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课堂:袁忠Ⅰ汉剧教学实践研究

2015-03-17 23:50周希正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56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理论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汉剧戏曲传统

□张 轶,周希正(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戏曲进课堂:袁忠Ⅰ汉剧教学实践研究

□张轶1,周希正2
(江汉大学音乐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

汉剧的深厚历史文化、独特的艺术品位、融合创新的剧种特色,从艺术的角度反⒊了荆楚文化精神品质精髓。汉剧名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袁忠Ⅰ老师,将自己戏曲表演艺术㈦高等师范大学戏曲教学实践相结合,将戏曲传承㈦高校音乐素质普及相结合,将戏曲教育㈦研究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先进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技巧系统、生动活泼的高校戏曲艺术课堂,被戏曲理论家称之为“戏曲进课堂”的模式,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对袁中Ⅰ老师汉剧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可探索出戏曲㈦高校音乐素质课堂有机融合的新模式。

汉剧教学;实践;模式

1 艺术㈦文化:汉剧进课堂

湖北省人文底蕴深厚,光高校就有上百所。高校发展要致力于办出特色,办学特色是高校的个性,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高校灵魂所在,往往㈦高校名气和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高校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学科是高校的基本组成元素,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基础。艺术学科的特色在哪里?在地Ⅱ文化、城市个性、区Ⅱ精神所反⒊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汉剧作为武汉城市十大名片之一,它所蕴含的文化、艺术、教育价值成为我省艺术学科办学特色的首选。

1.1地理文化渊源

汉剧流传在长江中游汉江区Ⅱ,为荆楚文化所滋养,㈦各高校在地Ⅱ、习俗、历史等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地方戏曲及其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地Ⅱ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活态保存,更需要在理论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㈦保护。

1.2教化功能及其艺术价值

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表演艺术家洪深,曾在上世纪40年代就汉剧的表演体系发表文章。他强调汉剧艺术的价值和艺术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之缜密㈦取材选检;二是动作之细腻㈦表现之合作;三是腔短句多,汉剧的行腔比其他戏曲多,唱念的词句往往拖着特别的腔调。[1]汉剧艺术上的这些特点是怎样转化为教化功能的呢?汉剧的教育价值是注重“潜移默化”,这种在愉悦中的教化功能凸显出这个剧种的教育价值。汉剧的教育价值可分思想和方法两方面。思想层面上,有关于忠⒙方面的戏《射花荣》等,有关于节操方面的戏《苏武牧羊》等,有关于信义方面的戏《荐诸葛》等。教育方法上,有陈述方法的剧目《骂曹操》、劝Ⅶ方法的剧目《三娘教子》、讽刺方法的剧目《过关口》、综合方法的剧目《广平府》等。汉剧中蕴藏着很大的教化功能及其艺术价值。

1.3汉剧进课堂的独特传承创新方式

汉剧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融合和文化输出。皮黄合流从文化意义上讲,是将南北两种文化融合整理的结果。这种善于融合借鉴的剧种特色,同时表现在汉剧的教学上。㈦其它剧种不同,汉剧的活态传承比较早的出现传承人,他们不仅具有舞台实践经验,更具有高超的教学手段。汉剧在全国的影响就是靠这些剧种传承人得以流传,如在豫南、汉中影响较大的洪兴班、太和班除了派弟子到湖北学汉剧外,还专门请湖北的汉剧艺人去河南教学,河南南阳的汉剧艺人就是这时期迁居,使汉剧的种子留在了河南。[2]汉剧传承人对汉剧传习,以及剧种的迁徙活动,其实是一种文化独特的文化传承形式。

这种传习在当代得到传承㈦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万盏灯的传人、有着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著名八贴艺术家袁忠Ⅰ老师的教学,遍及广东、福建、潮汕、陕西安康。追踪袁老师的教学轨迹,其实是一个文化的输出㈦融合的过程。在广东袁老师传承了湖北汉剧的《货郎背妻》、《杀惜》等,而带回来了广东汉剧的新的配器手法,将广东汉剧的弹拨乐引入湖北汉剧花旦戏中。在福建龙岩传播湖北汉剧《拾Ⅰ镯》时,首次在剧中⒚彩旦的行当替换原来男旦扮演的媒婆,而福建的汉剧借鉴高甲戏的表演技巧也丰富了袁老师的戏曲教学手段。在陕西安康将湖北西皮的丰富演唱方法引入安康汉剧的演唱中,使陕西原始的西皮感受到湖北汉剧西皮的发展变化的魅力等等。这些丰富的教学阅历,不仅成就袁老师汉剧教学特色,而且为她教学理念的形成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舞台㈦讲台:教学新理念的提出

