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高中政治课堂应该怎样讲中国

2015-03-18 23:37北京一零一中殷卫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7期
关键词:理性政治生活

北京一零一中 殷卫霞

2014年11月14日,《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称,公开信的由头是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微故事。一位大学生留言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 一些大学生微友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

新闻虽然反映的是大学课堂的情况,但其实也是我们高中课堂情况的一个折射。在高中课堂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讲中国?这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师,尤其是在讲《政治生活》这本书时最大的困惑。我国目前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凸显,如贫富差距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社会不公问题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现象?是明明看见了悲哀,却还一味歌颂美好;还是带着愤怒一味指责?我想我的这一困惑也是很多政治老师的困惑。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我想,我们高中政治教师作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宣传员、学生政治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员,要想把我们的课上得入理入心,一味唱赞歌肯定是不行的,同样一味地批判也是不行的。我们应该拿捏好度、把握好分寸。我认为在讲《政治生活》这一模块过程中,当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或学生列举反面、负面的生活情景和观点时,作为政治教师的我们在应对学生的质疑、在出现一些偏激的观点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不打击压制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价值多元、矛盾多样的时代,社会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要肯定学生的批判精神。因为我们有责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学生独立的人格。

但是有一点,就是你可以端出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清楚了要做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回到对解决办法的探索上,我们的批判才是有价值的。

2.不放任自流

倡导批判,是理性的批判,批判不是全盘否定;理性的批判具有建设性的批判,而不是破坏性的批判。对于学生的不正确的、片面的、偏激的观点,要引导学生分清制度与制度的落实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前段时间有一本畅销书《当中国统治世界》,这本书的作者马丁·雅克是英国学者,他的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就是:“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个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的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西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书中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必定是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当中,西方的民主政治包括参众两院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都是来自于欧洲的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传承;中华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甚至将两者相比较的话几乎没有共同点,所以西方世界想将其政治制度直接移植到中国或让中国内部逐渐转变成西方政治模式的想法几乎不可能实现。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马丁·雅克的演讲视频《西方应该谦虚地向中国学习》,并推荐他的两个演讲《了解中国的崛起》《中国将如何改变世界》。马丁·雅克的书及演讲不仅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的独特视角,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对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之路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在这里,所有的观点不是出自中国专家,而是出自一个在西方享有盛誉的著名研究学者,他在从西方人的视角观望中国。我想这些资料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可以更有力地引导学生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中国,告诫我们既不能骄傲自满,更不能妄自菲薄。

3.要定好基调

我在《政治生活》的第一节课上,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在微信中广为流传的视频《Hi,I'm China》(《你好,我是中国!》)。这段视频展示了从1945年到2015年,中国正经历的剧变,坦诚直面当下中国存在的问题,有好的一面还有坏的一面,这比任何报喜不报忧的洗脑新闻、比任何刻意丑化和美化我们的文章来得更鲜活,它把我们内心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爱与恨统统地表达了出来,并告诉观众,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剧变,前路如何,就看当代中国人如何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这段视频也向我们展示了看待问题的基本原则——全面、客观、公正、理性。播放这段视频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政治生活》的学习打下一个底色、定好一个基调,那就是要全面、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我们的国家、分析各种现象。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样,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一定会有问题,全世界找不到一个完满的人、完美的家庭,也自然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我们痛恨这个国家里的各种肮脏与浑浑噩噩,但同时我们又热爱这个国家里每一个角落里淳朴又善良的人们,我们要怀着热爱去直面问题、去探寻做到更好的路径。这就是学习《政治生活》的一个基本的基调。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其核心就是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没有公民意识,就不会有公民精神,没有公民精神就不会有法治中国。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高中政治课堂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情感底色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匡正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

猜你喜欢
理性政治生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