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15-03-18 09:30潘广华梁奎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运动队课间

□潘广华 梁奎(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

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潘广华梁奎(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0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问题。研究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强调参加对象的全校性,应该简便易行,常态长效;校内体育竞赛可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运动效果,应该注重公平比赛,面广量大,简便易行和安全保障;而运动队专项训练不仅是提高运动成绩,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除了训练手段专业化,选拔人才精英化之外,更要关注学习制度化。以课间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运动队专项训练为主体的课外体育活动,应该和体育课整体推进,共同塑造和培养一般学生战胜自我,达到教育功能的实现。

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运动队专项训练整体推进

课外体育活动的界定方式很多,但无外乎是要说明在课余时间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组织多样的体育活动,即除了体育课以外,其他一切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看作是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范围主要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校内体育竞赛、专项运动队训练,乃至学生体质健康锻炼标准测试等。既然是学校组织的,就绝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必然有其教育价值:教会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运用体育活动过程帮助学生锻炼和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适应社会。

1、大课间体育活动

以前的学校体育主要是“两课两操两活动”,即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天做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每周两次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自1999年教育部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多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施加和形式进行了确认,变成了在原有的课间操的基础上,增加时间、拓展空间、提高实效的动员全校资源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形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强调参加对象的全校性,以及内容与负荷安排相对统一性。在实施效果上看,大课间体育活动百花齐放,比如讲礼仪教育融入到操舞之中、强化礼仪教育的案例,比如将书法动作融入到武术之中的“书道拳”等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保健功能和调节功能发挥了作用,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情感得以释放。

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在设计与实施中也出现了几种值得注意的倾向:首先是奢华化,其次是表演化,第三是形式化。所有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应是为了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了其教育功能的实现。不可否认,普遍来说,绝大多数大课间体育活动目前都没办法兼顾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但越是这样就越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关注每一个孩子,有些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专门针对体质弱势的学生,或者有疾病的孩子设计特定的活动空间和内容的做法是一种积极尝试。有的学校则在课间操的后面有针对性地加入体质弱势学生身体素质练习。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长远发展来说,只有简便,才能常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如果太复杂,就变成了供领导的观看的“样板戏”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锻炼,有些大课间不能坚持下去,就是因为不够简便。所以,只有简便,才能常态;只有常态,才能长久;只有长久,才能长效。过于奢华、强调表演和形式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必然会背离其教育功能。

2、校内体育竞赛

校内体育竞赛活动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有各类运动会、各种体育节、各项达标赛,还有各种单向技能比赛、家校互动亲子活动、专项技能打擂台、挑战赛、达人赛、体育活动嘉年华等等。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在学校体育中具有很好的杠杆作用,可以激励并发现优秀的体育人才,就如校园足球如此的轰轰里烈烈,但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足球,因此,竞赛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比赛的驱动力,而不是比赛成绩,通过比赛可以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运动效果。

但是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有些倾向是要防止的,主要是项目设置过度竞技化,参与人员过度精英化,成绩第一绝对化。举例来说,许多学校的运动会就是奥运会的简版,只不过是项目减少了,每项限报2人,每人限报2项,到最后有个铁律——不参加的人群是相对稳定的,即小学不参加运动会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整个阶段基本都没有参加运动会。运动会没有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懂体育、爱体育的人。我们今天怎么当体育老师,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我们的体育课在明天怎么被校长看。再比如篮球赛,比赛的方法,很多孩子是被我们赶出体育的,“比赛——胜负——奖惩”,当成绩第一绝对化、参与人员精英化以后,学生就开始“计算”,在还没有开始打球的时候,那些被嫌弃的孩子就有了失落感,被贴上了标签。这样的孩子失去了自尊和自信,还怎么继续“玩”体育。

所以,校内体育竞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项目设置要多样化,才可能有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规则简单化,越简单学生参与的门槛越低;参与人员全员化,不为了竞技和成绩而办运动会,明确校内体育竞赛的教育功能;激励奖励差别化,好孩子有好孩子的奖励,差孩子有差孩子的奖励,只要有进步,竞赛成绩差的孩子也可以获得激励和奖励;场地安排流水化,安全保障制度化,准备工作精细化,让运动会在形式上更加流畅;最后,赛后小结是必要的程序,因此要经常化。

3、运动队专项训练

中小学运动队专项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各专项比赛经常出现参赛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且队伍数量减少的趋势,项目分布也不均匀,在水平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造成了比赛质量的下降。重要原因还在于过分强调体育精英化,对成绩的追求强调绝对的第一,有很多学校的教练在安排训练内容的时候不遵循运动技能规律,训练手段也不适合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甚至缺少必要的调解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方法,造成了超高负荷,使得班主任也好,家长也好都对学校运动队专项训练产生“污名化”印象。

从目前的体质来看,“各守一摊”的现象是比较严重的,各个学校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比较单一,利益博弈,冠军指向性非常强,很多学校只图眼前利益,忽视文化学习和思品教育。所以,几乎要沦为“鸡肋”的运动队专项训练除了训练手段专业化,选拔人才精英化之外,更要关注学习制度化。

4、课外体育活动要和体育课整体推进

体育课是增强学生体能,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和美育课程向配合,共同实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它在学校体育的整体结构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联系、拓展、运用、锻炼等。

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应该各自有正确的定位,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并相互紧密联系和配合才能真正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否则,很可能出现职责不清、界限不明,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变成锻炼与达标课,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不牢,效果不佳的结果。

要想整体推进课外体育活动要和体育课课,要注意几方面问题: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形成体育的核心素养。其次,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创设适合于学生的体育运动内容、方法与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受过正常体育熏陶的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或去追求“赢”,而是培养一般的学生成为战胜自我的成功者。

[1]范立仁,顾美蓉,王华倬,于秀,刘玫瑾,王小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02.

[2]张平.构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3]刘春燕,李青,谭华.热现象中的冷思考——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14,01.

[4]江广和,陈俊钦.运动训练理论创新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5]杨文轩.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1,05.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运动队课间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快乐课间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课间10分钟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江苏省职业学校啦啦操运动队训练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