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花鼓灯艺术研究

2015-03-19 02:55□任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花鼓舞步艺术

□任 杰

作为淮河流域的文化艺术代表之一,花鼓灯是集舞蹈、歌曲、戏曲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淮河一带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的深刻影响,促使花鼓灯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自从花鼓灯艺术被纳入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册之后,学术界对花鼓灯艺术理论的分析研究日渐趋热,越来越多的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开始显现。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术界对花鼓灯文化艺术的研究通常以戏曲、舞蹈与音乐等这几方面为主,研究的范围与深度相对而言力度不够,针对花鼓灯艺术的中心理论探究依然有待加强。[1]

一、花鼓灯中的南北融合文化

花鼓灯艺术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晶,具有北歌与南灯的艺术精髓,这一特色可以从东北的秧歌、安徽的花鼓灯以及云南地区花灯的舞步、舞具、音乐以及服饰等方面看出。例如,东北地区的秧歌,其舞步的核心特征就在于“扭”,“扭秧歌”的称谓也来源于此。再如,云南地区的花灯是地处南疆地区的汉族人民广为喜爱的一种歌舞形式,其中“崴”是云南地区花灯的最基本舞步,与踏步比较相象。同东北地区的秧歌、云南地区的花灯相比,安徽花鼓灯的舞步特点主要由所穿的“寸子”形成,其身体舞动的规律主要是上部身体的摆动与脚下的那股“梗劲”。舞步中的“梗劲”能够促使跳舞者的肩部有规律上下摇晃、左右摆动以及腰部以上身体画圈似的摇摆。[2]由此可见,花鼓灯既吸纳了北方地区“扭秧歌”中舞步的精髓,又融入了南方地区“花灯”的特色,从一定程度上讲,花鼓灯是南北艺术文化融合的统一体,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艺术,花鼓灯主要在淮河流域流传,作为南北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之地,中华民族中的安详、平静与中和的文化特质十分明显。因此,在这片独特的土地之上发展的花鼓灯文化艺术,由于受到道教、儒学等多种形式文化的浸润,使其彰显出了兼具南北文化气质的特色之美。

二、花鼓灯中的精神信仰文化

花鼓灯艺术虽然与宗教类的舞蹈不同,但却与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每年举行的庙会节目中,其中必定少不了花鼓灯,这主要是因为花鼓灯具有祭祖、祈福、消灾、敬神以及求子等功能,从某种角度去分析,花鼓灯艺术几乎深入到了广大群众精神信仰的各个方面。花鼓灯盛行的地区,人民的信仰有佛教、道教以及原始类的宗教内容等,但其中主要以道教为核心,并以混杂形式进行呈现。[3]就消灾与祈福而言,我们无法断定花鼓灯能否真正发挥驱邪的功能,但其作为驱邪的方式之一有利于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从而激发广大群众的精神动力以及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再如求雨,花鼓灯艺术广泛流传于淮河一带,而这一地区主要以农耕劳作为主,所以,雨水是否充足就对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旦遇到大旱之年,人们就会竭尽全力祈求上苍下雨,花鼓灯就是祈求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途径。另外还有驱邪、求子、祭祖等等。由此能够看出,花鼓灯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个人或者集体遭遇困难或有祈求愿望的时候,所举行的求子、驱邪与祭祖等与人们的良好收成、美好生活、身体健康等多方面有关的一种独特的仪式,都会采用花鼓灯进行助阵。在当地人的思想观念中,花鼓灯就是大吉大利的代表与象征,只要有花鼓灯存在,就会有驱邪、去秽、平安、健康和幸福。同时,花鼓灯被当作是当地的公益性活动,他们所参与的一系列活动都是不求回报的。因此,花鼓灯之所以能够不断流传与推广,其所具备的精神信仰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从另外一个层面去讲,尽管部分信仰缺乏科学论证,甚至是迷信的,但毋容置疑其给当地广大民众所带来了重要的精神寄托。[4]

三、花鼓灯中的自然生态文化

从事物深处的本源而自然产生的不经雕琢、自然存在的原生态特征,就是所谓的自然生态。花鼓灯中的艺术词汇大多来源于自然景观与现实的田园生活,具有鲜明的自然生态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音乐词汇显著的自然生态特点。花鼓灯的曲调主要来自于人民在田园耕作时即兴而唱的民间小调,节奏与旋律中极少出现修饰成分,都是劳作人民在田间地头随心而唱的歌曲,而这之中不乏有广受人民喜爱的小调,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流传,就形成了库存庞大的花鼓灯艺术文化宝藏,而作为花鼓灯艺术最为常用的锣鼓点,也同样是从自然生态之景中取之。二是舞蹈动作也带有明显的自然生态特征。比如,花鼓灯中典型的舞蹈动作簸簸箕就是通过将扇子与步伐完美配合进行表达用簸箕簸粮食的动作;还有双扯线则是通过步伐、手巾以及扇花的相互配合,模拟人们纺织棉线的各种动作。花鼓灯所用的舞蹈词汇通常都是从人民的日常农耕劳作中自然而然出现的。[5]三是花鼓灯活动时间主要以农耕节律进行设置。处于农耕状态下的广大劳动人民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而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也直接决定了其生活状态与时间观念的农耕作息性。这种依照农耕时间而进行的文化艺术活动,从根本上使其具有浓厚的自然性与生态性。所以,从本质上看,花鼓灯中歌舞词汇的应用充满了自然生态特征以及泥土的气息。[6]

民间文化艺术蕴含有独特的审美标准、现实价值与文化积淀功能,同时更是了解民间文化与艺术的最佳路径。皖山淮河流域所孕育出的花鼓灯艺术,既是大众式文化的一种,也是古代社会为祭奠楚文化而创造出的艺术门类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日渐构成了具有自身独特审美标准与趣味的文化,并成为淮河一带人民群众的最爱。淮河一带人们在习惯、观念、行为、感情与心理等方面的特殊爱好,逐渐积累成了非物质文化的一种,日日夜夜在淮河人们的血液中流淌,并构成了当地人们共同坚守的一种文化理念。这种理念又可以通过文化艺术的方式再次转化,从而以更美好的形式呈现给人类,充分发挥花鼓灯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实现文化艺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与作用。

[1]陈德琥.论花鼓灯的文化内涵——兼与潘丽同志商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支运波.花鼓灯起源的神话民俗与异文化视角[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3]朱万曙.花鼓灯灯歌的艺术功能和文化、审美价值[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陈德琥.道家审美文化视阈中的花鼓灯艺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5]王怀平.保护艺术个性 彰显地域文化魅力——花鼓灯保护文化意义解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6]杨传中.多学科视角看花鼓灯歌舞艺术中的文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猜你喜欢
花鼓舞步艺术
淮岸花鼓情
恣意起舞
幸福花鼓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纸的艺术
花鼓灯小唱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花鼓桥
爆笑街头艺术