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5-03-19 01:18朱小俊金山祥许迎生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师徒制师徒技能型

朱小俊,金山祥,许迎生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海安 226600)

“师徒制”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工作,使学生更好、更快融入工作当中,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迅速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做中教、做中学”,是情景教学的真实体现,是工学结合的发展与延续。中医技能型人才是指在中医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临床工作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能灵活将中医理论运用于实践工作的医技人员。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

“师徒制”是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人才成长途径,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师徒制”也是培养中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能高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稳定专业思想及扎实中医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的医学生。本文以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医类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在五年制高职在校生中实施“师徒制”培养模式,达到培养高素质中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1 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分析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出发,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是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下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借助情景教学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目的,以改变高职学生厌学现状,探索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 政策背景

(1)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德性与技能的统一、行动与知晓的统一、经验与反思的统一、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将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工作的主要指标。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和岗位规范,形成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衔接贯通。

高职中医教育要体现专业特点,彰显中医特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视实践技能训练,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适应当前形势、能为农村和基层社区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的人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介绍,传统中医药于民间传承延续的“师带徒”模式,近十年间逐渐被官方纳入政府医疗体系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2002年至今,全国中医药系统先后聘请582名老中医药专家,遴选942名中青年中医、中药师为“继承人”,采用“师带徒”方式进行临床指导。据了解,未来5年,中医药继续教育将突出农村和城市社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拟开展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在全国培训40000名特色乡镇中医、村医;在城市社区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全科医生,普及中医类培训和临床服务。

(2)学制调整的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我省率先推进学制改革,全面推行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创新,用半年时间集中进行实习实训,实现在校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

1.2 现实背景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迫切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还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医学院校,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同时,还应为人民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2)院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教育与开发区创新发展对话”会议上,进一步明确加强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建设管理的思路,指出国家重点示范职业院校办得怎么样,由行业、企业与社会组成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说了算。他还指出目前一些院校存在重硬件投入、轻内涵发展等问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拿不出有效措施,在校企合作方面不能建立和创新出切合实际的合作机制。“师徒制”模式能有效解决“双师”结构问题,让行业发挥最大效能,使岗位与专业相结合,真正做到行业引领。

(3)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全国政协委员、《中医刮痧师》教材主编杨金生博士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中医人才队伍应当分层发展,按照从业范围、职责划分为5级,即全科中医、专科中医、坐堂医、一技之长传承人员、中医技师。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有5种方式: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论辩、自学成才。目前我国中医培养模式大部分是“院校式”,使得刚迈出校门的年轻中医理论掌握较多,临床能力却成为短板。

目前,“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较少,各院校重视程度不够、组织不力,制度建设仍是空白,缺乏科学合理、统一规范、责任明确的制度保障,监管不力,理论实训一体化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1.3 问题背景

(1)职校生现状分析:随着职业学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职校生厌学情绪较为严重,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就业前景不乐观现象,对未来职业生涯缺少合理规划。社会对职校生普遍不认同,使职校生生存面临边缘化,“职校无用论”舆论氛围使职校生承受着痛苦,对未来失去希望。

(2)颠覆教学生态,突破资源边缘化。必须彻底颠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生态,基于每个职校生实际、兴趣爱好,谋求个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个性发展。教育应把学生由普遍厌学变为普遍好学,放大学生兴趣爱好,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现有的“院校式”人才培养模式属于批量生产,分层教学无法实现,不注重因材施教,不能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关注不够,不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社会不用。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关注不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教学方式没能发挥实效。课程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一味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实践教学与评价流于形式。就业后随访不够,针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的社会调查甚少。

2 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迅速增长学生的生产经验及劳动技能,从而加快人才培养进度,提高成才效度。因此,“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颠覆教学生态,解决职校生边缘化问题。有效解决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技能素质,使其毕业后能够较好就业创业。

2.1 提升高职院校内涵的内在要求

提升高职院校内涵重在抓好高职院校质量管理,需要抓好3个环节:一是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各种硬件设施)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是要把住生源“进口”、教师“进口”和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进口”;三是要建立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体能心理素质测评的量化操作指标。

目前,国家已着力推进中医药人才接续,传统中医“师带徒”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道德、专业思想的养成,将专业素养纳入人才评价体系,将社会评价纳入院校工作评价体系。引入由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服务对象等组成的多方立体评估体系,将毕业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院校工作的主要指标。

2.2 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需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注重不断加强教师道德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双师型”人才最方便、有效、经济的途径。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相信教育的力量,用爱心使学生从心理边缘走出来。教师应主动承担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提升“双师”素质。

2.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分层教学、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学生拜名师、名师选学生等活动,在校内外开展“师带徒”。关注学生特点及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优势潜能,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提高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行业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效推进了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有效推进了专业课程新体系构建,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有效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老中医师带徒”行动,旨在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著名中医专家颜德馨教授曾呼吁:中医西化现象急需改变,只有通过大师带徒才能抢救中医。“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使资深老中医的真本领及宝贵经验真正得到传承,培养出能带领中医学科向前发展的领军人才,彻底扭转中医西化倾向。

对于中医教育而言,“师带徒”和“院校式”教育孰优孰劣没有定论。从历史来看,“师带徒”培养模式在中医教育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医人才培养、学科存留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师徒传授和家族相传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学术交流局限、培养人数有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另外,家传与师承模式下的中医知识和技能,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质量难以控制,医学水平整体提高受到限制。

“院校式”教育标准化、针对性地培养出了大批拥有系统理论与专业知识、统一操作技术的中医人才,保证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但在人才准入、选拔、教学等多个方面尚存在问题。长远看来,中医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传承、弘扬、发展有断代危险,应尽快改变这种窘境。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吸取两种培养模式优势,寻求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人才。

3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

3.1 实施时间

“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时间应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熟悉专业,了解导师,为“师徒制”建立做准备。具体可利用学生课余及周末、临床见习或实习(寒暑假)、毕业实习(6个月)时间进行安排。

具体过程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见习,学生跟着教师接待病人,学生只要在旁听、看、记即可,其目的是熟悉岗位职责、了解看病过程与技巧;第二阶段是在教师指导下实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简单实践操作;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即学生独立完成临床实践操作,逐渐适应临床工作,教师对学生业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价。

3.2 实施方式

采用校内、校外结合方式,有学生自选导师、导师自选学生、学校指派3种形式。我校曾先后开设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以及中医康复保健等相关中医类专业,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拥有一家附属医院和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门诊部,校外有长期协作的二十余家县、市级中医院及多个社区康复、保健机构作为实训基地,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为“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学生可在不同学期和校内专任教师、校门诊部、校附属医院、县内中医院专科医生结对,建立师徒关系。

3.3 评价体系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包括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社会评价3部分,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考核、督察。导师评价是导师对所带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每学期至少完成一次。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要求学生对每一次实践学习作出客观评价,形成书面材料。社会评价由服务对象和用人单位共同完成。“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按学期进行,将导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社会评价三者结合,使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保证评价客观、公正。对学生反馈评价结果,促使其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提高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步应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激励学生继续发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师徒制”中医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师指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掌握各种中医技能学习技巧,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提高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师徒制师徒技能型
唐僧师徒再就业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
福建职业学院 复古“师徒制”培养学生
高职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师徒制”授课模式的探索
“师徒制”式机械制造人才培养实践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