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成为主旋律

2015-03-17 22:45吉林省和龙市新东小学陈京范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1期
关键词:美术作品美的美术

吉林省和龙市新东小学 陈京范

近来,我从一些小学美术课和课堂能力考核等活动中发现,教师在比较注重教学环节的完整、知识技能的扎实训练的过程中, 欣赏教学却如蜻蜓点水,不自觉地消减或丢失了美术教育的核心──审美教育。这种顾此失彼、 此长彼消的做法,使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缺乏深度,学科特色得不到彰显,损害了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和平衡性。这种不良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要知道,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此可见,审美能力是一种专门训练所产生的特殊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常言说: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课前的功夫,我们一定要做足、做充分。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图片和文字,恰当评估学生现有的审美知识水平,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整体地看待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目标纳入到整体教学目标之中。既给审美教育以应有的地位,又使教学目标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优化组合,不得厚此薄彼或随意替代,以求互补增效,强化教学目标指向的全面性和实施的有效性。

其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审美因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务实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审美活动。这些是能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保证。

二、激发兴趣,开拓思维

兴趣是进行审美活动的源动力。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另外,教师可通过故事、猜谜等方式将静态的画面“还原”为真实可感的美丽“情境”, 由外到内地给学生以情绪感染,学生则会兴趣渐浓,积极参与审美活动。教师也可大胆引进广告、建筑、家具、时装等生活中鲜活的、美的形象作为欣赏内容。因为它们的时尚、现代和新颖,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兴趣盎然,审美活动也就能应时展开。教师还可针对某一件美术作品,抛出颇有争议的两种观点,请学生做评委。学生为了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定非常乐意多方去寻找有力的证据和理由。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审美欲望被迅速激活,变“要”我欣赏为我“要”欣赏,迫不及待地“走”入作品细细品味。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激烈的辩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生命意识等都会得到切实提高。

由此可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审美活动就会从“他主”变为自主,从自发走向自觉,其境界和效果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精选内容,丰富形象

人类美术文化博大精深,在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内,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起码的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就要积极实施“名着课程”,尽可能向学生展示人类美术文化的精品。 因为经典美术作品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窄化欣赏范围,还要兼顾到大众美术和民间美术,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人文性、多元性和时代性。

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开发各种美术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努力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丰富学生审美形象的贮存,积累并提升学生的审美经验,以促进学生逐步向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过渡。

四、亲近自然, 发现真美

如我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近观绿树红花,抚叶闻香心醉;聆听鸟歌虫曲,俯看鱼翔浅底;远眺蓝天白云,青山绵延如龙。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家乡美景,面对缤纷亮丽的色彩,学生被深深陶醉了,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格外兴奋,赞美声不绝于耳。我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景物最美? 为什么?”“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的心情怎样? 请你对大自然说一句心里最想说的话。”学生热情高涨,各抒己见。通过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和开放式的心灵对话,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发现、欣赏自然之美和亲近自然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内心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

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的同时,教师还要启发、鼓励学生,深入生活, 关注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不断增强学生欣赏生活美的意识和能力。

五、遵循规律,感悟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审美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审美程序和方法,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多给学生创造主动探索、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进行审美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满足不同学段学生审美活动的要求,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螺旋递进关系,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形象和审美经验。如在低年级,主要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感受自然和美术作品的造型与色彩之美,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到中年级,可逐步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学习用短文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审美经验的不足,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表现并不都能尽如人意。对此,教师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理性处置,给学生充分的参与、历练的机会和时间,保持耐心,热情鼓励,而千万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可采取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加强感悟交流,体验审美快乐,积累审美经验,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美术作品美的美术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美术作品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