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索

2015-03-18 03:01杨艳红赵士斌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

□ 陈 金 杨艳红 赵士斌 吴 霆

我国历史悠久,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涌现出大量的文献古籍。这些弥足珍贵的文献和典籍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根脉。纵览我国种类繁多的古籍,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浩如烟海,但由于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被破坏的古籍不计其数,只有极少部分得以留存至今。

一、古籍的分类与概况

我国的古籍按其产生时间来分类,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类别。狭义的古籍指1911年以前产生的写本和印本;广义的古籍则指1911年以前的反映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文献及典籍,包括了青铜器铭文和唐宋以来的雕版印刷品等。按保存质量,古籍可分为善本古籍和一般古籍;按著作形态,古籍可分为点校本、辑佚本、校释本、选注本等;按版本形态,古籍可分为写本、抄本、刻本、稿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和套印本等;按装订形态,古籍可分为线装本、平装本和精装本等;按刻书性质,古籍可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等。

据国家图书馆统计,目前全国各公共藏书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其中大约1,500万册需要修复,另有大概4,000万册以上存于民间或流于海外的古籍还未进行统一登记。时间慢慢的推移,一些古籍的书页纸张已经发黄,更有一些已经脆化,一触即碎。一部部珍贵的古籍必须存放在专用存书库,维持其脆弱的寿命。可见,如何保护这些古籍已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二、古籍的保护历史与现状

(一)古籍的保护历史。众所周知,书籍基本都由纸张制作而成,所以纸张质量的好坏也就直接决定了书籍寿命的长短。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酸性是造成纸张老化的主要原因。在古代,我国人民在造纸过程中通过多种蒸、煮等手法,把纸张中的果酸脱离出来,造出拉力强、纤维长的纸张,还不易老化。与此同时,古人对书籍的保护也颇具心得,对于会影响书籍保存的温、湿、水、火、虫、光等因素,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在当时的实际条件下,他们能够采取染黄、浸椒、砾光、涂布、函套、木箱(盒)、通风、晾晒、放置驱虫物等办法,基本解决书籍的保护和保存问题。此外,针对需要修复的古籍,古人采用了一系列的修补办法,诸如去污法、补书法、水洗法、托裱法等方法和程序。

(二)古籍的保护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国家对古籍保护的高度关注和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古籍兼具文物属性和文献属性,在现代,对其的保护也主要分为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两类。原生性保护,指对古籍本身的保存与保护,包括修复残损古籍和改善保存环境。现在,结合古人传书库通风、承下来的保护方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在涂布增寿、脱酸保书、防虫杀虫、装皮做套、修补书页等方面,都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古籍的不可再生性和其自身的寿命限制,都阻碍了其蕴含价值的广泛传播,由此出现了古籍再生性保护方式。再生性保护,指通过影印、微缩和数字化处理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复制、转移和保存,让读者不必依赖原件,就可以了解古籍的面目和内容。这些技术可以将古籍原件的内容、格式、字体、图形等信息记录保存下来,稳定性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这既有利于保护古籍,又较好地解决了古籍图书保存与利用的矛盾。

三、古籍的数字化发展

古籍数字化即利用现代手段和技术对古籍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它已经成为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电子数据形式保存古籍,使得古籍保存更长久、不易损。

(一)古籍数字化的概念。刘琳、吴洪泽在《古籍整理学》一书中指出,“所谓古籍数字化,就是将古代典籍中以文字符号记录的信息输入计算机,从而实现了整理、存储、传输、检索等手段的计算机化。”也就是说,古籍数字化是将文字变成能够储存、传输、检索的数字信息,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成为实用有效的新型古籍保护方式,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性质。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性质是: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的再现、是对古籍内容的加工,是古籍整理范畴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古籍,古籍数字化最终把古籍内容转化为数据库,包括文献书目和全文数据库。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求具备古籍整理的知识和技能,还涵盖最前沿的科学信息技术,古籍数字化的研究和发展也因此具有古籍整理学和信息技术双重特性。

(三)古籍数字化的目的。估计数字化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鉴于我国现在大部分古籍都亟待修复的现状,和图像扫描等技术所具有的简单快捷、成本低廉且保存长久的优势,古籍数字化可以说是解决古籍保护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冲突,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为了保护古籍,不得不放弃对古籍文化史料价值的深入挖掘。而实现古籍数字化之后,读者和研究人员就可以方便地通过计算机甚至网络阅读古籍,同时又避免了对古籍可能造成的损害。

四、数字化时代下古籍保护的方法及策略

(一)探索古籍保护新方法。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已开始在复制古籍过程中推广微缩技术。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成立于1985年,目前已在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微缩拍摄点25个。截至2014年底,该中心已抢救各类珍稀濒危文献典籍和报刊149,680种,其中古籍130,252种。缩微技术目前仍然在古籍保护中大量应用,因为其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古籍保护中备受欢迎。

影印出版也是在数字化时代对估计进行保护的新方法,“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工程之一。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2002年5月正式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将分藏于国家图书馆、公共和高校图书馆、博物馆的珍贵古籍善本,采用现代技术,影印复制后,仿真出版。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不仅完整保存古籍,防止遗失,还为古籍的广泛传播带来了便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古籍资源网络化开始出现,数字化的古籍资源被发布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用户可以网上阅览、下载研究,为古籍的研究带来了极大便利。例如,国学网就拥有《十三经》、《资治通鉴》、《春秋左传》、《尹文子》等大量古籍的电子版。当古籍数字化渐渐普及于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后,网络可以将各地数据库连接在一起,可以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实现共享。这为研究古籍资源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渠道。

(二)加强专门人才培养。古籍数字化要求既懂古籍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传统古籍保护方法与现代技术应用的完美融合。人才对于古籍保护数字化而言,是重要的一环。因此,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古籍数字化发展的关键,不仅需要制定短期目标,还要有合理的长期规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机构通过开置培训班等方式,已对古籍保护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在已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只需在短时间内对他们的工作技能、保护行为和专业知识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就可以提高这些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准,更好地从事古籍保护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对人才的培养制定长期规划,比如,在有关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引进专业教师,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能力。

另外,可以积极发挥现有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传帮带作用。借助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其在具体工作中对新生代工作者进行指导,帮助年轻工作人员及早进入工作状态,熟练运用和掌握各方面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效地缓解人才匮乏的局面。

(三)加大古籍保护宣传力度。长期以来,对古籍保护工作的宣传较少,以至于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也有限。因此要把古籍保护工作做好,必须投入更大力度,宣传古籍保护工作,让社会了解保护古籍工作,认识这门专业。例如,于2007年5月成立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立了中国古籍保护网,网站登载了一些古籍保护方面的新闻及知识,宣传古籍保护知识。各古籍收藏单位也应长期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采用多种丰富形式宣传古籍保护,让更多人关心古籍保护工作,增强保护意识和观念。

[1]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

[2]祁雪丽.刍议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J].丝绸之路,2011

[3]陈典平.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策略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0

[4]胡红贞.浅谈新时期图书馆古籍保护与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

[5]钱律进.我国古籍数字化发展策略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

[6]叶莉.对古籍数字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界,2010

[7]刘琳,吴洪泽.古籍整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古籍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