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三级能力、二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2015-03-17 23:42王洪涛许三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实训医学技能

许 杰,王洪涛,许三林,何 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三级能力、二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许 杰,王洪涛,许三林,何 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按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实践“三级能力、二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应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取得显著成效。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级能力;二元循环

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15年,经济或教育发达地区的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经济或教育中等发达地区的部分乡村医生应具有高等医学院校专科以上学历。”根据湖北省基层医疗事业发展实际情况,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成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依据学校办学经验和优势,探究基于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增强专业活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一种需要。

1 传统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全国高职高专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大多采用“1+1+1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实习三段。根据临床工作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期一年,以校内学习为主,完成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由校内专任教师授课,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为期一年,以校内学习为主,完成临床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穿插临床见习,由附属医院临床经验丰富且教学能力较强的专家授课。

第三阶段:为期一年,为临床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县级以上教学医院实习,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工作实践,积累临床经验,形成工作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承上启下、循序渐进的优点,但由于各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特别是临床理论知识学习与实习间隔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弊端,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从而影响实习质量。学生在学习临床专业课和实习时,往往会把基础课学到的知识搁在一旁,导致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2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我校按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完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实践“三级能力、二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三级能力”是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在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从低级到高级的职业成长规律,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特点。“二元循环”是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医院两个教学环境中完成,实现校内教室、实训室与校外医院、社区循环。教学工作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临床一线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技能训练通过模拟教学实训与床边教学完成。二元循环符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要求,符合高职高专“做中学、学中做、做学合一”的人才培养规律。

2.1 具体做法

基础技能训练,通过校内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实训基地基本能力培训与教学医院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教育、观摩实训结合进行校—院循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未来工作岗位有初步认识,尽早了解医生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专项技能训练,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教学医院床边(现场)教学循环,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模拟训练与教学医院床边示范教学循环,学生先在实训基地进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然后在医院进行床边学习。通过边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边进行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将课堂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于临床医疗活动中。通过以上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训练,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能力训练中。

综合技能训练,指校外实训基地各科室实习教学与校内实训基地健康教育(如SimMan综合模拟人实训、CCS计算机模拟病例等)实训循环。学生进入教学医院实习后,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工作实践,积累临床经验,形成工作能力。教学医院由临床培训基地(原则上为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基层实践基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临床培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常见病和健康问题的诊疗技能,在基层实践基地学习不少于一个月,主要培养学生开展预防与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特殊人群保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能力。毕业前一个月,学生返校接受技能强化训练,包括SimMan综合模拟人实训、CCS计算机模拟病例实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客观结构化考核。

2.2 特色

两个早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区。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模式中,通常学生要到二年级才开始接触专业,三年级才接触病人,不符合医学教学规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内外经验,在一年级即开设临床医学导论课,穿插医院和社区见习,使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基本情况与能力要求。早期接触临床是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1]。学生早接触社区,早接触临床,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与专业学习脱节。

一个真实:以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或模拟真实的实训基地为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反复接触、多接触临床、接触病人,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融合。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环境的统一,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组建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医疗行业深入调查研究后,围绕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围绕职业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构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的新课程体系,将人文关怀意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实施优质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构建多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临床综合技能模块组成,分公共领域、医学人文领域、医学基础学习领域、基本技能领域、专项技能领域、拓展学习领域、综合技能学习领域7个学习领域,以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临床病例(教学病例)为载体,通过校—院循环、模拟—真实循环,实现对学生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培养。

4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4.1 教学模式创新

依据“三级能力”要求,提出“一个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一个主线”,即以医生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两个真实”,即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三位一体”,即以医生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有机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2 教学方法改革

在以“一个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为特征的专业教学模式下,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选择不同教学方法,尝试启发式、案例式、虚拟式、研究式、总结式等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如在内科学、儿科学理论教学中,开展“以病例诊疗为先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授课时,教师通过对具体疾病诊断、治疗的介绍以及适当的师生讨论,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明确诊疗思路,提高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积极探索具有医学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依托临床教学基地,借助多种手段,采用“理论与技能示范教学—初次模拟训练—分析总结—再次模型训练—进入临床实际操作”教学模式,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病人之前掌握规范、熟练的医疗技术,以弥补学生临床实践机会少的不足,其优点是有与临床相似的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2]。借助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管理方法等。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临床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训练。如利用外科实验室开展动物外科手术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手术过程,学习术前术后处理、外科无菌技术、切开缝合技术、伤口处理等外科基本操作。临床实训基地建立标准化病人(SP)队伍,在诊断学问诊教学、内科与儿科见习教学、实习资格多站考试中合理运用SP。模拟教学有效解决了在真实环境下开展临床教学存在医疗风险高、病人资源不足、操作一过性无法重复的问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为下级医生与上级医生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示范和评价,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目标。

5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效果

5.1 创新并实践“三级能力、二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规律和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学习阶段和学习项目。按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和学生特点,创新并实践“三级能力、二元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实现校内教室、实训室与校外医院、社区反复循环,将学校教学过程和医院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随着教学的深入,采用逐步深入的课程模块,实现职业态度、沟通与诊断技能、基本操作技术和临床思维、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5.2 关注医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当今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逐渐融合[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属性更加凸显,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医学人才,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现代医疗环境中,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医患关系、医疗与社会的关系及如何成为合格医生等方面内容。为此,我校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的融合力度,在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方面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规等必修课,人际沟通、艺术欣赏等选修课,使学生系统掌握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具有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填补医学技术与人文实践结合课程的空白。此外,我校还通过专题讲座、党团活动、文体活动、送医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社会提供不仅有合理知识结构,而且有健全人格的医疗人才。

5.3 加强课程间融合与渗透,避免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避免教学内容繁多、陈旧及过多重复等缺点,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我们重构了学科知识体系,调整了教学内容。通过基础阶段课程融合、早期接触临床知识,临床阶段再回归基础,反复循环,实现基础医学知识之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渗透,有效避免了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通过临床见习、床边教学、实习前后临床技能强化训练,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5.4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成果突出

通过构建“三级能力”课程体系,完成了10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学习情境设计,先后建成了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两门医学类教指委精品课程,7门院级精品课程,编写工学结合教材14部,参加说课比赛获省级二等奖一项、校级二等奖两项,成功申报全国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承担“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研究。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已通过省级改革试点专业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同时建成一个省级校内实训基地和一个省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在全省医学专业建设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1]张凤,乔宇琪.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1-72.

[2]汪芝碧,黄雪玲.仿真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19):2684-2685.

[3]孙英梅,岩磊.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7):414-415.

G710

A

1671-1246(2015)13-0009-03

猜你喜欢
实训医学技能
医学的进步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