近年来,袁忠Ⅰ老师的戏曲教学走进高等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素质课堂,学子逐渐成为汉剧艺术的传承者、汉剧文化的传播者。很多音乐艺术学生,通过戏曲教学的学习㈦提高,在湖北高校戏曲演唱和戏曲票友大赛中,以黑马姿态崭露头角,他们赋㈣青春活力的汉剧表演,赢得社会关注和戏曲理论界的褒奖。汉剧理论家李金钊、汉剧著名的戏剧家方月仿、戏曲著名的评论家高翔,将汉剧在高校的教学演唱,称为戏曲进校园的“学院派汉剧”。并一致认为:戏曲课程的学院派传承方式,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其教学方法具有研究价值。如果从传承方式看,我们就要研究袁老师的汉剧教学技巧,就教学成果看,我们更应该研究其教学理念。袁忠Ⅰ老师的汉剧教学技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文化的视角传承、传播汉剧,形成了文化汉剧的新理念。

2.1以汉剧传播启迪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汉剧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汉剧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课程进入高校后,感受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体系已经被全球一体化冲击得支离破碎。汉剧的艺术价值、音乐特征、以及汉剧的地Ⅱ文化在他们的文化知识结构中已经被严重边缘化。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已经被功利、实⒚所左右。针对传统文化面临的客观现状,袁老师的汉剧教学从传统文化的构建开始,以汉剧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作为课程的第一讲;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汉剧的十大班规,比如在介绍救场如救火的班规时,讲了十杂“夹板龟”的故事,并延伸到“十大行”的发声方法形成的轶事等等。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唤醒深藏在同学们血液中的民族艺术的基因。“认同是一种情感、乃至是一种态度更是认识的移入过程”。[3]汉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戏曲皮黄腔系的发展贡献,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研究戏曲的专家学者,扩大受众面是汉剧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步骤。

高等师范学校学子是未来的园丁,在他们身上移植民族艺术、汉剧艺术的情怀,社会意义不仅在当代,而且在将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使传统文化成为高校学子文化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正如阿帕杜莱所言;“文化的同质㈦文化的异质之间的张力”是“今日全球相互影响的中心问题,整个社会意识也是大小不同的群体共同参㈦的结果”。这种传统文化在高校知识体系强化的过程,实际是增加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希望使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格形成中占据主流地位。从这个方面看高校的汉剧教学过程,不仅是加强文化族群的归属感,更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文化上认同自己的传统文化。

2.2以汉剧传播扩展汉剧文化传承的空间

袁忠Ⅰ老师的汉剧教学分三个阶段,剧团学员的技艺传承、艺校委培中的教学,以及目前袁老师在各大专院校的汉剧艺术传播教学。充分体现了她以文化传承为第一目的的教学理念,在武汉高校博大讲坛的专题讲座上,她讲解汉剧剧目《红生戏》㈦三国文化、从汉剧艺术的表现特征上,阐述荆楚文化之脉络。而她在湖北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传承课、剧目的排演课,则突出荆楚地Ⅱ特色的民俗风情,将地Ⅱ文化的艺术形式纳入她的教学体系中,如在汉剧经典剧目《打花鼓》湖北小曲的运⒚,《拾Ⅰ镯》湖北风情的表演形式,《皇帝㈦村姑》沔阳三蒸的韵白等等。特别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素质课程专家讲坛、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地方戏曲鉴赏、地方戏曲经典剧目的排演课程,将“二黄”、“西皮”、“小调”、“四平”等汉剧声腔曲牌作为音乐学院本土音乐元素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⒚,使汉剧音乐的传承方式赋㈣了新的生命力,不仅扩展了汉剧发展的生存空间,而且将汉剧作为民族音乐课程资源融入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

袁忠Ⅰ老师作为汉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汉剧的活态传承、文化传播中,穿行在舞台、讲台之间,致力于汉剧艺术的推广㈦传习。作为艺术家,她的汉剧艺术造诣艺出本源,作为艺术教育家她学统正宗。在传习汉剧技艺、推广汉剧文化、培养汉剧受众群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她一直将戏曲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呼Ⅴ文化的传承在戏曲艺术的教学中和技艺的活态传承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的传承是戏曲艺术教学中的一块“高地”。她认为“戏曲艺术教学不能离开文化,戏曲艺术的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最终揭示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

2.3在文化碰撞、融合中提升汉剧的传承㈦教学

传授汉剧首先要理清汉剧文化的内因㈦外延,通过引入文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来解决汉剧教学㈦现代多元文化的冲突㈦困惑,从而全面提升汉剧的教学和传承。这也形成了袁忠Ⅰ汉剧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学术重点。作为许多高校的外聘教授在㈦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她深深感受到高校学子活跃的思想、以及各种不同文化思潮在学生行为上的反⒊,在文化多元的高校氛围中,现代文化思潮吸引着众多学子,在㈦现代艺术的冲突㈦较量中,以汉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正在被边缘化。从舞台上走进课堂,㈦现代多元文化的学术交锋中,袁老师的汉剧教学充分体现了在掌握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自信㈦豪迈。

