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灵活指导

2015-03-17 22:45天津市北辰区淮盛幼儿园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1期
关键词:选区娃娃客人

天津市北辰区淮盛幼儿园 汤 超

案例背景:《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都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项活动之中”,这就推动了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普及和重视。开展区域活动既符合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又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而教师则由直接指导变为间接指导,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小小的区域活动蕴含了大学问,教师通常会对活动中的共性问题进行评价分析,而针对区域活动中个别幼儿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指导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环。我在区域活动的教学中遇到了以下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几个案例的分析,使我明白了教师应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幼儿的问题,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

案例一:想去的区域没有进区卡了

我所带的班级是小班,我们班的进区规则是早饭先吃完的孩子先选区,本意是为了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但我班的一个男孩达达每次早饭都是后几名吃完,他的动作比较慢,性格也是比较稳的类型,所以当他吃完再去选娃娃家时,进区卡早就被小朋友拿光了。几次之后,达达非常不开心,看着别人在娃娃家里“做饭”、“买菜”,自己却只能看书画画,他开始吃很少的早饭甚至不吃来争取早选区。还有的小朋友也是因为比如去厕所了等情况而晚一步拿到进区卡进不了想去的区域。

针对像达达这样的情况,我又制订了早来园早选区的规则,因为达达每次都是前3名来园,他就能选到想玩的娃娃家了。但这样的规则也并非对每位幼儿都公平,因此,我开始灵活地对待规则,也帮孩子们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当幼儿进不去时,我鼓励他去敲门,当“妈妈”问:“是谁呀?”,有的幼儿自己就会很聪明的回答是送外卖的或是要串门的邻居。

案例分析:教师为了让小班幼儿能有规则意识,同时鼓励幼儿形成好习惯而制定了一些规则,但规则应该是相对公平的,像达达这种情况,教师规定了谁先吃完谁先选区,对那些吃的比较少的幼儿可能就有利,而吃的多的幼儿就会慢一些,也就不公平了,我后来制定的谁来得早谁先选,也许对家住的远一些的幼儿来说就不够公平。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规则。此外,当发现规则的问题后,要灵活改变。

区域活动应本着让幼儿自主自由选择的原则开展,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在刚开始接触区域活动时,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自主选择,往往是看别人玩什么自己也跟着玩什么,所以扎堆选择同一个区域的情况时常会发生。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想法,不应过度干预幼儿,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活动规则,而不是督促幼儿遵守老师所制定的规则。

反思与措施:首先,在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向幼儿充分介绍开放的区域,以及新投放的材料,让幼儿充分了解有哪些可以玩的,这样很多幼儿就会有内心的想法:我想玩这个、我想做那个……进而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自选。

第二,待幼儿熟悉了区域活动时,与幼儿一起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可以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拍成照片,引导孩子说说“这样做对吗?应该怎样做?”幼儿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会更加遵守。

第三,灵活制定选区规则,比如采取教师引导与幼儿自选相结合的方式,今天请第一组小朋友先选,明天请第二组的先选,依次轮流,也可每次重点推荐1—2个区域,鼓励幼儿到各个区体验,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四,有的幼儿进不去想玩的区域,当他以小客人的身份想进区时,也许还会被主人以“没有卡”拒绝,这时,教师可以组织活动后的讨论,让幼儿自己说说“来了客人应该怎样?”“不让客人进门对不对?”“除了客人还会有谁来家里?”在讨论中引导幼儿了解,不让客人进门是不礼貌的,除了客人还可能会有修理工、钟点工的参与,再提出问题“娃娃家太挤了怎么办?”引导幼儿制定出每次最多只能有2个客人来的规则。这样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更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

案例二:“我不想玩这个区了我要换那个区”

在刚开展区域活动时,为了避免幼儿频繁换区,帮助他们养成专注活动的习惯,我要求孩子们不能随便换区,孩子们对新鲜的材料比较好奇能玩上很久也就都遵守了规则,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一部分幼儿养成了不换区的习惯看似井然有序,但大家都是在各自区域里各玩各的,缺乏交流和互动。

也有像我班昊昊一样活泼好动的幼儿,玩了10分钟建构区搭好了城堡,看到娃娃家挺热闹就跑去娃娃家“串门”了。最初,我制止了昊昊,他撅着嘴不开心地回到了建构区又搭了一个大桥,搭完后又去了小超市。这次我没有制止,只听他对卖可乐的小朋友说:“我干活累了,要可乐。”而正巧小超市的客人特别少,昊昊也给我提了醒,我就号召美工区的小朋友画画累了去买零食。

逐渐的,班里热闹了起来:美工区做好的苗条被送到了娃娃家;图书区的抱枕萝卜被拿来表演“拔萝卜”;娃娃家的妈妈会去超市采购……区域间的互动增加了,幼儿在开始选择的区域操作尽兴后都可以再去选择其他区域,规则灵活地变化,幼儿也有了更多体验和收获。

案例分析: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动态的,多变的,规则是为了活动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它的目的不是限制和控制幼儿的自由,而是确保幼儿都能参与,获得自由、自主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打破空间的局限性,让孩子们动起来,这既是幼儿自己的需求,也是教师更好引导幼儿的前提。有的幼儿在活动中已经切实掌握了某种技能,得到了锻炼,比如昊昊已经可以进行搭高、围合,掌握得不错了,那么他去其他区域并没有影响到别人,老师应该鼓励,并为他推荐合适其进一步探索的区域。

反思与措施:首先,教师不应着急去干预幼儿,而是先充分观察幼儿,看看幼儿离开了自己的区域是要做什么,他想做什么,了解幼儿的想法。只有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制定规则或者投放材料才是最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

其次,应认识到幼儿经验的获得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只有在交往中,幼儿的社会性才会得到发展,幼儿才能学习到与他人交往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得到发展。因此,应创设互动的环境,当幼儿在娃娃家做饭而没有食材时,鼓励幼儿去超市采购,或者去美工区进货……教师出了一个主意,幼儿就会举一反三想出很多办法。

猜你喜欢
选区娃娃客人
小客人
做一个好客人
铝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型能力研究
中航工业成功研发大尺寸多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设备
被蛇咬的客人
不常见的客人
激光选区烧结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艺及性能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安鹤煤田煤层气开发选区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