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视角看我国高校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2015-03-18 04:4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专才通才局中人

黎 晓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1]而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即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2]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3]

与通才、专才最相关的一对教育范畴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狭义的通才教育强调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保证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4]通才教育的重点是强调人的全面、均衡发展,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而专才教育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一领域研究的专门人才。[4]专才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是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胜任行业的实际需要。[5]这种专才教育侧重于实际的应用,具有明显的教育功利性和实用性,但迎合了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二 从博弈论的视角看我国高校的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博弈论理论中,博弈过程的要素一般包括决策人、反抗者、局中人和策略、得失以及次序。“局中人”是指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二人博弈”。从博弈论的视角看,我们可以将我国高校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两种教育模式之间的选择视为“二人博弈”问题。其中,“局中人”就是高校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种不同选择,即“通才教育”模式和“专才教育”模式;而这个“二人博弈”现象中的“策略”则是为实现不同模式带来的理想目标而采取的不同措施;“得失”则为不同模式最后给社会、高校和个人带来的“利益”。

所谓博弈,是指参加竞争的两个局中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策略。通才与专才的教育都是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实际上是“利益双赢”。然而,由于二者培养出来的“通才”与“专才”进入社会发展结果的不平衡性,博弈的双方在竞争过程中所采取的决策往往在遵循最小阻力原则、约束利用原则、相对低成本扩张原则的同时,对所获得的“利益”进行评价,由此造成高校和社会“利益”的冲突。两者的博弈行为实际上是建立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个人情况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既是相互对立冲突的矛盾体,又是一个协调国家、社会和高校“利益”最大化的统一体。

(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矛盾对立性

从课程设置上看,专才教育的专业划分十分细化,学生从一进大学就开始自己所选专业的学习,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学生毕业后只有找到相对口的专业才能发挥自己所长。而通才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文理渗透、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跨越不同学科,力求使学生广泛涉猎,基础厚实,知识面宽。

从教学方法上看,专才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视专业知识积累、专业技能掌握、专业实践能力养成的特点,课内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主要围绕专业课程的教材展开,根据每项专业技能掌握要求对学生进行考察、考核,课外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实际生产活动,教师针对每一个实操性知识给予指导,整个过程都是教师在主导,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通才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课内少讲、重点授,学生课外多学、广泛读,重在使学生了解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主要脉络和研究方向,然后指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进行独立探索。

从教育结果来看,专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但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难以融入社会与人和谐共处。而通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博,人文素养高,但也容易使学生毕业后大都需要通过之前再培训才能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甚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学无所长的现象。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协调统一性

从高等教育哲学视野来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以人为本”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这使得两种教育模式的结合有了共同的前提和基础。[5]通识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具有基础性、广博性的特点,专才教育是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为目标,具有功利性、实用性的特点。然而现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更新速度非常快,专业教育并非一劳永逸,为了学生以后灵活就业做准备也应该坚持通识教育,并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6]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无论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可以协调统一。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反思。有的人认为就业难是因为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得太专,专业知识面太窄,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还有些人认为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太过宽泛,而且每一样都学得不够深入、不扎实,基础弱、底子薄,造成他们在就业初期很难进入状态。因此,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国情来看,依据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特点,市场需要的是既有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又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以便能快速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博弈策略

在二人博弈中,博弈双方都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优选择。两者从博弈中的得失,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策略,也取决于对方的策略。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博弈问题中,不管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实现策略和最后的“得失”都会彼此影响。

而且,博弈并非只包含了冲突的元素,往往在很多情况下,既包含了冲突元素,也包含了合作元素,即冲突和合作是重叠的。根据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可以将博弈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亦称为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的。正和博弈正是采取的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合作博弈或双赢的竞赛。

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在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过程中表现了既对立又统一,既表现出有不同倾向又有许多共同点的特点,这样就使二者有了在合作中化解冲突的可能性。所以,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二人博弈”的理想博弈状况应是一种“正和博弈”行为,即通专结合,相互借鉴、相互包容。