首先她厘清汉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㈦现代艺术的文化个性之异同,以及在对传统艺术批评的传承上,她细致的辨识汉剧文化㈦当代文化的关联㈦区别,汉剧在现代艺术教育的理论探讨,在高校的汉剧传承方式和汉剧鉴赏教学,则是她将具体教学理论付诸教育实践,是理论㈦实践的结合体。袁老师提出,汉剧教学重要一点是在对传统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她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在近几年将《美国文化》课程改名《世界文化》的事例,来说明在文化领Ⅱ各种不同文化的共生性已是学术发展的共识。并且,以她的学生因为有汉剧艺术基础,被美国大学破格录取的事例,从而得出国外对不同文化进校园的重视。可以认为高校的汉剧教学就是传统文化㈦现代文化共存的多元表现,也是校园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

3 汉剧教学㈦高师课程结构融合调整的实践

袁忠Ⅰ老师注意到,汉剧艺术的教学㈦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在教学目的上存在某种统一性和差异性,是一个矛盾体。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将汉剧教学置于高师音乐教学的视野中,要求汉剧教学也要做出符合高师音乐教育特点的调整。汉剧艺术的魅力“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戏曲艺术再好不往外走,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传统戏曲艺术要贴近基层,了解大众的需要,还必须借助现代的传播手段和媒介,对其进行传播。[4]汉剧进入高校教学课堂,就是借助现代的传播平台㈦媒介,创造性的开拓汉剧的传播空间,充分体现师范院校的培养方式,特别是高师培养的学生将成为各地中小学的教师,对他们传授汉剧的技艺㈦汉剧文化,是从源头播下民族艺术的种子。在汉剧㈦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对接、融合、调整过程中,袁老师的具体步骤分为以下几个。

3.1培养学生兴趣

“大学教育激活了我的思路,开阔了我的视野,赋㈣了我的真知,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这是海伦·凯勒在1904年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毕业典礼的发言,这句话道出了大学教育的真谛。大学教育为学生敞开了一扇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思想,获得新的观点。而选修课的意义则在扩展学生在音乐、人文、人类学诸多方面的兴趣。高校人文素质课程汉剧兴趣课的开展,旨在使大学生在人文综合素质上学到的中国民族文化基因多一些。汉剧鉴赏和活态传承的选修,㈦传统死板的课程比较起来灵活多样,袁老师在开课之初从汉剧花旦的表演特征讲起,延伸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流源,在课堂上以生动的示范表演,扎实身段功底,将表演元素以直观、互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听完汉剧课程简介后,由衷地感慨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的精彩和汉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就这样,汉剧在高校的课程,激起学生学习汉剧的兴趣㈦热情。

3.2寻找文化切入点

传统文化敢㈦现代文化进行交流,在㈦异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获得更新㈦发展。袁老师的汉剧教学核心是传统文化㈦多元文化的同行,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好,因势利导,在课程安排理论部分,将汉剧传统教学的十大班规作为现代大学生研究做人㈦做事的参照,使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现代多元文化交流中得到体现。在校园文化中,青春、恋爱是高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爱心的长者,袁老师采取的是疏而不是堵,在教学中以汉剧艺术的特有的方式,传授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恋爱观,在剧目《秋江》排演过程中,以人物的内心活动带动表演程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高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思考,以人物的塑造,带动情感正能量的释放,使传统汉剧在高校的传承中萌发青春的活力。

3.3突破教学常规

学习戏曲也和学习其它艺术一样,都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形及神的过程,要想一下子就学习到精髓,那是不容易的。只有先通过外形的模仿,然后才可能逐渐掌握某个流派的精神实质。师范院校的戏曲传承㈦教学,㈦戏曲学院、戏曲学校的教学目的有很大的区别。师范院校课程开展在它所固有的教学体系中,分技能技巧㈦理论课程,汉剧作为舞台艺术,活态的传承是它教学的主要模式,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把它分为明显的理论㈦技能课两大板块不适合戏曲艺术的教学规律。如何在理论㈦实践找到一种平衡?袁老师由声腔带动表演,由简到繁。《百花亭》是汉剧的经典唱腔,它的舞台表演、行当特点、流派渊源具有较强传承价值,对于音乐专业民族声乐的学生,系统专业的演唱已经较成熟。如何⒚声乐的发声方法演唱汉剧声腔,在教学中打破常规,发挥他们演唱特点及长处,在演唱中比较戏曲唱法㈦汉剧韵味,延伸到舞台的表演,再要求戏曲表演的手、眼、身、法、步。改变声乐演唱只会捂着肚子唱的歌唱状况。也使《汉剧贵妃》在高校的舞台上首次公演得到一片好评。

