略的“杠杆”。用好这根杠杆,可以有效地撬动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

(二)经贸往来的润滑剂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当今多样性世界中的文化自由》的报告宣布:“文化是人类最为持久的产品。人类在地球上的繁荣主要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据商务部统计显示,2001年以来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2013年出口251.3亿美元,是2006年的2.6倍。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中国逐步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书籍、绘画、电影等文化产品的直接出口体现了文化关系与贸易关系的密切联系。同时,文化关系的发展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合作,加强国家间各种贸易的往来。英国安东尼·帕伦斯爵士在论述文化与贸易的关系时说道:“如果你十分熟悉别国的语言、文学,如果你了解和喜爱其国家、城市、艺术、人民,在其他因素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本能地买她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买你不了解、不喜欢的国家的产品。”[12]美国通过大力向外国推销美国价值,促进世界对美国的认同与向往,让世界消费美国文化。 “美国文化——好莱坞电影——美国梦”结合的近乎天衣无缝,好莱坞已经成为世界影视生产中心,以好莱坞、硅谷等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产品占据了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的 43% 。[13]

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经济上的合作越来越依赖于文化上的合作。经济区域化的显著发展也证实了文化对于经济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证明文明之间会有冲突时,却也反证了“经济合作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共性”[14]68,并列举了相关贸易关系进行佐证。“1992年,中华文化圈对圈内的出口超过了其对美国的出口,也超过了其对日本和对欧洲共同体出口的总和。”得出“商人更愿意与他们了解和信任的人做生意,国家把主权交给由他们所了解、信任的看法相同的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4]69-70在此之后,这类商贸趋势更加明显,如今,中国大陆已经成为越南、韩国、日本等众多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正在形成的世界贸易秩序中,文化将成为联接贸易的润滑剂。

(三)世界和谐的助推器

因国家利益而引发的国际冲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国家利益除了由客观因素决定外,也受主观建构因素影响。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体系影响着一个国家决策者的立场、观点和原则,同时也决定着其对国家利益边界的界定。国家利益的主观属性,表明国家利益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冲突与对立,是文化的差异与对立诱发了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诚如拉兹洛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许多表面看来是政治性冲突,实际上反映了文化上的深刻分歧。”[15]因而,出于对异质文化缺乏全面深入了解的顾虑,人们往往更加信任“自己人”,而排斥异质文化中的“他者”。要消除对异文化的成见,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充分的文化交流,以深入全面的文化互动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有助于客观真实地了解和认识对方的文化,也有利于以他者的思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文化。

国家的身份意识依赖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共有知识和文化会促使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具有共同的理解和期望。如果主体之间互相猜疑,军备竞赛升级,结果会形成安全困境;如果主体之间互相信任,共同合作,结果会形成安全共同体。例如,美国对新中国的身份定位先后经历了“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与中国的关系也就分别经历了围堵、制裁和重建美中外交关系三个阶段。受建构主义影响,发轫于理想主义与文化国际主义的文化外交通过有序地发展国际文化关系,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消解国际社会交往中存在的文化“误解”,增进互信,建构集体认同,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一种有利于和平的国际气氛。

注释:

①富布赖特学者是指参加富布赖特项目的学者。富布赖特项目是由美国参议员富布赖特倡议并以其名字命名的一项对外文化外交项目。该项目旨在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以及提升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项目在中国大陆停止了,但在中国台湾该项目仍在继续。1979年中美恢复外交关系后,在中国大陆重新启动了该项目合作。该项目虽然在特定的时期被歪曲利用了,但却长期坚持下来了。

[1]胡文涛.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2]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 [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PHILIP H C.The Fourth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M].New York:Harperand Row,1964:5.

[5]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0.

[6]JULIET A S.Reinvention,Reorganization,Retreat: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at Century’End,1978 -1998 [J].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Laws,and Society,1999,1(29):32.

[7]韩召颖.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273.

[8]JOSEPHS N.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J].Foreign Affairs,1999(8):24.

[9]种海峰.简论跨文化传播与冲突的四个规律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50.

[10]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13.

[11]李兴耕.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0-111.

[12]MITCHELL J M.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M].London:Allen& Unwin Ltd,1986:19-20.

[13]张璐晶.文化“零头”何时变“巨头” [J].中国经济周刊,2011(42):21.

[1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菲,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5]欧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M].戴侃,辛未,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1.

猜你喜欢
外交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