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肯锡7S 模型的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探索

2015-03-19 02:55李金雪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酒泉体系区域

□张 勰 杨 丽 李金雪

近年来,凭借独特的旅游、清洁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酒泉积累了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形成了适宜的酒泉区域科技创新文化、良好的科技制度环境和相对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

(一)经济实力相对雄厚。近年来,酒泉经济总量居甘肃省第二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酒泉市第一产业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8.1%,第三产业增长7.9%;人均GDP 为55,872 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3.2:47.2:39.6。经过较快发展,酒泉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在强化农业、矿产业、旅游业、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主导产业增长迅速,使酒泉区域产业进入依托科技进步快速发展的轨道。酒泉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已并非仅限于酒泉产业、投资拉动,其必然依靠科技创新,成为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内在需求。

(二)科技人才引进措施多样。近年来,酒泉制定了《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等措施,每年预算1,000 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酒泉吸引200 多名高层次人才合作,参与380 多项项目的推进。依托金风科技、华锐风电等企业建立了12 个新能源人才实训基地,培养和集聚了100 多名骨干人才,500 多名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5,000 多名高技能人才。建立了敦煌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基地,培养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600 名、旅游产业骨干和专业技能人才2,000 名。建成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13 个。对敦煌力波科技、甘肃大禹节水等9 家公司创新团队提供395 万元项目补助资金。培育7 个专业孵化园,其中肃州区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入孵企业20 户、玉门市中小企业孵化园孵化面积达到20 万平方米,培养种养殖、经营能手15,000 多人。

(三)资源优势独具特色。酒泉地处新亚欧大陆桥和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成为西部资源转换、生产要素重组、商品流通的集中地区。酒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风光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矿产等资源富集。工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科教水平和城乡发展协调性较好。风、光资源已经得到初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独特,已将华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展示、创新有机统一。域内实施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西气东输工程和312 国道、兰新高铁等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精品珍品农业、精深加工农业、节水高效农业,推进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二、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自主创新能力及其动力不足。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创新投入有限,甚至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落后的管理、人才等制度体系制约、阻碍了酒泉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这些因素造成了酒泉企业在新技术开发利用以及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机制建立等方面成效不够显著,产品生产附加值较低,缺乏足够竞争力。同时,由于管理、人才、科技创新等体制问题的限制,使得区域内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的内在动力。

(二)产业聚集效应缺失。酒泉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比值及其增长速度与省内、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例如,至目前酒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4 家。且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严重制约了酒泉高新技术产业的后续发展能力。就高新技术产业单个行业规模而言,仅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电力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产业集群。酒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程度偏低,特别是肃州、玉门等工业园区所引进的项目外溢效应不够明显,多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产业链延伸效应和产业集群化趋势不明显。

(三)人才结构不合理。相对甘肃其他区域,虽然酒泉人才引进力度较大,但人才质量偏低,高端人才占有量很低,无法与人才资源质量较高的兰州、天水等地相比。和国内科技创新发展较快地区相比,酒泉在院士、博士等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差距较大。

三、基于麦肯锡7S 模型的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

基于麦肯锡7S(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技能(Skill)、风格(Style)和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ision)等7 要素)模型分析,结合“硬件”(战略、结构和制度)和“软件”(人员、技能和共同价值观)等要素,系统提出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产业领域添加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元素,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的共识。将科技创新融入所有政策,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健全、完善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健全从上到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要求省市县等各级政府把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部门年度考核,省市县三级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并将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相关市、县两级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范畴并实行一票否决。

(三)实施区域科技创新突破战略。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工业科技创新战略,支持、鼓励本区域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吸收、消化创新,通过集成创新,实现原始创新。鼓励各种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调动酒泉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加速区域科技成的有效转化。采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健全区域人才机制,有效消除人才流动的各种障碍,促进酒泉人才合理流动、优化组合。

(四)制定、完善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措施。应加快制定、完善酒泉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制度性安排,把握方向,选择合适领域,找准具有比较优势、区位优势的科技要素及其环节,培育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优势。重点培育一批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且能够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产业集群;健全信息服务、资产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各类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机构;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等。

(五)持续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围绕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有色等主导产业,培育原材料、加工和市场三大基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培育酒泉科技发展的新优势,强化本区域的科技辐射力。引导酒泉企业配套协作,实现区域功能互补,促进产加销一体化,推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区域科技合作,发挥酒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强化酒泉科技服务与技术转移功能。

(六)改善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体系。酒泉应增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提高区域科技源地位,有意识地主动向产业链上游进发。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关联产业。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的新兴产业核心产品,建立高效、富有吸引力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提高优势科技要素的区域集聚度,改善现有人才结构,引进、培养急需尖端科技人才。

[1]赵峰,张春强,张乐萍. 湖北省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设计[J].科技和产业,2010,10(10):108 ~119

[2]杨耀武,张仁开.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及路线图研究[J].科研管理,2010,5(5):84 ~88

[3]甄美荣,彭纪生.中国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发展,2010,4(2):30 ~33

猜你喜欢
酒泉体系区域
酒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
分割区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天下第一门
——酒泉晋城门
区域发展篇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区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飞天之都 美玉之城——中国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