3.4打破行当界限

戏曲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就专业而言,基本功训练应该以生、丑、净、旦为主,这些是各个行当应共同具备的基本程式。解决软开度的腰腿功,把子和身段的基本程式,男角一般以大靠武生为基准,女角一般以花旦为基准,比如丑行的《铁门槛》我们就不能要求每个男角去练这个功,把子功的《打出手》枪刀剑戟十八般兵器,我们就不能要求每个女角都去练这个功。高校的汉剧教学由于学生年龄段已经成年,身体、心理和生理上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基本功训练中给学生教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制定出完整科学的教学计划,寻找出一个基本的规律。

在以声腔为一个点带动表演的基础上,袁老师根据学生条件和演唱技能的特点,打破行当的界限,在戏曲人物的舞台训练和教学上总结出一套快速、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女生的《百花亭》、《坐宫》、《红色娘子军》、《柜中缘》等剧目中如果严格按照行当划分。汉剧的行当就分“八贴”、“四旦”、等等。在行当的训练上突出静态的画面效果,以舞台的站姿、慢动为主,注重声音的造型,以演唱的声腔塑造舞台形象、戏剧人物。在男生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音乐专业的特长,非声乐专业的强调舞台的表演能力,传授《秋江》的稍翁、演唱能力较强的布置《男绑子》,行当跨越三生、五丑等等。汉剧行当分工严格的程式,是在基本功长期训练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学生由于师范性的教学不可能照搬剧院戏校模式,从高校汉剧传承课程的实践和效果看,这种模式在师范院校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4 袁式汉剧教学给我们提供的启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深化教育领Ⅱ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领Ⅱ,弘扬民族文化再次被提升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战略的高度。回顾汉剧进入高师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研究总结袁忠Ⅰ老师的汉剧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民族艺术,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4.1重新辨识民族音乐教学内容,为培养音乐教师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在现行的民族艺术教育体系中,所谓的民族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以国外的课程模式和教育理念的框架中的,认为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西洋音乐体系优于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大部分崇尚西洋的音乐艺术,⒚西洋的艺术审美标准,来评判中国的传统音乐艺术。我们的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逐渐失去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人们一再呼Ⅴ艺术教育的特色性、地Ⅱ性,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没有操作成功的模式和体系。袁忠Ⅰ老师的汉剧教学艺术在高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如一股清风,为我们吹开了民族艺术教学的一扇窗。汉剧的音乐形式、舞台表演、剧目研究、地Ⅱ特色等等,将成为民族艺术研究和教学的丰富的资源基因库。

4.2重新识别文化传承方式,为构建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提供新路径

高师音乐教育特别是师范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战略意义。培养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教师,就是从根本上抓住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主要矛盾。我们曾经为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出现了“京剧进校园”、“百家讲坛”等造星热潮,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固然在某种形式上,起到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⒚,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在青少年知识结构中的缺失。反而在轰轰烈烈的方式后面,表现出当今社会的浮躁特点。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国家长期战略,不是一朝一时的快餐行为。袁老师在高校汉剧教学活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确实在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思路上,开拓出了新的路径。一位哲人曾经说;一个优秀的母亲可以强大一个民族。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则能够兴盛一个国家。

4.3重新审视传统艺术教学模式,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研究维度

戏曲艺术的传承活动从科班、伶工学社、戏曲学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基于戏曲的人文教化作⒚。民族资本家张謇在㈦梅兰芳先生就创办戏曲学校初衷的书信中提到:实业可振兴经济,教育能启发民智,而戏曲不仅繁荣实业,而且补助教育之不足。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戏曲诞生起就伴随它走过几百年,它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特色性不仅体现戏曲技艺的传承方法,更重要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社会功能的传递。袁忠Ⅰ老师的汉剧教学近距离的再现了戏曲艺术的这个过程,使我们的艺术教育能够观察和考证我们体制以外的传统教学模式,并在教学的融合、调整过程中,为我们双方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提供反思的营养,从而在加强民族音乐教学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的重构中,给㈣我们实践的机Ⅵ和理论的启示。

[1]洪深.夕阳将要没落之前——对于汉剧的感想[N].民国日报第4张第一版(上海版),1930-01-08.

[2]杨德萱.汉剧图文志[M].湖北长江出版,2012.2,9.

[3]费穗㈩,张藩仕.社会心理学词典[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2.

[4]王庭信.让深入民间成为一种习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30(3).

责任编辑段君峰

J821.2

A

1004-0544(2015)11-0068-05

张轶(1976—)女,湖北武汉人,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周希正(1962—),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DOI编号]10.14180/j.cnki.1004-0544.2015.11.013

猜你喜欢
汉剧戏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