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无声胜有声—反思师生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2015-03-17 22:45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贺永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1期
关键词:高三考试交流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 贺永娟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的交流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除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就教学活动展开的交流之外,情感的交流沟通占了我们交流的一大部分,尤其是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是否开展的好关键就在于是否和学生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而且把握好这一部分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老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我们都需要别人来分享我们的情绪情感,合理宣泄我们的情感。如果某些情绪情感得不到合适的宣泄,势必会影响我们的教与学。尤其到了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情绪起伏变化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成绩下滑,成绩下滑又导致情绪的更大起伏,形成恶性循环。作为班主任,尤其是高三的班主任,及时有效的舒解学生的压力,进行合理适当的思想引领是高三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思想教育是高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方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年级组织的宣誓立志的活动,不同话题的主题班会,日常的班主任和学生的个人交流沟通等。

当过几届高三的班主任过后,我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深刻。我主要就我个人和学生的交流问题展开一些反思。

反思这个问题之前不得不先提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带2011届文科补习班时,班上有一个外地来的男生叫赵Ⅹ。这个男孩文静内向,在班上比较沉默寡言,成绩在班上属于中等偏上点,平时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因为文科补习班是新成立的班,我对学生也只能是一点一点了解,在班上重点关注的更多的是两头的学生,他一直没引起我太多的关注。到了高考前段时间几次模拟考试他的英语成绩冒了几次尖引起我的关注。我研究了一下他的成绩发现,从进校起,他的总成绩不太稳定,从没达到过A优,也没被我们老师列为过A优踩线生,但是他的语文,英语和数学成绩偶尔的会冒个尖。我就先找他聊了聊,从他不多的言谈中看的出离家远,高考期望值高等压力让他不堪重负,每次考试前后的情绪都比较低落,只是因为内向,不爱找老师同学交流,心理异常苦闷,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考试发挥。离高考只剩为数不多的日子我也使不上太多劲,只能帮他分析自己的成绩,指出他的语,数,英的优势帮他提高自信心,并偶尔问问他的学习生活情况表示一下关心。但在高考的两天时间里我特意留了心,在每科开考前都专门留他一会,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握住他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冰凉的双手直到他的手和我的双手有了同样的温度才让他进考场。高考成绩出来了,他让我们所有人都大跌眼睛,名不见经传的他考上了重点大学。

案例二:2014届的2班我带了三年,学生都比较了解。有个女生叫任ⅩⅩ,从高一进校不久就被所有人认为是班上最刻苦的学生。她的成绩在高一也一直能保持在班上前几名。高二情况发生了变化,她的一个表哥从外校转到了我们班,从小家里人就拿他们俩比较,她一直比不上哥哥;另外她高一的同桌因成绩优异升到了更高层次的班级。这两个情况促使她更加努力了,可事与愿违,压力的增加没有给她带来成绩的提升,反而大滑坡,最糟糕的时候在班上排名到了倒数,连B优都达不到。高二一学年和高三前半学期我找她谈了很多次话,她也一直表示她要努力调整状态,一定赶上来,可起伏不定的成绩让我和她都很无语。高三下学期的一次月考时我正在监考,年级主任把我叫出教室交给我一张小抄,说是监考老师从任冰纬的卷子下发现的。这个消息让我难以置信。语文一直是她的强科,即使总成绩不理想,语文也一直保持班上前几名,怎么会作弊呢?我下楼看到她的时候她正低着头在教师外面站着,看到我的一瞬间泪流满面。我走到她跟前没多说什么,只是紧紧的抱住她。她趴在我肩头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边哭边只一味的重复“我只是太想考好了”。她哭完了我只是帮她擦干眼泪,让她再进教室继续考试。那次考试的总成绩反而好了很多,到高考前越来越有进步,高考时如愿考上重点大学。

通过这两个学生身上的发生的改变,我不敢说我的握手和拥抱一定起了多大的作用,但起码起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他们的成熟发展,我的教育效果就达到了。那么我就反思我与学生的交流。高三一年,每次考试前后是班主任找学生个别谈话的高峰期,尤其是一些成绩起伏比较大的学生,可能一年时间我会找他们谈四五次话。话题一般都是围绕他的学习,有些时候我会发现我会跟某些学生反复的说很多话,有时会觉得跟学生谈话很费劲,无话可说了。而学生更多的是听,简单回答一些“恩”,“好”,“我会努力的”等类似很苍白的话。这样的交流沟通就成了一件对双方都很痛苦的事情,既劳心劳力占时间,又没有效果。但是高三班主任跟学生的交流沟通作为一个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又不能放弃。所以从上面所说的案例中我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与学生个别交流时,我如果留心寻找合适契机,多调动非语言因素,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会不会事半功倍。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对于沟通提出一个公式:

沟通时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如果把声音和肢体语言都归为非语言交往的符号,那么人际交往和销售过程中信息沟通就只有7%是由言语进行的。

那么既然在交流中非语言因素占了很大比例,那么在与学生交流时我们更要对这些因素多一些关注。例如有些学生在老师跟前比较内向,不爱开口。那么在我们与这类学生的交流前,我们可以多从其他老师或同学处侧面更多了解一下这个学生的情况,从他的兴趣爱好,朋友,甚至家庭情况入手展开谈话。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沟通既然占了很大一个比例,那么我们老师和学生交流时就要充分注意并利用这一点。和学生谈话时,不光要注意谈话内容,更加要注意一些非语言因素,比如身体接触、身体动作、体态、语气语调、空间距离,身势手势,眼神交流等。这些因素均可以加强教师的个性魅力,起到了有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大大增加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高三考试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三·共鸣篇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我把高三写成诗
准备考试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