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作重读”到“诗无达诂”

2015-03-18 12:42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张转业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期
关键词:静女创造性新课改

广东省深圳市龙城高级中学 张转业

新课程改革强调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以新型的教育理念为先导,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教学方面,以学定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诗无达诂”的精神便是其显著的体现之一。

我有幸拜读过钱理群先生的大作《“名作重读”与我》。众所周知,钱先生曾于贵州省一个小小山城中当了18年的中等专业学校的语文教员,从此与中学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自己多年教学一线的经历为依托,借助学者本身高屋建瓴的目光,鞭辟入理地分析了“创造性阅读”的问题,再次阐明了“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的意义……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阅读的喜悦。”这与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以学定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不谋而合。

我认为,要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关键是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是真正的以“立人”为中心、以“化成”为指向的。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我们过多地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教师分析得多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少、教师立足于教参死板的条条框框太多而学科开放性以及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少。而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才是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化成天下”中“化”字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偏离这一前提,任何盲目的兜售和滥情的灌输都毫无意义,最终只会以强牵硬合的条分缕析将千古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以凝固化的定论束缚学生的阅读期待、以死记硬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果真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八股训练还有什么区别?

令人欢呼雀跃的是,新课改的到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比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提法的浮出水面,便不啻为对学生主观情趣的一种挽救。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提法中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就学习内容发表个人见解,一方面宽容学生的奇谈怪论,另一方面更鼓励学生勇敢说出与众不同、乃至与教材教参老师名家都不同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节课变成一个论坛,“从揭示课题开始,就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解释课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前期预测,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接着,教师利用形成的阅读期待,把阅读、感受、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则充当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当参谋、敲边鼓;课的最后,老师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实际上就是了解学生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沟通的状况,也是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检查。”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自主学习的特征,也有探究学习的因素,师生双方的心灵实现了真正的碰撞、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升,彼此的精神世界皆获得了整体意义上的建构。

在教授古典诗歌单元时,我即本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意旨,于课程伊始便给学生渗透“诗无达诂”的理念。“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本指《诗经》、“达诂”指某种较为确定的训诂或者解释。在“诗无达诂”这一理念的观照之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作者的原意,而从自身的年龄、生活经验、读书环境、审美感受力、关注思考角度出发,对作品做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以使作品获得新的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对待《诗经 静女》一章,按照教材注释,“静女”应解释为“文雅的姑娘”;而通过诗歌本身的描述,“静女”先“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调皮地捉弄我、又积极主动地“贻我彤管”、不远千里“自牧归荑”,极尽热情大方之能势,与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雅的姑娘”相去甚远。显而易见,注释的恰当性是值得商榷的。当我依托于“诗无达诂”的心理背景,给学生介绍了研究家“静女”通“靖女”即“善良的女子”一说、并进一步提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之命题后,学生们的阐释热情明显被调动起来了。一时间有说“静女”为“美女”之意者,有说为可爱之意者,更有出语惊人者说“静女”字可能是女孩的名字,可谓别具匠心。这节课后,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在后来对《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句的理解中,有的学生于“贤才如月”的惯常解释之外,提出“月”可能暗含着曹操“我心如月”的寓意。更有的孩子问起“悠然见南山”中“见”的读音为什么不是“现”……

现实中的尝试初具成效,我很安慰。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的,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正需要以名家名作为出发点,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力、深化他们的探究心理。尽管他们以后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创造性阅读”“探究式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会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乃至成为他们终生发展的助推器。

无论是当代大家的“重读名著”还是古典学者的“诗无达诂”,都反对将学生的思维纳入凝固化的定论、以死记硬背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阻碍学生的探究行为,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一致的。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育以“立人”“化成”为目的,“重读名著”与“诗无达诂”权作是我对实践新课改的一个小小切入点,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猜你喜欢
静女创造性新课改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李昕澍作品欣赏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静女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