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本与收益浅析

2015-03-18 23:09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沈全保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14期
关键词:养老保险比例事业单位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沈全保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涉及的范围广,关系到3千万职工的养老保险权益,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仍采取传统方法制定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的员工到了退休年龄后主要由国家财政部发放退休金,员工个人并不需要承担其他额外费用。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城镇企业所施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历过多次改革与调整,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统账结合的条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同时具备了法律效应。根据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来看,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另外和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为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该加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力度,并且对改革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估算,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时间不是很长,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那时的职工退休养老金基本由国家补贴,职工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都由国家负责。这种养老保险制度在当时那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改善了退休人员的老年生活。因此,这一制度的建立给老年人带来了福利,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的发展前景。但是,改革也会遇到很大的阻力。1994年起,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一些地区政府机关根据国务院的个县进行了相关的试点活动。参加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职工共有1500万人,要求在充分考虑到当地实情的前提下,对该辖区内的机关与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改革。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了该项改革活动,养老保险的总基金数量也已达到了190亿元。这些改革后的资金需要进行妥善的管理。从国家这一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各省市均已顺利开展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制度的健全,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仍存在以下弊病:第一、养老保险对象不确定,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由于受到地方区域的财政问题影响,部分地区采取的是全员统筹模式,而有些地区则仅在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统筹工作。导致不同的地区,同类参保人员的负担不一致,不利于事业单位职工和谐与稳定,也阻碍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推进。

第二、缴费的人数不固定,导致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之间的责任不明确。例如,有的地区参照档案工资的标准,导致档案工资和实际工资不一致,造成缴费基数的矛盾,这就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公平机制的建立。

第三、缴费的比例不一致,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建立。各地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水平制定的,单位缴费比例在10%和30%之间,比例幅度跨度较大。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资金统筹情况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是严格按照国务院的相关要求进行的,比如单位缴费比例和职工缴费比例。单位缴费的比例一般只占到了单位人头支出比例的25%,个人缴费的比例占到个人总工资的8%,主要由单位代扣代缴。同时,按照文件规定,新增职员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是在事业单位条件允许情况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企业职工所有员工的工资总额和个人工资,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缴费。因为在那个时代,工人的工资很低,所以事业单位适当提高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比率,加大了养老保险总基数。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作为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的依据。

(一)事业单位的数量

如某省的事业单位数量从2008年以来就开始持续下降,2011年达到了最大规模14000家。此后,事业单位数量也在逐年下降,到了2013年某省的事业单位就只有11000家。

(二)事业单位缴费的成本

根据国务院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单位和个人的缴纳比例分别是单位工资总额的20%,具体的缴纳比例主要由当地的政府机构决定。但是,如全省的退休职工比较多,养老保险负担很重,超过工资总额的部分资金,需要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的审批。

(三)事业单位缴费资金的规模和来源

从全省的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额来看,在任何条件下,事业单位2011年缴纳的资金总额超过了70亿元,即使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资金总额也很庞大,达到了100亿元。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公益服务事业的收入和省级财政拨款,这也加大了省本级财政的压力。

事业单位缴费的成本除了缴费的资金成本,还有制度成本和潜在成本。制度成本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后,服务于改革的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工作,增设了专门的管理岗位。这项工作带来的支出就是制度成本。潜在成本主要是事业单位改革后,必然会给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本预算

(一)事业单位员工数量

某省事业单位的数量一直是11000万,全省事业单位的在编制职工有60万人。

(二)事业单位缴费的成本

根据新的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准则,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主要由本人工资和单位收益组成。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按照个人工资来衡量,如果个人工资超过了当地平均工资的300%以上的部分,就不计入个人及缴费的范围。如果个人工资低于当代平均工资的60%部分,就按照相应的比例计入个人缴费的范围内。

四、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益进行估算

某省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实现了如下收益:

使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大大降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得到初期实施后,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以及单位员工个人三部分。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缩小了国家所需承担财政负担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职工的生活压力,使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风险得到有效规避。

在制度改革后,该省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双轨运行,很好地确保了不同类型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公开、公正与公平性原则。

五、促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增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基数,缓解养老保险资金不足的情况

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缴存影响着基本保险基金,2008年到2011年每年某省的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账户增加了20亿元的投资,2008年职工缴纳的金额一共有530000万元,2011年金额为990000万元。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基金越来越多,参保人数也越来越多。有了事业单位和其职工的加入,企业、居民养老保险的规模加大,互相接济的功能也在增强。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对基金收入的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二)政府、单位和职工共同承担养老保险的机制

改革后事业单位作为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更加明确,事业单位的责任也更加重大。政府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压力减轻了很多,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补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完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收缴管理、运营监管、保值增值。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承担的责任就是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年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需要缴费才能领取到养老金,增强了个人生活保障意识。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很多问题:养老保险对象不确定,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缴费的人数不固定,导致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之间的责任不明确;缴费的比例不一致,导致个人账户无法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人员多,但此项改革工作至关重要,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工作人员需对此引起充分重视,促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并对改革后可能产生的成本与收益做好预算工作,做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以促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1]曹洋,田辉.北京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成本与收益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9):6-11,5

[2]臧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路径与对策[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3-177

[3]李星.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4,(10):40-41

[4]邢钊.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路径研究[D].河北大学,2013

[5]许重一.论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深化——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D].南昌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养老保险比例事业单位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人体比例知多少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