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刍议

2015-03-18 05:4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头饰白族刺绣

曲 义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白族在古代被称为“白子”,人口数量190 余万,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四省,其中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人口最多。白族自古尚白,无论服装还是建筑,基本都以白色为主色调,在此基础上以淡蓝、淡绿和粉红等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进行局部装饰。白族扎染久负盛名,大理周城地区几乎家家开有扎染工场,并沿袭了传统扎染的染色工艺,从业人口较多,其制品广泛应用于服饰、家纺和室内空间的装饰之中。与扎染艺术相比,白族刺绣虽不及其著名,但同样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白族刺绣题材以植物纹样居多,动物纹样次之,自然景物纹样和人物纹样则较为少见[1]。服饰刺绣图案普遍具有吉祥寓意,如牡丹寓意富贵、菊花象征高洁、石榴寓意多子、老虎代表勇敢和力量,色调鲜艳而明快,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一 服 装

白族传统男装和女装的形制均为上衣下裳,与我国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服饰不同的是,白族传统服饰以裤装为主,而裙装则较为少见。

(一)男子服装

对襟盘扣白褂配白、蓝长裤,再套上蓝色或黑色马甲,是白族男装的典型形象。但也存在大同小异的特点,如海东地区的“三滴水”男装,其门襟为右衽大襟,马甲的件数也由一件增至三件套穿。最里层为麂子皮材质,剩余两层为棉甲或丝绸甲,三件马甲的衣长从内到外依次递减,同时穿着后衣边件件显露,极富层次感,故而被誉为三滴水。勒墨支系的男子则在对襟白褂之外喜穿本白色的麻布长坎肩,衣长大多过膝,下穿大裆长裤。

(二)女子服装

大理地区白族女子上穿白色右衽立领短衣,衣长至臀围线上下,短衣之外服粉色或普兰色的丝绒马甲,马甲的门襟亦为右衽大襟。下穿白色或蓝色直筒长裤,上衣的领口、袖口、门襟和裤子的下摆处刺绣花卉纹样和几何纹样进行装饰。散居于丽江地区的白族,因与纳西族混居,故而其服饰上存在一定的纳西族服饰风格,最突出的元素是“七星戴(背)月”羊皮马甲和氆氇马甲,其造型与纳西族几乎无异;保山州部分村寨的上衣则改大襟为对称式门襟,正面服装的衣长及腰节线附近,背面衣长及膝盖以下,造型类似于现代正式男西装中的燕尾礼服;碧江地区的女服则一改白族服饰尚白的传统,喜着彩色或黑色面料的上衣;居住在洱源地区部分山区地带的白族女子喜穿鱼形衣,该服装又名“海蓝衣”,白语称其为“各许六”[2],是白族先民鱼图腾原始崇拜意识形态在服装上的体现。海蓝衣为海蓝色的右衽大襟短上衣,衣片前短后长,从服装正面和侧面看去仿佛鱼尾的造型。缝缀了小银泡的袖口和门襟则好比鱼鳞,而裤子脚口处刺绣的水波纹图案更为鱼形衣主题的营造添砖加瓦。总之,从上述几个地区男子服饰间和女子服饰间的异同上来说,足见白族服饰支系差异和服饰文化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特点。

二 纤维类配饰

白族纤维类配饰品的品类丰富,主要包括头饰、围腰、香包、线镯和布鞋五类,其中以头饰和绣花女鞋的造型最为丰富。

(一)头饰

男戴包头女戴巾是白族的传统头饰习俗,未婚少女的盛装头饰和儿童头饰则以帽饰居多。包头是白族男子服饰中造型艺术语言最为突出的部分,头巾的造型亦为白族女服整体艺术效果的营造锦上添花。

1.包头。男子包头的色彩以白色为主,其间交错缠绕蓝色细条状土布,长度最多可达7m,成型后形如一个硕大的盖子。白色和蓝色细条布的两端均做彩绣装饰。从服饰艺术性别差异上来看,白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女装的艺术性和服饰元素明显丰富于男装。在构成相对简单的白族男装元素中,包头因其夸张的造型,往往成为整套服饰的视觉中心。

2.头巾。因相同民族的不同支系存在服饰差异,白族女式头巾的品种也相对丰富。从头巾面料的层数上来说,有单层巾、双层巾和多层巾之分。层数随女子婚否与年龄情况而增加,女孩头戴单巾,成年后饰两层巾,其造型为鸽子尾状。鸽子尾头巾广见于大理下关和古城地区,因戴上该巾后形似展翅的鸽子而得名。头巾的尺寸2 尺见方,通常为蓝色,佩戴时需用细头绳固定于脑后,并将头顶部位的两个布角和脑后末端系扎后所形成的褶皱状布边伸展开来,从而形成了鸽子翅膀与尾部的造型,栩栩如生。已婚少妇改戴八层巾,中年后巾层最多可递增至11 层,步入老年起头巾层数则化繁为简,一般在四层左右。从装饰上来看,白族女头巾分为绣花巾和扎染巾两类,头巾装饰色彩的明艳度和图案的构成形式同样会随着服用者年龄的增长而简化。

3.少女盛装头饰。白族未婚少女的盛装头饰因支系服饰存在差异,有鼓钉帽和姑姑帽两种形态。鼓钉帽被白族称为“等吉”[3],是白族少女的盛装头饰之一,多由女孩自己制作而成,寓意少女美丽、勤劳及未来的婚姻幸福美满。鼓钉帽为圆形,主体面料的色彩为黑色,帽身处有细小的银条组成的方格状图形,帽沿处以银泡缝缀饰之。帽子的整体外观极似铆钉的圆鼓,鼓钉帽便由此而得名。姑姑帽是洱海一带白族青年女子的另一种盛装头饰,虽然沿湖各地的姑姑帽造型并不相同,但其基本形均由长梯形发展而来。姑姑帽面料上的装饰材料由丝线和银饰组成,银芝麻铃、银泡和银马头等闪亮而醒目的饰品与彩色的挑花刺绣缝缀在一起,使得姑姑帽具有很强的繁缛形式美感。