三 在博弈论视角下我国高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

“正和博弈”强调博弈双方的合作,在合作中形成一种发展合力。借鉴博弈论的理论观点,当前我国高校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应选择在对立中融合,以“融合”来化解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博弈冲突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两个“局中人”在博弈中都实现利益最大化,使社会有充足且高效的人力资源基础,使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力量,使学生人人“人尽其才”。相对而言,忽视国家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对大学的影响,一味地注重通才教育,完全排斥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把大学教育过于理想化,或者是一味地强调专才教育,注重人的专业技能发展而忽略综合素质的提升,过分追求专业化和职业化,这都是非合作博弈方式,是不足取的。所以,只有通才教育同专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通专兼顾,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我国高校也做出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努力。

(一)注重文理渗透,优化课程结构

以作者大学阶段就读的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湖南农业大学本科阶段各院系的课程结构是由专业必修课、共同必修课、选修课组成,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纵横交错的知识结构。例如,给各院系的学生设置了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等共同必修课。除此之外,商学院、经济学院、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除外)等院系的学生还要必修高等数学、微积分等理科课程。选修课则是学生可以完全依据自己对本专业以外领域知识的兴趣自由选择课程,每学期一次选课机会,都是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任教。

突出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实现“专才教育”采取的措施;体现文理渗透特色的共同必修课和专业领域涉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的选修课是为实现“通才教育”而运用的策略,这就是使博弈中两个“局中人”相互融合在高校课程设置这一环节中。这样的融合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灵活而严格的教学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

湖南农大实行以学年学分制为主体的教学制度。学校规定,每个学生须取得规定的学分,至少在校修业3 年方可毕业,若在大学本科阶段4 年内还不能修满学分者,可延期毕业。[7]为配合学分制,学校每学期会对学生进行兴趣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高质量、宽领域的选修课,让学生能够依照自己的兴趣选课、听课。不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学校就会再下一学期予以取缔。学生选课有很大的自主权,选课不受院系限制;已选课可在规定时间内退选、改选;有的选课也可不去听课,只要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并及格就可得学分。[8]一门课程还由几位教师同时开设,由学生选教。

学分制实际上是将学生接受的专业教育和非本专业教育进行量化,以学分来衡量学生接受专业和非本专业教育的程度。这时,两个“局中人”的“合作”就主要体现在学分制这一教学制度中,以学分同时明确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交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完成,而本科院校又是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组成。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强化专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以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教育着力点,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师资力量优势和办学条件,突出专业特色,培养出品学兼优、满足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擅长于专才教育,办学定位偏重于专才教育,多培养专才;综合性大学,有更完善的条件和资源从事通才教育,办学定位偏重于通才教育,多培养通才。

三种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异,身为不同的“局中人”采取的“策略”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配合,共同发力,这恰恰满足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对不同人才类型的需求,实现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实际上,作为承担我国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任务的高校应该意识到,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既需要通才又需要专才。只有既“专”又“通”才能使人灵活应对社会信息科技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与素质教育终身化、科技纵深分支细微化、产业结构国际化的社会挑战。如果只单一的看到“专才”或“通才”的优势,单纯的注重某一种教育模式都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只有充分、合理与有效地利用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理论资源,创新培养模式,促进二者实现正和博弈,保证二者的积极融合,并将其理论“养料”去滋养实践的土壤,方能结出我国高等教育的理想之果。

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企业人才需求、学生自身素质等出发,当前我国高校也正在致力于通过正和博弈策略化解“通”与“专”的矛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综合素质高且精通某一专业的高级人才。[9]但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基本国情、学校定位以及学生个人等多方面的影响,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在“通”与“专”二者博弈过程中掌握他们之间的程度和比例,如何再度创新已有培养模式,达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正和博弈的最理想境界,还需我国高校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陈岱孙.“通才”与“专才”[J].高教战线,1984,(8):24-26.

[4]史玉华,李诗明.“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取向[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0):8-9.

[5]陈旭,刘志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关系辨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3-15.

[6]王玲.美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制度成因[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1-14.

[7]张璐,严璇璇.从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9-10.

[8]吴洪成,甘少杰.现代教育家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与实践[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5-17.

[9]邓凤萍,宋鸿雁,狄娜,董仲伟.现在高等教育“通才与专才”现象浅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14.

猜你喜欢
专才通才局中人
张一山、潘粤明联手 演绎《局中人》
2×2型博弈决策均衡的归一化解法
科技型企业专才和通才、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超对策模型中多形式结局偏好认知信息融合的0—1规划方法
通才,时代的召唤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
如何驾驭“不服管的专才”
400万华侨华人“专才”分布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