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015-03-17 01:42郭在清
医学信息 2015年6期
关键词:输血乙肝疫苗血液病

郭在清

摘要: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疫苗预防血液病患者输血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使用酶法及ELISA检测261例血液病患者的肝功能及肝炎病毒各型抗体,对符合接种乙肝疫苗条件的患者分组接种人重组乙肝疫苗,患者均按血液病进行输血、治疗。结果 血液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为27.52% ,且不同的血液病种间具有差异;输血后血液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为3.94%,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接种组与对照组、非输血组与输血组感染肝炎病毒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P=0.011);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液病患者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为67.1% ,且接种后1个月产生抗体的患者占70.4%,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与病种、接种方式、输血等因素有关。结论 血液病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免疫应答,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加强接种为预防血液病患者出现输血后乙肝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乙肝疫苗;血液病;输血;乙型肝炎

血液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输血是治疗许多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但输血后出现肝炎限制了血液制品的使用,使患者病情恶化,原发病的治疗(如化疗)受限,严重者危及生命[1]。为合理地使用血液制品,利用乙肝疫苗免疫预防乙型肝炎对健康人群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准备接受血液制品的患者接种了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观察患者出现输血后肝炎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入我院的初诊血液病患者261例,其中,5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44例急性白血病(AL),32例慢性白血病(CL),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7例多发性骨髓瘤(MM),48例其他贫血;男153例,女108例;年龄14~77岁,平均(35.4±14.8)岁。

1.2方法

1.2.1筛选 初诊的血液病患者,在血液病诊断的同时立即进行肝功能检查及肝炎系列病毒(甲、乙、丙、丁、戊)检查,肝功正常及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阴性者符合乙肝疫苗接种条件,作为治疗病例。

1.2.2分组及接种 按3∶1的比例将治疗病例随机选入对照组和接种组,对照组不接种,接种组按1∶1的比例随机选入标准接种组(10、5、5μg)和加强接种组(10、10、10μg ),所有病例于0、1、6个月接种。

1.2.3治疗及检测 对照组及接种组均按血液病进行输血、治疗,对照组入选后或接种组接种第1针后的1、2、3、6、7个月检查肝炎系列病毒及肝功能。

1.2.4填表、统计学分析及总结。

1.3试剂、药品、方法及结果

1.3.1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5μg /支。

1.3.2检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5项及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抗体使用ELISA法检测,试剂采用美国Orthor公司试剂,酶标仪为北京六一仪器厂自动酶标仪。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 检验比较率,使用方差分析观察值变异度。

2 结果

2.1不同病种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率 初诊血液病患者的总体感染率为27.52%,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的8.75%[2]。不同血液病病种感染乙肝病毒概率不同,χ2检验P=0.012(理论最小值2.201,<5的占7.2%),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两两比较, NHL与CL(P=0.013,理论最小值8.5)、NHL与贫血(P=0.042,理论最小值13.7)、AL与ITP(P=0.033,理论最小值14.89)、CL与ITP(P=0.002,理论最小值10.16),具有显著性差异。丙肝病毒感染率为3.71%,例数较少,未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液病的关系。血液病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率较高,见表1。52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9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44例急性白血病(AL),32例慢性白血病(CL),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7例多发性骨髓瘤(MM),48例其他贫血;男153例,女108例;年龄14~77岁,平均(35.4±14.8)岁。

2.2输血后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在表1中,180例全阴的肝炎病毒患者,排除35例初诊时肝功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接种组135例,对照组45例。其中,6例对照组,24例接种组、因失访、死亡或其他原因放弃分析,最终病例为111例接种组,39例对照组。使用析因方差分析接种、不接种,输血、不输血因素对血液病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影响表明,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的患者初诊后感染肝炎病毒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3;接种组对照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1。

2.3乙肝疫苗接种应答 150例接者中,51例标准接种组,32例抗-HBs阳转;60例加强接种组,46例抗-HBs阳转;39例对照组患者中,未见抗-HBs阳转。

抗体产生时间:53例在接种后1个月、19例在接种后2个月、6例在接种后3个月,72例接种7个月后未出现阳转。

不同疾病组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应答分别为NHL11 /17、AL 9 /17、CL7 /14、AA 7 /12、ITP16 /19、MM 0 /4、贫血12 /15;非输血和输血组产生抗体为40 /53和22 /41;非化疗和化疗组抗体产生为33/43和28/53。多因素方差分析150例乙肝表面抗体的产生,结果表明,接种组与对照组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标准接种组和加强接种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320; 不同疾病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8(MM应答最差,ITP应答最好);非输血与输血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7(输血组应答弱于非输血组);非化疗与化疗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57。

3 讨论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频发地区,根据卫生组织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健康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为8.75%。血液病患者初诊时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与血液病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资料[2]。研究表明,血液病患者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17.9%~30.7%[3],但改研究未区分此感染率为血液病初诊还是治疗后的概率,故未能排除化疗、输血等对感染肝炎病毒的影响,各组资料差异较大。血液病患者在初诊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达27.52%,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不同的血液病病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存在差异,NHL和ITP感染率最高,表明出现NHL和ITP可能与感染乙肝病毒有关。研究表明,血液制品中乙肝病毒的阳性检出率为12.5%[4],我国血液制品仍存在乙肝病毒污染危险。在接受血制品的所有人群中,输血后乙肝发生率为7.01%,患者常输注血液制品,且伴随免疫功能低下,是输血后发生肝炎的高危人群。研究表明,初诊后血液病患者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为11.37%,多为丙型肝炎,占9.41%,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为3.94%。乙肝疫苗对成人及儿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成熟的接种方案,按时接种的正常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抗HBs阳转率高达98.5%(儿童),96.6%(成人)[5]。但血液病患者大多免疫功能低下,能否有效应答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否对输血后乙肝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有待于研究解决。

将正常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方案运用到血液病患者中,是预防输血后出现肝炎的有意义的尝试。本研究中,对病例的观察、接种,表明接种乙肝疫苗的血液病患者可产生免疫应答,乙肝表面抗体阳转率为67.1%,且接种后1个月产生抗体的患者占70.4%,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与病种、接种方式、输血等因素有关。可由如上因素解释的占54.3%,其他因素如接种的程序、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状态等,有待进一步研究。患者接种乙肝疫苗之后血液病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没有出现血清病反应、过敏等副作用,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尤其是加强接种方案,为预防血液病患者产生输血后乙肝的有效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仲平,王淏,郑优荣,等.广州地区HBsAg阴性无偿献血血液输血传播HBV残余风险评估[J].广东医学,2014,35(3):442-445.

[2]郭兆富,陈天鹏,尹以靖,等.NAT技术在德宏地区献血标本输血传染病筛检中的应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3):247-248.

[3]郭振华,马纲,李晓霞,等.患者输血前8项感染指标检查与医院感染控制的意义及社会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5):2209-2210.

[4]刘敏环.护理人员HBV感染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6-8.

[5]冯旭,叶贤林.乙型肝炎病毒输血感染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2):212-215.编辑/哈涛

猜你喜欢
输血乙肝疫苗血液病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有效性分析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接种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应的报告
已经打过乙肝疫苗的儿童为什么还会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