4.童帽。与汉族及诸多其他少数民族的童帽一样,白族童帽造型的来源多取自动物的基本形态,常见的有虎、蛙、狮、兔等7 种帽型。帽身的装饰元素主要有银泡、银牌、琥珀、玛瑙、小佛像和梅菊题材的缠枝刺绣。

(二)围腰

围腰是白族女子服饰的专属品,其造型分为满襟式和半襟式两种。满襟式围腰由领部圈(绳)、梯形挡片、敞开式裙片和围腰飘带四部分构成。半襟式围腰的部件包括腰头、围腰飘带和敞开式裙片三种,两类围腰的衣长均在膝盖至脚踝之间。上挡片与下挡片运用撞色的处理方式拼缝于腰节线上,以上白下蓝和上蓝下黑居多。围腰制作工艺中最复杂的部位集中在腰头,为了增加牢度,腰头需由里布和外布合缝,里布的色彩并无定制,而外布则以有彩色面料居多。腰头的长度一般在8-10cm 之间,宽5.5cm 左右,成型后,还要在前腰头位置上绣制生活化的吉祥图案,并在长方形的四边进行贴边装饰。围腰的飘带因系扎后腰带两端至系结部分随着人体和风力的作用引起飘动而得名。飘带的造型总体上呈细窄的长方形,只有两头略宽,呈宝剑头形状,宝剑头处常作挑花装饰,白图显花。年长者系深蓝色或黑色飘带,带宽相对较大。青年人系群青色或白色带,长度和宽度均不及年长者。飘带活跃了服装背面的艺术形态效果,可以被看作是白族女装背面的视觉中心。此外,勒墨支系的白族围腰上还缝缀有三行由各色彩珠和小海贝构成的饰物。至此,一个完整的腰头才制作完成。

(三)香包

大理地区的白族民众多信仰佛教,香包原是佛教的专用物品[4],后来则普及为生活化的物品。香包的长、宽分别为33cm 和23cm,造型由长方形的包体、包袋盖、包底端的彩色线穗和小铃铛构成。男包的色彩通体为黑色,花草类刺绣纹样集中于包袋盖上。女包在蓝色面料的包体上刺绣佛像和花鸟鱼虫类纹样,绣线均用白色,素净而雅致。

(四)金银彩线手镯

白族幼童手戴用金银线和彩线编制而成的手镯,具有吉祥祈福的寓意。手镯主要由彩色的细线绳编织,再以金银色的线绳缠绕于其上。在每年举行白族火把节仪式时,父亲要将子女的旧手镯取下烧掉,并改戴新镯,其用意为辞旧纳新和驱灾辟邪[5]。

(五)鞋饰

白族男鞋表面无华,造型和色彩与老北京布鞋基本一致。女鞋的形态丰富,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圆口鞋、船形鞋和圆口凉布鞋。圆口鞋的鞋头浑圆,刺绣图案集中于鞋头,通常采用对称式布局;船形鞋的造型似小木船,头尾尖翘,并在鞋尾处设纽扣一枚,鞋面以花果纹和小型动物纹样进行刺绣装饰。以船形鞋的造型为蓝本,鸡冠鞋和鱼形鞋等造型均是在船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6];绣花女凉鞋的鞋口亦为圆形,多以白色面料作为鞋面,其上彩绣二方连续纹样和其它组合纹样,形成满图的装饰。

如果说白族女子的船形鞋仿物, 童鞋则多做仿生的设计。男童穿虎头鞋、狮头鞋、猫鞋和猪儿鞋,女童穿兔儿鞋、猫鞋盒蝴蝶鞋等[7]。除了造型仿生外,还以挑花刺绣和镶滚边缘饰作为鞋面的装饰手法。

三 金属类配饰

(一)三须与五须

三须与五须是挂在白族女装右门襟盘扣上的银饰配件,它们全部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件必需品。三须即针线包、掏耳勺和金属牙签,五须是在三须的基础上增加小夹子和小刀两件物品。每件物品均有一条银质细链相连,系于盘扣之上,女子盛装时与玉镯、银耳环、颈饰和珐琅彩银戒指等物品组合到服装之上,极大得丰富了白族女装的艺术形态和视觉冲击力。

(二)银项链

在白族传统服饰习俗的规制中,银项链被视为判断女子订婚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8]。该链饰为圆环状,旧时的银链表面朴素无华,现今多做抽象的花纹装饰。银链由未婚夫赠送,戴银链的女子即表明其已有婚约,即将出嫁。

综上所述,虽然白族服饰主要以无彩色系中的白色为基调,但是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其艺术特色的精彩程度不亚于我国其他人口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服饰。

[1]孟妍,徐人平,邵雨.大理白族服饰的视觉符号解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1):27.

[2]陈萍.大理地区白族服饰图案释义[J].大理学院学报,2010,(1):20.

[3]王柯.强势文化碰撞中的传承与流变——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3.

[4]杨玉莲.浅析白族服饰[J].大理文化,2005,(4):58.

[5]尹素卿.白族服饰 [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1):97.

[6]李萨丽.大理白族女性服饰艺术的比较研究——以洱源、鹤庆、剑川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7.

[7]张娟.散杂居白族服饰文化的嬗变——以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白族乡为例[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5.

[8]金少萍.近现代云南白族地区服饰习尚的变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

猜你喜欢
头饰白族刺绣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炫彩头饰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头饰类恐龙
大理白族扎染研究综述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